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题解析|辽宁大学2019年现当代文学专业

 文学漫笔 2022-05-13
《致读者——文学漫笔·总策划》

“真题解析”版块正式上线推出,答案解析仅供参考。知识点可直接作为背诵总结使用,后台留言说明可以直接获取本期的电子版真题解析,由于每篇内容较长,且整理任务较大,故其余内容会分期逐步公布,敬请留意。

尊重知识、珍惜成果!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现当代文学专业

1.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代表性成员有东南大学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思想保守稳健,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作为自己的宗旨,打着学贯中西的旗号,倡导尊经复古,反对言文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阵营的知识分子展开论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2.京派散文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独特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梁实秋等等。这些作家在京津地区进行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风格上也存在着一致性,因此称为京派,文学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等,京派成员主张与政治保持距离,看重人生,追求宁静平和之美,着力表现原始与纯真,语言自然、朴素,这些成为京派散文的重要特征。代表性的有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内容包括湘西地区政治、经济、地理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3.第一次文代会

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茅盾、周扬分别作报告总结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大会通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全国文联。这次大会是在总结过去的文学运动的基础上,将延安文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作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大会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的开端,之后文学活动、文艺批评的开展提供了准则和方向的支撑。

4.《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杨绛的散文作品,是从1969年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的生活速写。作者巧妙选取干校生活中的六件事情: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生动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琐事记忆和温情取向是杨绛选材和叙事的态度。《干校六记》中,为我们展示出黑暗中的火花,寒冷中的温暖,艰难中的乐趣、无望中的慰藉,表现出个人面对历史灾难与谬误时候的宽容与大度,这也形成杨绛的选材、写作风格,回忆过去离乱生活的温情与趣事,表现出对过去历史冷静的态度。

5.底层诗歌

底层诗歌的兴起是新世纪诗歌发展的重要特征。底层诗歌伴随着底层文学而兴起,是一个包容的概念,其又可以派生出“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抗震诗歌”等不同类型。底层诗歌出现,一方面是新世纪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精神困境的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90年代以来诗歌困境的反驳,希望重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再者还有底层诗人的积极参与。底层诗歌艺术上虽然粗糙,但是呈现出底层人民本真的生活状态,有着直抵人情感深处的力量。代表性的有卢卫平《乡下人进城》谢湘南《孤独的城市》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