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记忆中的 “六一”

 文学漫笔 2022-05-13

又是一年的儿童节,这个让千万大儿童、小儿童期待、开心的节日。今天,在这样的节日语境下,我突然想回忆一下我当年度过的儿童节,不是上了年纪的感伤怀念,只是偶然之下的随意回想。

遥想小学阶段,感觉真是曲曲折折,好在最后按时完成了六年学习。当然这样说有点夸张了,毕竟没有真正到了念不上学的地步。其实关于曲折的小学阶段,之前就想写一点回忆文字,但是我认为时候还不到,于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但是今天,正好趁这个小文章简单谈一谈我的小学阶段吧,其实重点还是小学阶段的儿童节,要说具体的小学回忆还是放在之后的文章,今天不是主战场。

关于小学得就读学校,可能一些人“从一而终”,一年级升学到六年级毕业,就在那个熟悉的环境,有自己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们,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有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搬迁或者其他问题就得倒腾几次,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极不愿意这样的,但是既然走向了这条路,那肯定是没办法而为之了,只能是希望这种倒腾少一点吧。

说了半天,我就是那个极不愿意倒腾但是又不得不倒腾的人,而且还是倒腾了好几次的那种,否则就是读不成书了。以至于后来,我在任何需要填写读书经历的时候,我只能写最后一个小学的名称,因为写不下啊,总共就那么几栏,总不能全部被小学部分占用完,而且之前的那些学校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现在除了上年纪人们的记忆中、过去的个别资料档案中之外,基本是见不到它们的名字的。当然,我这种写法也是听取老师建议、获得老师批准的,其实我也并非是想对过去这段曲折读书史的回避,甚至我觉得是十分不应该淡忘的,现在想想是非常值得回味的难忘经历。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曲折,所以我认为才形成我生活上的丰富性,也正是因为此,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简单回忆就能够完结的,也就有了之后要专门进行回忆写作的必要。

铺叙了半天,这段要点题了,回忆我四段小学时光的六一儿童节。一年级一段;二三年级一段;四年级一段;五六年级一段。因为我没念过学前班(幼儿园),所以直接就跳到一年级吧。

小学一年级是在村子里勉强读完,因为当时人口外流,有条件的都搬出去了,渐渐地学校没有了生源,其命运可想而知。我记得当年上小学得时候就是低年级高年级并存,这给作为最后一届学生的我留下了人生中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当时上课是村里的老师,老师们也要种地,所以当年还有一种假期叫做秋假,老师们也要秋收,我们有一大块操场都是耕种的庄稼,我们当时也会做一些拔草之类的简单劳动。

当时上课时和高年级一起,一个教室分两半,不同年纪背对背坐着,老师这边教完,留下作业再过那边教学生,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大家效果如何。反正,作为一个愚笨的人,我记得当时是挨过不少批评、甚至被老师打过,那时候的老师是真的打,而且打了你也不敢告诉家长,可不像现在,有些学生经不起老师的批评,更别说是打了,再说现在老师基本上是不敢打学生,最主要的是就不应该打学生,至于我们当年,那只能是另当别论了。

在村短暂的一年级生活,除了每天煎熬的去学校、见老师,那时候也是怕老师、怕上课,更怕回答问题被批评,最开心的、记忆最深刻的也就是过六一了。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那会儿过六一是到山上,到上山一个地势平坦的开阔地。那会儿六一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节目表演,唯一要说算得上的表演的就是吹号、打镲、打大鼓,之后就有一些同学会举着红旗舞动前行。

当时,小学阶段最渴望的就是能去吹号或者打鼓,但是因为肺活量不够吹不响或者是力气太小而打不响,所以从来没有实现过这个梦想,好像举个红旗就觉得很开心了,哪怕是在被选中的那些人休息的时候去举着玩一玩儿就算是很开心了。记得当时好像还没有红领巾,之后有了关于戴红领巾觉得气宇轩昂的时候是后来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二年级,这个之后再说。

提前简单的演练了吹号、打鼓、举旗之后,六一当天在老师的带动下就开始向山上进发。打大鼓的在最前面,那是高年级同学,他将大鼓挂在胸前,左手扶着鼓身,右手抡着鼓槌,敲打着简单的节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之后还有吹号的声音,参杂着队伍里的还有打镲声音,也就这三种乐器再无其他,之后就是举着旗子的人,新旧不一的那些红绸旗子插在长长的竹竿上面随着挥动而飘扬。之后就是其他的同学跟在后面,那时还有卖零食的人,他们是推着小推车跟着我们一起上山的,那会儿的零食相对单调,记得也是什么咸菜丝、类似话梅的那种果脯、冰袋、糖块,带着家里给的几毛钱去买着吃,当年还是几毛钱,现在几毛钱能做什么呢?如果说是一年级的六一印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学校实在难以为继,最后没办法是能被迫外出了。从二年级开始,开始我的离家外出曲折求学路。那会儿爸妈将我送到大姨家,我妈的娘家村那里比我们村大的多,村子人口多,学校各年级齐全而且老师配备也很齐全,并且吸引周边村子的人也来这里读书。当时我们村的学校也曾吸引外村的人来就读,但是最终仍旧摆脱不掉败落的命运,于是在历史、时代的面前,我也成了那个要依靠到外村就读的借读人。但是,我觉得比他们还惨,因为他们虽然就读外村,但是年龄比我大,虽然每天也要哦走很久的路,但是至少可以天天回家,但是我就不行了,我离得太远了,根本没有一丝丝走读的可行性,于是就只能是寄宿在大姨家,也可以到几个舅舅家串门,但是毕竟对一个二年级的我来说,远离父母到一个熟悉的陌生环境里,说不想家是假的,尤其刚去的时候,日日思家不见家,只能心里再思。

