配色: 字号: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 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巩固练习】

1、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A、垓下之战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

2、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3、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

A、晋楚争霸B、齐魏争霸C、秦赵之争D、楚汉之争

4、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1)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两位小队长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2)这次起义在哪里建立了政权?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