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小打卡公众号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看韦东奕就知道了。 他,究竟有多牛? 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连续两年满分。 什么概念呢? 全世界能拿满分的,只有两到三个而已。 在IMO比赛上,韦东奕「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人物陶哲轩。 二人解题,耗费的时间比是1:7。 韦东奕在数学领域的传奇经历,令人膜拜,人送外号“韦神”。 还是北大的大一新生时,韦神曾一人单挑清华大学。 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个人获得了四个金牌,并获得当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让清华大学尴尬不已! 更难得的是,与其他大神相比,当时韦东奕并未经历过十分系统的奥数训练,以至于他的许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甚至比答案更加简洁,因此也被称为“韦方法”。 韦东奕18岁保送北大,哈佛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开出英语免试的条件,但都被韦神一一拒绝。 本科毕业后的韦东奕,仅用三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而他如今,才刚刚过30岁。 如此这般,说韦东奕一句人尖中的人尖,并不为过。 最近几天,数学天才韦东奕,再次冲上热搜。 一个难倒了6个物理博士团队整整4个月的数学问题,韦神只用了一晚上就解决了。 最戏剧化的是,当该团队要支付报酬时,韦神表示,「问题太简单了,不值一提。」 最后,团队实在没办法,只能为他充值了公交卡。 多说一句,北京公交卡充值上限,是1000块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内心纯粹,心无旁骛,在科研的路上孤独前行。 就像网友说的一样,一声韦神,大家不仅仅敬佩他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敬重他的人品。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他的专注与执着就是一股清流。 而在网络上爆红后,对韦神来说,生活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他不看电视,不爱社交,没有微信。 他的生活方式比较淳朴,有人送他水壶,但他说用得最习惯的,还是那个撕去包装的1.5升矿泉水瓶。 “有一个朋友送了,也有不认识的人从外地邮寄来。我也会担心送礼的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师德师风。” 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人际关系,他一律做减法,留足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上。 他说:“有可能是喜欢数学,所以不觉得努力是一件很累的事。”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淡然纯粹,不改初心。 这就是,这就是韦东奕现在的生活状态。 就像韦神的一名北大老师说的:
脱离了繁琐的物质,在简单的生活中,他的内心,澄澈清明。 这让我想起了袁隆平爷爷。 相比杂交水稻研究上的突出成就,袁爷爷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低调节俭。 曾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不喜欢住高楼,穿的衣服也很平价,身上的这件也就是35块。 大家都用智能手机时,袁爷爷还在用老牌诺基亚,因为操作简单。 对于金钱,他的态度很坚定:够用就好,可不要为这些所累。 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 他坚持不注册。 国家给为袁爷爷提供了一座“豪宅”,他却把豪宅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还记得有一年,只不过在车展上摸了一下奔驰,就被造谣“豪车无数”。 但是,这个功勋卓著的老人,最后带走的只是一辆售价5万的国产车。 而他买车的理由是,响应国家号召,“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甚至于平时剪个头发,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十多年来,也都是趁没人的时候,去路边小店。 袁隆平经常开玩笑地说,自己是“过路财神”。 他手里有上千万的科研资金,而他每月的工资只有6000元。 诸多荣誉加身,他却始终坚持自己“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继续努力”。 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这个老人到生命的最后,心心念念着的还是他的稻子。 看到袁爷爷和韦神才明白,精神世界是富足的,物质欲望会降到最低。 大道至简,简到极致,便是大智。 《菜根谭》里说: “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听人羁络。若一念清明,则淡然无欲。”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明白99%的事情和自己无关。 为欲望做减法,是普通人和牛人的分割线。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学术圈浮躁的时代,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北大韦东奕能够潜心研究学术,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实在难能可贵。 这一点,不但科研达人学习,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也需要向韦神学习。 韦神爆红,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扰他,还是让他安安静静地做学术吧,毕竟未来大有可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