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7课《古诗五首》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诗五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绮窗()淮上()潇湘()阙()辅()宦游()歧路()酬()畔()畔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

3.《夜雨寄北》作者 是 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

1.朗读《杂诗》

“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共写“杂诗”三首,这是第二首。

2.作家作品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21岁进士及第,调任大乐丞,后贬济州作司库参军。张九龄执政,被任命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代表作品有《王右丞集》。比较有名的诗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注释]

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绮窗:雕镂花纹的窗。????着花未:开了花没有。????未:疑问词

4、诗句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为什么“故乡”一词在诗开头的两句两次出现?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如何理解“寒梅”这个意象?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学习第二首《夜雨寄北》

1.朗读《夜雨寄北》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3、题解

“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4、写作背景

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

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合作探究】:

思考: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写出来什么?



2、“巴山夜雨涨秋池”“涨”“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3、“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4、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qǐhuáixiāoxiāngquèfǔhuànqíchóupàn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刘禹锡白居易

3、李商隐唐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杂诗》【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为什么“故乡”一词在诗开头的两句两次出现?

用反复表达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和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写出了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急切?)心情。



3、如何理解“寒梅”这个意象?

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合作探究】

思考: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写出来什么?

明确: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写出了诗人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巴山夜雨涨秋池”“涨”“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和记忆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突出诗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友人),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背诵《杂诗》、《夜雨寄北》。

2.朗读《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学习第三首诗《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2、写作背景

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3、齐读全诗。

【合作探究】

品析诗句思考: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3、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4、、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5、这首诗通过那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4、写作背景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5、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7、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8、主题讨论: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是一首七言 诗,“酬”的意思是 。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

3、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什么?



4、、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6、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8、主题讨论:





【参考答案】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3、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5、这首诗通过那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通过“扬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7、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8、主题讨论:

通过对离别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勉励,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酬”的意思是应答。

2、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被贬谪 )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振作 )

3、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什么?

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4、、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6、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哲理:事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8、主题讨论:

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的辛酸和愤闷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和乐观的精神

《诗五首》课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4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2分)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2分)

4.原文填空。(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数声风笛离亭晚,。

何当共剪西窗烛,。

5、解释下列词(4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2)城阙辅三秦(辅:)

(3)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4)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3分)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本诗押韵的字是,韵脚是。(3分)

11.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虚写景物的诗句是。(3分

1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3分)





13."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3分)

14.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3分)

A、悲伤流泪B、离愁别绪C、深厚情谊D、黯然伤别

15.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诗的一、二句写,三、四句写。(2分)

17."问归期"是问,表达了的感情。(3分)

18."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

人,第二次是表现诗人,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2分)

19.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和,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2分)

20.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刘禹锡;白居易3.李商隐;唐

4、略5、略

6.比喻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境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遭遇不公,却依然豁达开朗的胸襟。7.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8.略9.略10.津、人、邻、巾;in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2.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13.邻居14.C15.D16、思归的情怀;想象异日北归与友人重聚的情景。17.友人;李商隐;友人对李的殷切思念。18.对现实的感受;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19.孤寂;凄苦20.什么时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烛夜谈,再说那巴山夜雨.

《诗五首》课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4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乐天"就是白居易。(2分)

3.《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是唐朝诗人。(2分)

4.原文填空。(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数声风笛离亭晚,。

何当共剪西窗烛,。

5、解释下列词(4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2)城阙辅三秦(辅:)

(3)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4)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比喻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境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遭遇不公,却依然豁达开朗的胸襟。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3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的辛酸和愤闷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和乐观的精神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本诗押韵的字是津、人、邻、巾,韵脚是in。(3分)

11.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虚写景物的诗句是风烟望五津。(3分

1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13."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邻居。(3分)

14.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C)(3分)

A、悲伤流泪B、离愁别绪C、深厚情谊D、黯然伤别

15.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D)(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诗的一、二句写思归的情怀;,三、四句写想象异日北归与友人重聚的情景。(2分)

17."问归期"是友人问李商隐,表达了友人对李的殷切思念。的感情。(3分)

18."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

人对现实的感受,第二次是表现诗人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2分)

19.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凄苦,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2分)

20.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3分)

什么时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烛夜谈,再说那巴山夜雨.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