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对联,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精妙绝伦

 书海拾贝 2022-05-13

提起清代的才子,便不得不提一句纪晓岚。

纪晓岚是清朝一位学识渊博的的大学士,其书词才华和对对子的文字游戏亦堪称为一绝,其中有一则蕴含汉字结构的对联,便产生于著名的纪晓岚之手。

某一炎炎夏日日,纪晓岚陪乾隆皇帝一起出行,望着头上那毒辣的太阳,皇帝便出了一则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而纪晓岚对出的下联精妙绝伦,亦可称之为经典。

文章图片1

神童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别名纪文达、纪河间。

关于纪晓岚的出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在他出生前一段时间,纪府院子的湖水中总是夜夜都出现了光怪。

就在他出生当天,还有人看见有一道火光闪进了他出生的那座对云楼。

因此,人们都当纪晓岚当成是“灵物的化身”,其父为他起名单独一个“昀”字,“昀”为日光之意。

纪晓岚祖籍位于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后奉朝廷“迁大姓,实畿辅”之命,举家迁入献县景城镇。

雍正二年,纪晓岚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

自纪晓岚起往上七世的祖辈均为饱学之士,出生于如此书香门第之家,纪晓岚自小便饱读诗书,耳濡目染。

高祖纪坤,字厚斋,尤擅诗文,曾著有著名诗集《花王阁眷稿》。

曾祖父纪钰,十七岁时便是博士候补弟子,入过太学,并受到了皇帝嘉奖。

祖父纪天申是清朝国子监学生,曾做过地方县丞。

文章图片2

父亲纪容舒,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后放云南姚安府知府,其道德文章曾烜赫一时,其考据学更甚,著有《玉台新咏考异》《唐韵考》《杜律疏》等书。

纪家历来十分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到了纪容舒一代更甚。

在纪容舒临终前,还给纪家留下了“贫莫断书香”的遗训。

纪晓岚是纪容舒的次子,从四岁便开始启蒙读书。

七岁那年,纪晓岚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便获得了“神童”之称。

十一岁那年,纪晓岚随父亲入京,就读于书生云精舍,拜入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

此外,为了纪晓岚的学习,纪容舒甚至还请来了当地如许南金、李若龙这样的有名学士,来为纪晓岚教授书业。

纪容舒闲暇之余,也经常以亲身经历来教育纪晓岚人情世故和知识典故。

文章图片3

纪晓岚天资聪慧,学而不厌,再加上先生辛勤的教导,使得纪晓岚年纪轻轻,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乾隆八年,二十岁的纪晓岚参加科试便拿到了第一名。

乾隆十二年,纪晓岚在顺天府乡试再次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后来纪晓岚的母亲去世,纪晓岚因居丧守孝,因此那几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去参加过任何考试。

直到乾隆十九年,纪晓岚以正科会试第二十二名的成绩参加了殿试,纪晓岚中二甲第四,而后便进入了翰林院为庶吉士,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文章图片4

乾隆与纪晓岚

纪晓岚在翰林院,因为其学识渊博而备受瞩目,甚至还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青睐。

话说有一年,刚过完春节不久,乾隆皇帝便下旨,诏令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在元宵节这天,自己制作灯笼,写上灯谜,然后等到元宵节这天再一起拿出来让大家展览。

在古代,人们在元宵节这天,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花灯和猜灯谜了。

如果不猜几个灯谜,那便觉着这元宵节少了许多乐趣。

文武百官们接到皇上的旨意之后,便费尽了百般心思,做灯笼的做灯笼,写灯谜的写灯谜。

待到元宵节之夜,乾隆皇帝便如约而至,带着官员们前往天坛看花灯。

只见天坛上的灯笼五颜六色,十分斑斓。

乾隆皇帝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看,时而停下来驻足思考,或者微笑着点头。

当乾隆皇帝来到一个灯笼面前的时候,他在这个灯笼面前驻足了许久,一直都没有离开。

原来是乾隆皇帝看着这个灯笼上的灯谜,却是怎么猜都猜不出来。

身边的大臣们看到皇帝此举,也纷纷觉得好奇,便赶忙过去欲一探究竟。

文章图片5

有一位大臣走上前来,只听见他念出了这个灯谜,上联是“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是“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南西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在这对灯谜下面,出题者还备注了一行小字:上联、下联各猜一字,和今天的元宵节有关。

众人看着这个灯谜,个个都是眉头紧锁。

乾隆皇帝也让在场的大臣们一起猜猜谜底是什么,但现场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是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的。

文章图片6

皇帝再次高声问道,“怎么?就没有人知道这是哪两个字吗?”

