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框架脉络|现代文学20年代——小说脉络(2)

 文学漫笔 2022-05-13

 

【往期回顾】
文学框架脉络|现代文学20年代——小说脉络(1)
【本期内容】
二、20年代小说发展概况
(四)自叙传抒情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
概述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摩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代表作家】郁达夫、陶品孙等人。
代表作家
郁达夫
【代表作品】
《沉沦》小说集,《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等。
20年代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周作人称赞这篇小说“描写女性,很有独到的地方”。
30年代后,他还写了《迷羊》《迟桂花》等一些成熟的作品。

代表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小说创作
作品
《沉沦》小说集,《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等。
20年代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
艺术特色
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细致的构思,却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
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零余者”。
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作者竭力抒发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里“颂欲”思想的影响。
注意人的情欲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时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
小说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其忧郁的文学气质。 
他主要是受近代欧洲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也接受世纪末艺术思潮的果实,同时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国名士气度和现代的自由民主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