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听记者电话时,李可欣仍在沟通社区防疫工作。前段时间,不断出现的确诊病例,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区防疫形势再度趋紧。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电话那头的李可欣依然充满活力。 2019年,李可欣大学毕业后成为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从大二起便在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专业实习的她秉持一个理念:用心用爱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 “于大哥身患强直性脊柱炎,还不到40岁的他,在一群老人中间显得格格不入。”2019年,李可欣与多名社工来到明水县农村五保供养中心,与老年人、残疾人同吃同住同生活,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生活在这里的于大哥让她印象深刻。 “坐在轮椅上的于大哥从来不笑、眼神空洞,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李可欣告诉记者,在一次活动中,她发现了于大哥的绘画天赋,“他对线条、色彩的感知能力很强,画什么都有模有样。”随后,李可欣开始有意引导于大哥对绘画的兴趣。 在院内办画展,把画送给老人,带着老人们一起画画……绘画让于大哥成了院里的明星。如今的他,脸上常常挂着笑容。 为期一年的项目结束后,包括李可欣在内的社工陆续离开了中心。但院里的绘画活动没有停,在于大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人喜欢上绘画。 “疾病、贫困、衰老……很多问题都不是社工能解决的,但我们希望用所学的知识给予老人们最大支持,让他们生活得更舒心、更有尊严。”李可欣说,“能够帮到他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垃圾分类的道理人人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20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协助实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项目过程中,李可欣发现,要想让更多人重视垃圾分类,就需要创新形式。 “纸团如果展开属于可回收垃圾,团成一团就是其他垃圾,我们要帮纸团变废为宝。”在李可欣设计的垃圾分类“大富翁游戏”中,每个格子中都有一种常见垃圾,需要将垃圾正确分类才能闯关成功。面对一个个有趣的关卡,社区里的孩子们不仅玩得尽兴,也在游戏中了解了垃圾分类的规则,把环保理念“种”在了心田。 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是李可欣一直坚持的理念。为此,在每次设计服务项目时,她都要花费不少心思。比如,能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防治艾滋病重要性的“防艾剧本杀”,教居家隔离老人制作手工艺品的线上益智课堂,让居民在光影中学习党史的红色经典电影社区放映活动……她设计的服务项目不仅形式新颖,还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融入其中,广受居民好评。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李可欣组织实施“iWill龙江志愿者联合行动”,短短一周时间,便在全国10余个省份招募到101名专业志愿者,连续28天为居家隔离人员、社区工作者提供线上服务;代表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出社区防控志愿者招募通知,500余人积极响应;承担400多名抗疫志愿者的培训任务,通过微信组织协调,发挥志愿者的特长,提升工作效率。 “我不想干了,明天不来了!”深夜,电话铃声响起,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向李可欣哭诉。连日来承担电话流调工作的巨大压力,让这个年轻人的情绪失控了。 持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李可欣深知志愿者的不易,她用沉稳的声音、亲和的话语耐心安抚志愿者的情绪,又帮对方调整了服务岗位。 “我们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刻,来自服务对象的理解、来自战友的鼓励、来自陌生人的善意都能帮我们鼓起勇气、燃起斗志。”在李可欣看来,身为社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为自身注入力量。“看到别人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帮助别人同样也是帮助自己,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支持我在社工路上一直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