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賈似道專權南宋政權每況愈下 金履祥獻策解救襄樊惜而未納

 流星雨刘鑫 2022-05-13

賈似道專權南宋政權每況愈下

金履祥獻策解救襄樊惜而未納

宋景定五年(1264),理宗死,宋太祖十一世孫趙禥繼位,是為度宗。度宗沈溺於酒色,朝政皆委於為度宗“定策”有功的賈似道。而賈似道並不用心朝政,數次辭官要挾度宗,逼得度宗拜請,顛倒了君臣之禮,再授以軍國重事,並特地許他三日壹朝。度宗如此依賴他,而他卻把國事置於腦後,深居簡出,致使朝政日非,每況愈不。

襄樊是南宋茍安江南的一道堅強的屏障,與蒙古軍隊相持達三十年。皇位巳固的忽必烈決心以攻占襄樊為突破口,壹舉滅宋。忽必烈數度增兵,把襄陽團團圍困,宋守將告急文書不斷。一日度宗問賈似道:“襄陽巳圍困三年,奈何?”似似假惺惺地回答:“元兵巳退,陛下何得此言。”度宗說:“適有宮女告之。”事後,賈似道殺了這個向度宗透露消息的宮女。自此之後,雖形勢日危,卻再無人敢言。

金履祥(1232~1303),蘭溪桐山後金人。他抱經世致用之學,精於天文地理,兵謀、禮樂、陰陽、律歷也無所不曉。鹹淳元年(1265)上書:“請用兵由海道直趨幽薊(北京),則襄樊之敵將不攻自解。”上書中對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列島,難易遠近,均有記載。據《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鹹淳元年,金履祥請從海道攻燕薊,所致海道情況,增合乎實況,未被采用。”

一件事關國家興亡的建議,未被采用,一個當政者處其位而不履其事,直使史家常嘆惜!

金履祥以一介布衣、文人學士,逾越自身局限,抱經世之誌,不失為真學士。

金履祥獻牽制搗虛之策,於已體現學以致用,於國則終不能用。當時識者深惜之,所惜者乃士不為所用,計不為所納。以現今語論,實為浪費人才。

金履祥之良策,時若被采納,亦難免宋亡。致用而無用,此才是天下才士真悲哀也。《鹽鐵論·國病》曰:“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之恥。”恥在君主昏庸。由此,政治清明乃民之幸也,國之幸也。

宋亡,金履祥抗節明誌,隱居講學,曾主講嚴州釣臺書院、儒源重樂書院、齊芳書院、盆東書院,自辦仁山書院講學著書。元大德元年(1302)任麗澤(金華)書院講席。講席中他啟迪後人,懇切不倦。金華許謙、蘭溪柳貫都是他的學生。因他久居仁山之下,學者稱仁山先生。

金履祥先生是浙東似華學派的中堅。宋末元初,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四先生為代表的金華學派對全國思想界、學術界作出過重大貢獻,金華被喻為“小鄒魯”之鄉也源於此。《歷代名儒傳》稱:“履祥守潔懷貞,有管幼安陶靖節之操,撰述諸書皆可為學者所考,禹貢山川尤多蔡傳所未述。”《鋼鑒易知錄》評他:“基之所清介純實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兼之而益充於己。”

金履祥先生一生著述有《論語孟子集註考證》、《通鑒前編》、《大學章句疏義》、《仁山文集》傳世。

今蘭溪仁山腳下宏偉的仁山書院仍完整保存。金履祥衍分長樂的後裔於明所建象賢廳和民居古建築群己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在市區小天福山金仁山祠,為明正德間金華知府趙豫所建,落成同時還刊發了《金仁山文集》。

清雍正二年(1724)金履祥這壹名儒被列入最高謚封,詔入孔廟。在歷代封建皇朝中,蘭溪人祀孔廟唯金履祥先生而己。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
《仁山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註》,已著錄。履祥受學於王柏,柏受學於何基,基受學於黃,號為得朱子之傳。其詩乃仿佛《擊壤集》,不及朱子遠甚。王士禎《居易錄》極稱其《箕子操》一篇,然亦不工。夫邵子以詩為寄,非以詩立制。履祥乃執為定法,選《濂洛風雅》一編,欲挽千古詩人,歸此一轍。所謂華之學王,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愈遠。所作均不入格,固其所矣。至其雜文,如《百裏千乘說》、《深衣小傳》、《中國山水總說》、《次農說》諸篇,則具有根柢。其餘亦醇潔有法,不失為儒者之言。蓋履祥於經史之學研究頗深,故其言有物,終與空談性命者異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