虽说是在大姨家寄宿,但是可绝对没有什么寄人篱下啦乱七八糟的感觉。大姨对我很严厉,当时觉得很懊恼,但是现在想想,那是很必要的,在大姨家生活的两年对我之后的生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异乡我也结识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个是挨着二舅家的周姓玩伴,还有是离大姨家近的张姓、高姓玩伴,我们是同班同学,当时很要好,当然还有其他几个同学关系也相当不错的。不过因为我四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那里,当时也不像现在通讯发达,有QQ、微信可以交流,所以我离校之后也就再也没有联系他们了。

那时候六一感觉最兴奋的还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场景,不过,那时可以带着红领巾,穿个大人的肥大的白衬衫,有着十分精神、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类似感觉。我们当时过六一是去对面的初高中学校,因为那里边场地更大,活动就是玩儿、吃,现在想想好像真没有特别的印象。

四年级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自己家里,结束了在大姨家的“漫长”居住生活,十分开心。但是面临的问题是,村里的学校已经没有了,而现在之所以能回来,就是可以去隔壁村的小学读书,这就需要自己步行走。虽然累,但是每天可以回家啊,其实现在想想当时真辛苦。因为当时和几个伙伴每天早上去学校、中午回家,下午再去、晚上再回来,一趟就将近二里地,走地垄、过沙沟,现在想想那会儿是真的劲头十足,一天光是走路,上个学费腿费脚。

隔壁村的小学只有两个年级,就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四年级的我们语、数、英老师一体,兼班主任,所以不管上什么课,老师都是一样的,只是用的书不同,以至于我当时不懂什么叫班主任,竟然还有这样的称谓。那时英语其实徒有其表,就是简单的ABC,HOW are you ?之类的,大家也根本不怎样学、不放在心上。

我们当时的六一是去另一个更远一点的学校,也就是我五六年级要去的学校。我记得当时是我第一次参加表演活动,老师让我们表演一个武术活动,因为我动作笨拙,所以老师给排了一个简单的动作,现在想想,幸好那样了,要不然免得给大家拖后腿。

演练一段时间之后,日子临近,老师带着我们步行前往参加活动的学校。这个学校可比我们学校大太多了,来了之后新奇感十足,有小的水泥台子作为表演的场地,六一场面也比之前要大多了。最主要的还要表演节目,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好在算在完成了任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圆满了,总之是完成了。

五六年级的时候,又到了新的学校,因为之前的学校年级零星分布,还是低年级为主,难以满足升学要求,基本各个村子都差不多,所以周围村子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那么这也就相当于一个各地学生的集合地。五年级的时候,到这里就得彻底住校了,因为离家更远了,来回不方便,那时没有自行车,而且这里有宿舍,所以说就是住校。

这里的宿舍也是令人难忘,一个大通铺上挤着好多人,尤其冬天的时候,住的人更多,狭小的空间更是拥挤,卫生也是乱七八糟,食堂里面早上就是稀粥烧饼,我们有时候会从家里带干咸菜就着吃,中午去食堂打饭菜,一勺子土豆白菜豆腐,两个馒头,天天如此、顿顿这样。而且还是你提前要把下一周吃饭的日子、顿数订好才行,这样才保证你下周有饭吃,大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貌似也过得没觉得清苦。

之后,有了自行车,会骑自行车后就开始走读,暂时性离开了这样的环境,真是不想住校了,其实也是为了逃离老师。那时候有远处的老师也在住校,每次很照顾我和另一个同学,天天和我们说晚上到办公室找他,一起学习,有不会的题随时问他。但是那老师特别厉害,我们都挨过打,是真的怕他,后来虽说是天天享受去办公室的待遇,但是天天就像是受刑一样,哪里敢去问题,战战兢兢地“平安”地不被老师提问的度过就不错了,这绝对是难忘的经历。来了这里之后,感觉六一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还是之前的老传统,吹号、打鼓、举红旗,不过后来增加了节目表演,让相对单调的节日庆祝增加了丰富的色彩。

研究问题要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所以今天的六一回忆也不可避免地带着过去的时代痕迹,过去的回忆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激励。前段时间看到的那篇博士论文致谢,相对作者而言我的求学路不算什么,但是其实我也有与其一致的共鸣,希望通过努力而可以改变、有所突破,向往更加宽广的空间。

最后,六一节,祝大小儿童开心、快乐!

2021年6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