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姓氏和名字。姓氏则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直接称姓。 姓和氏表示的是宗族血亲关系。 举例来说,秦始皇的母亲姓嬴,父氏赵,名政。如果到今天的话,他应该叫赵政。当然这种命名规则到西汉及西汉以后就淡化了。 后世氏却反过来指母系血缘。比如陈姓人家的女儿嫁到刘家,就被称作陈氏或者刘陈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例如姜姬姚嬴姒(si)等族先民都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子孙繁衍,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所以上古的姓和氏,姓是代表出自同一祖宗,氏是用来区分子孙。 周朝贵族是有姓氏的,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上古同姓不同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如果女子待嫁的话,则在姓前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表示性别。例如 孟姜女。孟是排行老大,女表示性别。 诸侯以受封国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受封的邑名、所居住的地名、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十二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可以嫁人举行笄(ji)礼时取字。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古人名字连着说,通常先称字,后称名。 古人尊贵者对位卑者,称呼其名。位卑者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称字是对别人的尊敬或爱戴。汉以后通常用两个字为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后来除了名和字以外,还有别号或别字。比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 ![]() 谥号
例如: 表扬的: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批评的:
好内远礼曰炀(yang) 杀戮无辜曰厉 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min) 慈仁短折曰怀 此外还有私谥,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学生为其所加的谥号。 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si)君,为太宗、世宗等。 避讳事实上也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下对民众的压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