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

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3.(4分)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8.(4分)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9.(4分)“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10.(4分)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11.(4分)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12.(4分)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二、解答题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考点】3U: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阴阳五行的内容。

【解答】注意五行的顺序:金木水火土。按照五行的顺序,“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

故选:A。

【点评】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着重要求了解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解答】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但未提到活字印刷术,由此可排除A项;

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故排除;

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

由题中“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宋代尽管出现了活字印刷技术,材料中提到的是雕版印刷,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



3.(4分)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研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开始影响到清政府的上层建筑和经济政策。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均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法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了解,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



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考点】9F:辛亥革命的评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发动广大的民众参与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考点】PG: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答】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故B错;国民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故D错;从题干材料“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可以看出指的是《双十协定》的签订。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相关史实的识记。



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考点】E6:欧洲共同体的形成;FJ: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通过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法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故B项错误。

C项有较强的迷惑性,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实则不然,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应排除。

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选:A。

【点评】考查法国的工业革命,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学生准确解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8.(4分)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说明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国家日益富有,所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30”可知英国此时即将完成第一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830年,国际局势不是平稳发展,应排除。

B、D两项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C。

【点评】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1,大大发展了英国生产力。

2,使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使英国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交通工具更加便利。

5,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和世界最强的国家。



9.(4分)“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解答】A项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纳西比战役打垮了王军的主力;

B项是在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中,该役属于转折性的战役;

C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

D项是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注意“民有、民享、民治”的信息,美国内战之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的了解。



10.(4分)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考点】6F: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认识德国是以统一的形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解答】材料中“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是指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这一举动对德国而言具有革命性的功能,因为其结束德国长期的政治分裂,极大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B项符合;A项内容不是“革命的”目的,是德国统一后的影响,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不是主要目的,D项在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对德国统一的原因、过程、统一方式、统一后的影响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和辨别。



11.(4分)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考点】TI: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答】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代表;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C项表述错误;瓦胡岛,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相关知识点的了解,考查学生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



12.(4分)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仍然是存在的,故C错误;D与题干无关;由题干材料“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可看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从材料从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解答题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A8: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B5:维新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答】(1)本题考查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关键信息:“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特别所须,借产自中国”之说”、“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依据关键信息,从市场特征、贸易地位等方面分析。

(2)本题关键信息:“以工商立国,大较特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学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观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背景则应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3)本题关键信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从世界联系的密切性和工业化的趋势分析归纳变化特点;影响则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及近代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有一定难度。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木直人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