在场的众位官员依旧是鸦雀无声。

见此情景,皇帝只好让人去看一下,这个灯谜是谁作的。

一位随从的大臣回答道,“皇上,作这个灯谜的人,正是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

当时乾隆皇帝并不知道纪晓岚此人是谁,后来经过军机大臣刘统勋的介绍以后,皇帝才想起来,翰林院里似乎是有这么一号人物。

后来皇帝和大臣们一起思索了许久,仍是没有想出来这上下联的谜底究竟是什么,便派人去纪晓岚的府邸,将他本人请过来。

彼时纪晓岚正在自己的府中与家人共度元宵佳节,却不料宫里突然来了人,说皇上要召见自己。

听闻此言,府中霎时没了先前那种欢快的气氛,阖府上下都非常紧张,生怕纪晓岚是不是做了什么触怒天颜的事情。

好在来使告诉了纪晓岚实情,纪府一家上下的心才算安定下来。

文章图片7

乾隆皇帝一见到纪晓岚,便直接问他,“纪晓岚,你这让大家猜谜,到底谜底是什么呀?”

纪晓岚最擅长的便是玩文字游戏,听到皇帝发话了,便也不敢抢了皇帝的风头,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其实皇上您早就说出来谜底了,只不过是给微臣一个面子。这灯谜的谜底,就是皇上您刚才说的'猜谜’两个字”。

乾隆皇帝一听,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纪晓岚心下自知皇帝的心思,便继续给皇上解释道:

“上联谜底中的“猜”字,右边是个“青”字,这自然便“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了。“猜”字左边的偏旁,可以组成“狐狼猫狗”,但它单独一个偏旁却“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这二者合在一起,便是个“猜”字。”

下联谜底中的“谜”字,不是诗,不是词,也不是论语,虽然很短,但其中却奥妙无穷,自然堪称“妙文”了。

文章图片8

经过纪晓岚这么一通解释,在场的文武百官终于豁然开朗。

乾隆皇帝听完纪晓岚的分析之后,再反复琢磨,心中亦觉得这两个字甚好,且十分符合今日元宵节的情景,便从心底开始喜欢起这个年轻的翰林院庶吉士来。

因为这件事情,纪晓岚也开始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晓岚的机敏和才华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不久后便先后任命他为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以及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等多个职位。

纪晓岚也不负皇帝重望,通过考试为大清选举了大批优秀杰出的人才,为朝廷贡献了不少中坚力量。

文章图片9

因为这些功劳,乾隆皇帝愈发地重视纪晓岚。

乾隆二十八年,在皇帝的授意下,进入不惑之年的纪晓岚又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主要负责江南考务。

乾隆皇帝之所以宠爱纪晓岚,除了他为朝廷鞠躬尽瘁作贡献之外,还因为纪晓岚是一个对对子的能手,时常惹得皇帝圣心大悦,频频赞赏。

古代劳动人民的娱乐活动并不像今日那般丰富多彩,吟诗作对便成为了人们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

不论是才子佳人,亦或是平民百姓,闲暇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对对子来取乐。

文章图片10

虽说每对对子的雅俗不同,有些对子平淡无奇,有些对子精彩绝伦,令人啧啧称赞,甚至还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这其中除了需要扎实的文化基础之外,还十分考验人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来,对子便相当于诗词中的对偶句,因此其中的学问极大,对对子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

纪晓岚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他与乾隆皇帝对对子的许多趣事,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考察民情的时候,便召了纪晓岚与和珅一同陪侍左右。

出行正逢夏日之时,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就连乾隆皇帝也被这天气搞得有些心烦气躁,于是便想跟身边的大臣对对子聊以慰藉。

乾隆皇帝望着天上的太阳,便随口说道,“我出一个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看你们谁能对得出来。”

在这句上联中,一个“日”字是一个简单的独体字,两个“日”字合起来便能成为上下结构的“昌”字,三个“日”字合起来,又形成了品字结构的“晶”字。

文章图片11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合字联,但这三个由“日”构成了的汉字,背后都包含着明亮、昌达的寓意,纪晓岚一听,就明白了乾隆皇帝这是在夸自己康乾盛世,国运昌隆,也暗示大清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一副如日中天之势。

这样的上联,看起来好似内容简单,但其实不仅仅难度极高,不但要讲究对仗工整,还要讲究寓意相同,不然对得不好惹得皇帝大怒,那可是丢官掉脑袋的事情。

乾隆皇帝对自己触景生情而出的这句上联满是得意,旁边的大臣也纷纷附和,一片赞扬与叫好声。

乾隆皇帝便让大臣们把自己想的下联说出来。

诸位大臣们便想着,只要从类似“昌”和“晶”这样的象形字中找答案就行了,于是也有不少大臣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火为火,二火为炎、三火为焱”。

也有人说,“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这幅上联看似好对,但大臣们的答案实际上都犯了一个对联的错误,那便是对仗不工整。

大臣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却没有一句是能入得皇帝眼中的。

文章图片12

乾隆皇帝微微不忿道,“诸位难道不知道,对对子讲究的是同字不同联、同联不同字吗?”

