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天柱地理沿革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天柱地理沿革“天柱古荒服”①,地当“繁、疲、难”②,“按九州分野,得百里之国而君之,盖相表里者封建与井田是也,楚南之天柱,界在边隅,三苗西接
,六诏南连,虽曰无此疆尔界,而内外之防,远近之别,乌可不辨焉。况苗蛮杂处,保无有狡焉思逞而祸及邻封者欤?则疆域在所首重也。”③这里
虽叙述不够确切(天柱并不直接与“六诏”相连),但他说明了天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天柱县“控茨岭、临鉴江、山川险阻、地势纡萦、上控黔东
、下襟沅、芷,囊百蛮而通食货,顺江流而达辰、常,山川耸峻、樠水漪涟,界在黔、楚之交,为峒苗柱石焉。”④这段描写比起上面那段文字,就
更清楚不过地论述了天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天柱作为有湘入黔的门户,即是湘、黔交界之地,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处,由于建置、划拨和朝代更
替等原因,在地理沿革上也就颇为曲折。现将天柱地理沿革简述如下:在夏代,天柱属禹贡荆州西南裔地⑤,另认为在“禹贡荆州之界”⑥。在周
代,天柱属楚国西南裔⑦。秦代,天柱隶属于象郡⑧,另认为隶属于牂牁郡⑨。民国出版的《历代沿革表》,把秦以前的天柱统归为“苗疆”,这就
是说,天柱在秦代以前,虽有以上的隶属关系,但都被看成是“荒服”的“蛮夷之地”。汉高帝置武陵郡后,天柱隶属武陵郡镡成县⑩。到晋代,
天柱属武陵郡。在南齐,天柱属东牂牁⑾。按《乾隆图志》,东晋、南北朝、宋天柱均为舞阳县地。(晋代改镡成县为舞阳县)。隋代天柱的隶
属关系:县治(以明代县治为划分标准,下同。)以西属充州,县治以东属辰州。民国《历代沿革表》、《乾隆图志》说天柱为龙标县地⑿。唐代天
柱的隶属关系是:县治以西包括东北边的瓮洞一带属奖州,县治以东属叙州。贞观八年置朗溪县,辖属巫州⒀。在《乾隆图志》中,天柱被视为朗溪
县南僚地。宋王朝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一带设置诚、徽二羁縻州,天柱县治以东属靖州、诚州辖,县治以西包活瓮洞一带属沅州“便溪寨”、《历
代沿革表》和《乾隆图志》:天柱属会同县地。元代的天柱属靖州路永平县。《历代沿革表》上说天柱“为朗溪峒,峒人、仡佬人据此”。明
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立天柱县,隶属湖广靖州。《历代沿革表》标示,天柱在明代置朗溪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据《贵州
通志》;天柱于万历廿八年建县;据《镇远府志》,天柱于万历廿五年改县。两说并存。在清代,雍正五年以前仍属湖南靖州,雍正五年后改隶贵
州黎平府,雍正十二年改隶镇远府。民国时期,贵州全省划为五个行政区,天柱属第一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县人民政府,一九五六年七月凯
里建州后,天柱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天柱,由于地处交通要冲,为历来军队过往和商旅必经之地,就导致这里的民族构成越来越复杂,
从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也就越来越繁荣。天柱文化比较发达与她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其建置和行政区划的变动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变动又与其政治制度、政策法令以及经济、文化措施等联系在一起。根据前面的概述,可以看出,天柱县在清雍正以前一
直隶属于湖南,而受着历代王朝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加之与汉族地区较为接近,交通发达,所以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就直接地或间接
地受着内地汉族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明代实行屯田,建县以后,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发展变化是同中原汉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变化亦步亦趋,紧密相联的。注:①、③、④、⑨见康熙《天柱县志》。②见《清史稿》卷七十五,地理二。⑤、⑦、⑧、⑾见(民
国)《贵州通志·沿革表》。⑥见《镇远府志》。⑩见(民国)《历代沿革表》。⑿龙标县,即今湖南黔阳地区。⒀巫州,即龙标县,属当
时湖广沅州地。(陈代清,贵州民族学院学生,1982年发表于《贵州省地方志通讯》)
献花(0)
+1
(本文系岱青法治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