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世界上七大奇迹,学生观看思索导入

【自主预习】

一、佛教传入中原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2、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二、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小结]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四、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合作探究】

1、秦汉时宗教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看待王充的《论衡》?

3、司马迁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2、司马迁写《史记》,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去的是

A.秦赵长平之战 B.秦始皇建立秦朝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3、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

4、下列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是()

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陵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多匹,战车一万多辆。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2)该雕塑艺术品被誉为什么?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