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但又没一个人能对出完整的下联来。

皇帝又接着道,“上联中都已经用了这一二三等字,下联就不得再出现这些数字了。”

众人听完似恍然大悟一般,又低下头去继续思考。

乾隆皇帝环顾四周,看到纪晓岚正一言不发地凝望着不远处大运河旁边郁郁葱葱的树林,这引起了皇帝的兴趣,于是便直接点名纪晓岚,让他对出下联来。

听到皇帝喊自己,纪晓岚也不怯场,便胸有成竹地向皇帝答道,“回皇上,微臣的下联是'单木为木、俩木为林、叄木为森’。”

文章图片13

一个“木”字是独体结构,两个“木”字便形成了左右结构的“林”字,三个“木”字便形成了品字结构的“森”字。

“单”、“俩”、“叄”字混含了独特的京城口音,也是表示数字和数量词的意思,对仗工整,且“木”“林”“森”背后都有繁茂和生机勃勃的兆头,寓意着乾隆皇帝治理下的大清一片繁荣昌盛、泽被万世。

周围的大臣们看到纪晓岚对出的下联与上联内容对仗工整,两相呼应,也纷纷拍手叫好,称赞连连。

而乾隆皇帝也暗暗地听出了纪晓岚话里不着痕迹的奉承之意,从此对纪晓岚的才华更是高看一眼。

文章图片14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为翰林侍读学士。

两淮盐运史卢见曾因不善理财,又爱好排场,因而亏空了不少官银,朝廷便要抄没卢见曾的家产来充公。

纪晓岚与其侧室郭氏侄女嫁与了卢见曾之孙卢荫文,顾虑到两家的姻亲关系,纪晓岚便悄悄地派人过去给卢家通风报信,使其转移了大部分的家产。

因为这件事情,纪晓岚也被卷入了盐政亏空一案中,因此被乾隆皇帝“从轻谪戍乌鲁木齐。”

在发配新疆乌鲁木齐的道路上,纪晓岚也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一路上都积极地和各个地区的百姓交流,一边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闻异事,一边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写成了不少作品,这便是后来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

文章图片15

在戍边戴罪三年之后,在刘统勋的推荐之下,纪晓岚获得了新生。

这一年的春天,乾隆皇帝认为当今的天下疆土一统,百姓安宁,便想着于教化一事上做出点成绩来,便打算编一部旷世巨著,以供学子将来进仕之用。

然而,想要编著如此一部浩瀚的图书,非博览饱学之大家能轻易担此重任。

经刘统勋力荐,乾隆皇帝又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并责令其即刻返回京城。

《四库全书》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应该都是最大的一部书。

这本巨著一共有 3500 多册书,分成7.9万卷,3.6万册,全书一共约有8亿个字。

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晓岚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文章图片16

他不但要安排编撰人员的调度和工作任务,还要负责史籍材料的收集工作。

为了编修这样的一部巨著,单是负责检查纪晓岚工作进度的上级领导便有26人,还有360多个负责编纂的下级官员,另外有4300多个人负责抄写和搬运工作。

纪晓岚把这些人都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工作机构,有些人负责抄写,有些人负责校对,还有人负责搬运和保存工作。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下旨向全国的百姓征集书籍,圆明园车水马龙,每天都有整箱整箱的书本往纪晓岚那里抬去,纪晓岚便要先把这些书都过一遍,再把书本分门别类地存放。

文章图片17

最让纪晓岚头痛的,是他时不时还要应付乾隆皇帝的“骚扰”,以及同僚们之间的矛盾。

当时清朝研究的儒家经典分成两个学派,一个是汉学派,一个是宋学派。

两个派别之间的成见是非常深的,经常打嘴架,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纪晓岚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调解两派之间的纷争。

在纪晓岚的带领下,一共耗费了十三年的时间才编制而成,对于保存和整理我国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嘉庆十年,纪晓岚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嘉庆亲作祭文、碑文,予谥“文达”。

文章图片18

官方来源:

《沭阳快报》:乾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纪昀下联真经典

《故事》:对联高手纪晓岚_钟瑞华

《名家专栏》:纪晓岚与《四库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