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俗语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法,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古人朴素的世界观,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虽然其科学性有待考证,但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在农业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比今天要密切得多,那时候的人们无力改变自然,完全依赖大自然的给予生存繁衍,对自然现象和不可抗力充满了敬畏,对野生动物等生物力量也无能为力,所以将野生动物的行为披上了神秘色彩,鸟类作为当时最常见的动物,与之相关的俗语自然不在少数,比如今天要说的“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那么分别是哪两种鸟呢?古人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第一种鸟正是乌鸦。与其他鸟类五彩斑斓的色彩不同,乌鸦是一种全身发黑的鸟类,就连鸟喙也不例外,在古人的传统观念里,黑色代表着灾祸与邪恶,尤其成群的黑色乌鸦盘旋空中,更是给人压抑之感,极不讨喜。 此外,乌鸦的叫声也不像其他鸟类那般婉转美妙,它声音嘶哑,十分刺耳,仿佛凄厉的惨叫,又像声嘶力竭的呐喊,让人听后不寒而栗。 ![]() 并且,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当家中有人生重病时,乌鸦总会出现在周围,不久后病人便驾鹤西去。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乌鸦在古人看来是报丧之鸟,它的到来,会影响家人健康,招来疾病祸患,甚至意味着马上将有人死去。这种看法一直持续至今,在现在的黑多恐怖电影中,乌鸦的形象仍然常常被用作渲染阴森气氛。 其实,我们用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解读乌鸦的习性,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了。乌鸦是一种嗅觉非常灵敏的鸟类,动物在临死之前,身上都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乌鸦正是闻着这样的味道来到了有重病之人的宅院中。 ![]() 此外,乌鸦是食腐动物,也是群居性动物,在野外常常成群结队聚集在尸体周围觅食,其实对于大自然来说,食腐动物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快速的分解尸体,减少了病毒的传播,让生态链健康的运转。但古人并不能体会这其中的道理,只是按照自己观察认为乌鸦的出现是不祥之兆。 第二种鸟乃是猫头鹰。![]() 猫头鹰因其夜间活动的特性也被古人认为是一种神秘的鸟类。被古人称为夜猫子,归为猛禽的行列。一到夜间,猫头鹰便出来猎食,其夜视能力超强,眼睛又大又圆,目光炯炯,若是夜行的人猛然看到,确实能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若乌鸦的叫声是嘶哑,那猫头鹰的叫声则是尖锐,仿佛诡异的笑声。夜深人静之时,一声怪笑划破长空,穿透力极强,久久也不散去,让人毛骨悚然。 ![]() 并且,猫头鹰以鼠类和蛇类为食,这两种动物也是古人所不喜欢的。猫头鹰出现的地方必有老鼠和蛇,这也引起了古人的反感。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遇见猫头鹰一定会厄运缠身。 可在今天看来,猫头鹰是妥妥的益鸟。它捕捉鼠类、保护农田,有助于粮食生产。 ![]() 古人产生这样的观点,是受当时的认知水平局限的。到了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平时已经很难见到乌鸦和猫头鹰了,他们早已躲进了深山老林,成为了国家级保护动物。若是今天能够见到这些稀有鸟类,非但不是不幸,反而是偌大的幸运。足见古人的观点早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