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如何对待十几岁孩子的叛逆

 装装子的书房 2022-05-13

2022年第2本


文/装装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套书总共有3本,第二本是写给十几岁孩子父母的。

读完发现,书的内容,除了教育对象变成了十几岁,核心却和第一本的育儿理念一样,仍然是:要无条件爱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的人,去接纳和同情孩子的感受,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去认真倾听孩子。



 
换汤不换药。读愈多育儿书,愈发觉得,育儿技巧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

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丈夫、妻子、同事、老板……我们都需要用和善、尊重和聆听的姿态去和对方沟通。

就像以前读《非暴力沟通》时,有个很生动的案例,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住院的老太婆总说“我不想活了”,尽管护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你的病并不重,只要吃药就能好转。

护士们束手无策,只能找一个懂非暴力沟通的人来解决。

这个人跟老太婆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意思是你不想活了?”老太婆一听这话愣住了,表情一下也放松下来。

老太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总算有人懂她的意思了。

她明明一直说“不想活了”,可听的人总是告诉她:你的病不重。

她不想要安慰,只想要被倾听和理解。
 


 
对待孩子也应如此,特别是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他们比几岁的孩子更有想法,如果我们不好好倾听,总是打断他们给建议,他们会觉得大人真愚蠢,真自以为是,然后会故意与大人作对,还会用更愚蠢的叛逆行为来证明这一点,譬如抽烟、喝酒、说脏话、夜不归宿、逃学等。

十几岁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需要父母肯定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再拿他们当小孩子看待,不分场合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因为十几岁的孩子正在努力让自己显得成熟、独立和自主,所以会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

此时,父母的帮助于他们来说就是干涉,关心会被看成是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建议会被看成是发号施令。

十几岁的孩子把自主看得高于一切,任何干涉他们自主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十几岁的孩子,都会变得这样敏感和叛逆,这主要取决于平常家庭给到孩子的教育和影响。

如果孩子的家庭是温暖、有爱的,他到了十几岁,或许会有一些“出格行为”,譬如会说点脏话、会偷偷恋爱、会沉迷游戏,但绝不会形成叛逆,也不会影响到学习。

孩子小时管不好,长大管不住。
 


 
最该担心十几岁孩子的家庭,是那些冷漠型和暴力型父母。

譬如暴力型父母常常会在孩子几岁时使用打骂的教育方式,但是等到孩子十几岁时,他们可能会很自然地停止“打”的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大了,再打会记恨,还有可能是打不过孩子了。

说白了,这样的父母从来不把小孩子当人看,直到孩子长大了才觉得他们变成了“人”。

这样的父母不懂尊重,以为不动手就是对孩子的仁慈,其实骂的伤害和打没有区别。

有的暴力型父母更愚蠢,孩子大了打不得又管不住怎么办?那就让别人来管。
 
 


 

几年前,戒网瘾学校风靡一时,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永信的网戒中心。

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又管不住的父母们,花高价将孩子送去了网戒中心,丝毫不怜悯孩子们在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所受到的身心伤害有多大——因为他们只想要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行。

而网戒中心堪称“nc集中营”,电击、打骂等暴力手段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新闻里说,在网戒中心,任何少年少女,无论之前多么不听话,怎样顶撞父母,怎样大声反抗,只要进了那个“电疗”房间,40分钟后出来就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百依百顺,声音轻得像蚊子哼,有的甚至当场向父母跪下认错。

孩子们害怕那个地方,迫于暴力而伪装成了乖孩子,但是一旦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他们要么从此成为行尸走肉,要么从此跑路消失于父母眼前,要么成了更暴力的人——好好生活的又有几个?

