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考研|新感觉派小说

 文学漫笔 2022-05-13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都市小说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代表刊物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而来,该派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作家因为之间的文学旨趣、创作选材、审美趣味、人生观念等方面的相似、相近,于是形成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展示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上海的都市生活,描写其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着重描写病态生活、畸形两性等,多心理刻画,多以歌厅、酒吧、舞场,投机家、交际花、银行家为描写场景和描写对象。引进现代派小说手法,在小说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方面多有所突破与创新。极力捕捉新奇感觉、刻画心理,把人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人的二重人格,在小说形式、结构、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说有很大的创新之处,促进了30年代都市小说的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较真实地还原了30年代的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历史场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人性的戕害,但同时也流露出明显的不足,比如对于男女情欲的过分流露,主体精神上的颓废,世俗悲观情调显示等,在艺术创作上则出现机械模仿、公式化创作、教条主义因素等明显的弊病。

代表作家作品如:

刘呐鸥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短篇采用“新感觉体”,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都市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摄入。《都市风景线》因能将本来植根于西方都会文化的现代派文学形神兼备地移入东方大都会,才审美地发现了上海的“现代性”。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表现现代派风格的作品《公墓》《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穆时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小说家,将新感觉文体发挥到淋漓尽致地程度,创造了心理性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色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是穆时英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可以用来品赏,同时进行一定的文化反思。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堪称独步,如《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等,用心理分析来重新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作为新感觉派小说家的他还有深厚的城乡二元倾向。

真正能称得上新感觉派后续作家的是黒婴、禾金。

——整理自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