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案2
2022-05-13 | 阅:  转:  |  分享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导

设入

情新

境课

(问题与讨论)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

节课的主题。



讨论、交流、发言。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来源:Z,xx,k.Com]





























索 (过渡)

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讨论、交流,从色、态、[来源:学科网]



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

关于氧气的性质。

从已知向探索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来源:Z_xx_k.Com] )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讨论、发言。 让学生在思考、验证出结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观察、讨论、交流、发

言。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也可用带

火星的纸条。)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演示实验)

[实验2-3]: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教会学生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4、完成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

观察空气中:光、焰色、

生成物的色、态、味。

观察氧气中:光、焰色。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即教材中的“讨论”

栏)。

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

的浓度有关。

讨论实验细节:(1)、(2)两步均是为了吸收

二氧化硫气体,减少有

毒气体排放。 让学生再次体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体验根据实验中生成物的性质特点,确定实验细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对绿色化学、安全实验有更深的理

解。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索 (设问)

铝箔在空气中能燃烧吗?铝箔在氧气中能燃烧吗?请你试一试。

请实验成功的同学分析成功的经验。

请失败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材中[实验2—4]:

观察现象、表述现象;

发言:实验成功的主要

原因。

写出文字表达式:

铝+氧气──→氧化铝

不急于告诉学生本实验成功的诀窍,让他们尝试

成功与失败,体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分形

析成

归概

纳念 (引导分析、比较)

木碳、硫磺、铝箔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

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

性质比较活泼。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第一课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人集气瓶中(操作),小木条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硫和氧气:

2、木炭和氧气:

3、铝和氧气: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2010年9月日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析 (引导讨论)

)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热量变化等。(教材中“化

学反应”中的实验) 讨论并发言。



观察讨论、理解化学反

应的特征及化合、氧化

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 联







(展示)

资料、图片。 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化

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

中应用的资料、图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

知识社会化。







固 (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体会?

(作业)

教材P32—P33,:2、3、6。

小结、交流。

知识脉络化。(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第二课时)

四、化学反应

概念:

特征和现象: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反应分类的

依据 从外部形式来划分一般为

A+B+…=E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共同处 都属于化学反应 相互联系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