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戈尔巴乔夫妻子赖莎去世,年仅67岁。 戈尔巴乔夫深受打击,赖莎在病中遭受的折磨和最终的早逝让他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为何不能挽救她的生命? 戈尔巴乔夫与赖莎相识于1951年,他们当时都在莫斯科大学求学,一个20岁,一个19岁,两年后二人结为连理。 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赖莎始终与戈尔巴乔夫一起,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两人从在莫斯科租住的一间小公寓起,直到戈尔巴乔夫在仕途上步步高升,成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赖莎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两人不离不弃,从未感到厌倦。戈尔巴乔夫从未传出过什么绯闻,赖莎也是苏联首位走向公众的第一夫人,被视为女性典范。 戈尔巴乔夫确实深爱着赖莎,妻子去世后好几个月,他都无法恢复过来,演讲之旅也为此长期停顿,所有时间都在家里渡过,戈尔巴乔夫自己说:我生命的意义似乎已被剥夺殆尽。 赖莎在年仅67岁时去世,与苏联亡国是息息相关的。 1991年8月19日,苏联八一九政变发生,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领导人克留奇科夫等人出于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不满,将他一家软禁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内。 政变时间不长,三天后就告瓦解,戈尔巴乔夫的总统权力也得到恢复。 然而政变对苏联和赖莎来说却是灾难性的。 八月政变使叶利钦借机接管俄罗斯境内的苏军,解散苏共,继而摧毁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脆弱的权力纽带,以别拉韦日森林的一纸协议,将苏联送上了死亡的手术台。 60岁之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得益于库拉科夫、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如、安德罗波夫一众大佬的赏识与提拔,他在39岁就当上了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又在54岁当上了苏共中央总书记,迅速实施改革,推行新思维和公开性,对外推动裁军,减少对华约国家的干涉,并因此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但庞大的帝国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瓦解了。 戈尔巴乔夫在自己回忆录中,继续捍卫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也明确谈到了自己的错误: 战略上没有更早、更快和更强硬地实行改革,战术上则没有抓住机会“把事情做绝”。 戈尔巴乔夫指的是在1987年10月,叶利钦在中央全会上公然对他发难时,就该立刻结束他的政治生命。 另一方面,“超过100万人的权贵集团”顽强地阻挠改革,以致1986年一位白俄罗斯作家在信中向他提出解决这些人的请求。” 戈尔巴乔夫想借公开性引入民意,以外力压服保守派,但这些措施激发了批评的浪潮,他自己和苏共成为了靶子,却成全了叶利钦。 叶利钦及时退党,以高票获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而戈尔巴乔夫甚至无法用他推行的民主来保护自己和苏联——尽管1991年3月的全民公爵现实,76.4%的公民愿意让联盟继续存在。 苏联的解体,被普京称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即使戈尔巴乔夫的爱妻赖莎,也无法在其中幸免。 在被软禁期间,由于惊吓和精神紧张,赖莎第一次中风,虽然此后渡过危机,但也留下病根,从此百病缠身,缠绵病榻八年后终于去世。 赖莎去世引发西方震动。在她病重时,德国前总理科尔始终与戈尔巴乔夫保持电话联系,并发表文章称赞赖莎;施罗德听说后立即从法国赶来探视并安慰;撒切尔夫人在伦敦对赖莎大加称赞;希拉克以“法国人民的名义”向戈尔巴乔夫表示慰问。 赖莎去世后,各国政要去电向戈尔巴乔夫表示慰问。 政要们如此重视赖莎情况,并不完全因为她是戈尔巴乔夫妻子,赖莎自有其地位。 自苏联成立后,第一夫人从来都保持相当低调,她们远离政治,别说陪丈夫出访,连在国内也鲜少参与活动。 赖莎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矩,她经常在公共场合露面,而且穿戴讲究,为苏联国家形象带来了改观。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赖莎的出现同步而行。赖莎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让苏联女人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她也渐渐被苏联民众所接受,毕竟元首夫人也是外交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位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哲学教授,也绝非花瓶。如一次赖莎随戈尔巴乔夫出访英国,在宴会上,戈尔巴乔夫告诉英国人,苏联都是工人阶层,他也是一名工人。此时赖莎反驳戈尔巴乔夫:“你不是工人,你是法律学者”。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的基金会的顺利组建也离不开赖莎的筹划。 在整个苏联时代,苏联能想起来的第一夫人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开创苏维埃开创者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再一个就是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 1999年9月22日,戈尔巴乔夫的老对手,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派出一架图154专机将赖莎遗体接回莫斯科,戈尔巴乔夫扶棺同行。 赖莎,这位苏联前第一夫人,从西伯利亚小城走出的哲学教授,在走完67年人生之路后,最后安息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 赖莎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曾告诉俄罗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我不孤独,我的女儿和外孙将和我共同生活。” 戈尔巴乔夫伉俪情深,有口皆碑,这只是在外人面前的强颜欢笑而已。 2012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个人回忆录,名为《孤独相伴》,对赖莎的思念,不言而喻。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俄罗斯史/苏联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