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0课《伤仲永》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伤仲永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学会翻译课文;3.理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
后天学习的关系。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独立翻译课文难点理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来源:%&中@~教网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学自主法[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课时安排1课时[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课堂导入爱迪生有一句
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如果天才的百分之九十九失去了,将会成为什么呢?沦为平庸。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他
就太可悲了,王安石笔下就有这样一位人物——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学习《伤仲永》。教学过程一、简介王安石二、感知课文,疏通文意(走进作品
,明“伤”事)1.齐读课文,正音;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3.复述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三、分析课文
,探究情感(走近仲永,感“伤”情)[中#国~教育@出%版网]1.读完课文我们发现方仲永小时候确实是一个神童,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仲永才能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正面描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来@^源%:中~教#网]父异焉侧面描写邑人奇之写这些内容是为后文仲永的才能变化做铺垫并形成鲜明
的对比。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天赋极
高,如五岁时就"啼求之","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作者:“伤”仲永。四、探究原因,拓展延伸(走出误区,悟“伤”理)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
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
不可能得以发挥。即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五、布置作业[来
源:#中教^~网%]熟读课文,完成作业[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板书[来源:%&zz~step.@com]走进作品,明
“伤”事走近仲永,感“伤”情走出误区,悟“伤”理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