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特点:呈季节性流行,主要侵害产后2~8天的羔羊,尤以新生3天的羔羊最易发病.杂交改良品种更为敏感,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死亡率甚高。一般羊羔初期患病少,产羔盛期传染快,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羔,其粪便内含有大量病原菌,污染羊舍和周围环境,成为传递因素,经消化道、脐带和外伤等途径而感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到一天,病初羔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止哺乳,随后1~2天,病羔拉黄褐色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恶臭。萎靡呆立,低头弓背,腹部下凹,后期粪内带血,肛门失禁。由于持续性腹泻,体温偏低,经1~2天死亡。个别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流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神志昏迷,以死亡告终。
防治措施:
1、羔羊出生后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加强羔羊脐带和圈舍的消毒。羔羊出生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1——2ml,每天灌一次,连续灌三天,可以有效预防保健。
做好羔羊五联苗预防接种,在母畜分娩前30——20天分别皮下注射羔羊痢疾甲醛灭活菌苗2ml和3ml。
2、患病羔羊灌服2——3ml土霉素液和2——3ml胃蛋白酶,每天灌服两次,对腹泻脱水的羔羊每天补液盐1——2次,每次口服补液盐20——30ml。
有需要详细了解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