黑龙江有个16岁的少女,在网戒中心受尽了体罚和辱骂,回家后便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杨永信的网戒中心迫于舆论压力而关闭。

但直到今天,各种戒网瘾学校依然存在。看介绍主要以军训式教育为主,不知是否还存在非人性的暴力。

可见,还有很多父母对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孩子不如自己的期望,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大人总说他们不听话,叛逆。

而在尹建莉老师的书中,她从来不用“叛逆”一词去形容青春期的孩子,而用“探索”。她认为,孩子是没有叛逆期的,他们只是在“探索”——我很认同这种看法。

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能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叛逆”行为,然后帮助他们平安渡过。

一句老话:孩子出现问题时,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

书中说:大多数时候,十几岁孩子变得不听话和反叛,并不是为了向父母挑战,而是为了体验自己的身份和自主。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主动充当敌人与其对立——关切的父母,最好是充满自信地站在一旁等候。
 
 


 


读书笔记




一、不要提醒孩子注意缺点。因为没有人能从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件事中获得益处。

二、不要当着十几岁孩子的面,提起他幼儿时期的事情。

三、不要替十几岁的孩子做决定,可以这样说:1,这是你自己的选择;2,你来决定这件事吧;3.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没意见。

四、不要侵犯十几岁孩子的隐私。

五、当十几岁孩子向我们倾诉苦恼时,要避免给孩子提建议,除非他主动寻求。否则,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的感受,认真聆听孩子,让孩子愿意向我们倾诉,从而缓解情绪,自己得出结论,找到解决办法。

六、不要经常批评十几岁的孩子。大多数批评是无益的,它会造成愤怒、憎恨,以及报复父母的欲望。

当十几岁的孩子没有做好某事时,可以直接描述你所看到的和表达你的感受,如:你房间的东西摆放很乱,书本都在地上,我看了很不舒服。

一句话,批评要就事论事,而不是责难人格和品位。而且,刻薄的话语会造成敌意,而不会带来恰当的行为。

七、当父母生气时,不要责难和侮辱孩子。正确做法是:表达自己的愤怒。

如:当我看到好好的毛巾被扔在湿乎乎的地板上时,我气坏了,真是气死我了。毛巾不该被扔在地板上,而应该被挂在架子上!

这样的表达不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而只会内疚。反之,如果我们说“你真是什么都做不好,又把毛巾扔在了地上,为什么呀”,那孩子会立刻跟我们争吵。

因为责难的语言会激起孩子的自我保护,以及消除他做错了事情的内疚感。

我们必须要学会这种新的语言表达,以使我们在表达愤怒时不对我们爱的人造成伤害。

八、不要赞扬十几岁的孩子,因为赞扬是一种评价,评价者位于审判的位置上,而被审判者会感到焦虑。

那应该如何做呢?当你很欣赏孩子的所作所为时,描述孩子的努力、成就和感受即可。

如孩子打扫了后院,不要说“孩子你真棒”,而说“院子看上去像个花园,让人心情变得很愉快”。

你只要这样说了,孩子自己就会得出结论:我干得真不错!我真棒。

九、不要长篇大论地给十几岁的孩子讲道理。如果想要跟孩子交流更多,可以给孩子写纸条。

十、对待十几岁孩子的感受和愿望要宽容,对待不可接受的行为时,要严格。

一位父亲发现儿子吸毒成瘾时,他没有强迫孩子解释,也没有给儿子机会来撒谎、找借口和托辞。

这位父亲说:“我在想你一天又一天所受到的折磨,你不得不骗钱,骗毒品,撒谎、偷窃,生活在对警察的恐惧中。不要再这样了,你需要帮助,你会得到帮助的。”

另一位父亲发现女儿吸食大麻后,不管女儿如何狡辩,他只重复说一句话:“大麻是非法的,拥有大麻是犯罪。”最后还给了女儿一个明确的选择:放弃大麻,继续上大学;放弃上大学,回家来。总之,不能吸食大麻。

这两位家长都避免了说教和长篇大论,同时又用坦率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无法容忍的行为。


 

ps:这本书也讲到了十几岁孩子的性行为、开车、喝酒和毒品的问题,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仍然在于家庭给到孩子的温情程度。他们是否能够信任家庭,与父母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决定着他们是否会落入圈套滑入深渊,还是愿意在父母的注视和关爱下,去尝试冒险却安全的人生。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