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

 longhy2000 2022-05-13
Basic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Earth Science
1
2001
... 美国国家理事会在2001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一书中正式用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表示包含地球几乎所有生命的地表和近地表的环境[1].地球关键带是对地球系统科学进行深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具有明确上界和下界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控制着地球各个圈层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关键带研究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相继建立了21个不同主题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站[3,4]. ...
Earth's Critical Zone and hydropedology: Concep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s
1
2010
... 美国国家理事会在2001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一书中正式用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表示包含地球几乎所有生命的地表和近地表的环境[1].地球关键带是对地球系统科学进行深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具有明确上界和下界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控制着地球各个圈层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关键带研究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相继建立了21个不同主题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站[3,4]. ...
Critical zone research and observatori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
2016
... 美国国家理事会在2001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一书中正式用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表示包含地球几乎所有生命的地表和近地表的环境[1].地球关键带是对地球系统科学进行深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具有明确上界和下界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控制着地球各个圈层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关键带研究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相继建立了21个不同主题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站[3,4]. ...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Review of Earth critical zone research
1
2016
... 美国国家理事会在2001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一书中正式用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表示包含地球几乎所有生命的地表和近地表的环境[1].地球关键带是对地球系统科学进行深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具有明确上界和下界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控制着地球各个圈层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关键带研究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相继建立了21个不同主题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站[3,4]. ...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
1
2016
... 美国国家理事会在2001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一书中正式用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表示包含地球几乎所有生命的地表和近地表的环境[1].地球关键带是对地球系统科学进行深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具有明确上界和下界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控制着地球各个圈层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关键带研究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相继建立了21个不同主题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站[3,4]. ...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karst process and carbon cycle
2
1999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 袁道先[5]首次使用标准溶蚀试片法、水化学法和扩散边界法初步估算了中国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17.74 Tg C/a(裸露岩溶区),而全球为(0.22~0.608)Pg C/a,若按0.608 Pg C/a计算,则占全球遗漏汇的1/3.Li等[54]利用2004—2014年的高精度生态、气象和水文栅格数据以及野外监测站点数据,估算了全球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量为(0.89±0.23) 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一半,并绘制了首张全球高分辨率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分布图,分别对全球 142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汇量进行了计算. ...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2
1999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 袁道先[5]首次使用标准溶蚀试片法、水化学法和扩散边界法初步估算了中国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17.74 Tg C/a(裸露岩溶区),而全球为(0.22~0.608)Pg C/a,若按0.608 Pg C/a计算,则占全球遗漏汇的1/3.Li等[54]利用2004—2014年的高精度生态、气象和水文栅格数据以及野外监测站点数据,估算了全球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量为(0.89±0.23) 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一半,并绘制了首张全球高分辨率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分布图,分别对全球 142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汇量进行了计算. ...
Some coginitions on Earth Syetem Science
1
1999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1
1999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Carbon cycle in Earth system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1
2001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
1
2001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Karst Dynamic System in China
2
2002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相比,首先,前者是将各个地球圈层都作为系统组成的一个部分,而后者是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及其动力条件,核心是“碳—水—钙”的循环,但这个动力条件涉及各个圈层,包括生物圈,可以说更多研究的是系统发生的动力机制[8,18];其次,虽然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几乎是一致的,但在潜水面以上、因基岩裂隙发育而形成的表层岩溶含水层和在一定条件下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才是岩溶动力系统最活跃、研究得最多的地带. ...
中国岩溶动力系统
2
2002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相比,首先,前者是将各个地球圈层都作为系统组成的一个部分,而后者是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及其动力条件,核心是“碳—水—钙”的循环,但这个动力条件涉及各个圈层,包括生物圈,可以说更多研究的是系统发生的动力机制[8,18];其次,虽然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几乎是一致的,但在潜水面以上、因基岩裂隙发育而形成的表层岩溶含水层和在一定条件下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才是岩溶动力系统最活跃、研究得最多的地带. ...
Research hotspots of karst in 2016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alysis
1
2017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度岩溶学研究热点
1
2017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ive of carbon cycle in karst area of South China
1
2017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1
2017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Some opinions on rock-weathering-related carbon sinks from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1
2015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基于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
1
2015
...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岩溶学者开始认识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耦合研究的重要性,主持完成的5个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岩溶项目见证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碳酸盐岩在短时间尺度内参与全球碳循环不断被发现和证实,估算了全球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0.22~0.608)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5,6,7,8].在国际上,中国岩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9].但仍面临岩溶碳汇稳定性、转化机制和数量级等问题的挑战[10,11].关键带科学为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岩溶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尺度观(快速循环到缓慢沉积、阈值变化到渐变、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全局观(根系土壤层与风化基岩层的联系、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的联系和系统整体性)、耦联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土壤过程的耦联、多学科与跨学科技术的耦联、全球关键带服务与管理)对岩溶碳循环研究来说无疑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 ...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kar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field of China
1
2015
... 袁道先[12]在《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一文中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领域应用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关键带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的IGCP661项目“岩溶系统关键带过程、循环与可持续性全球对比研究”(2017—2021年)的成功获批预示着未来岩溶研究在前20~30年的研究基础上,将在关键带科学的理念支撑下进入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1
2015
... 袁道先[12]在《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一文中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领域应用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关键带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的IGCP661项目“岩溶系统关键带过程、循环与可持续性全球对比研究”(2017—2021年)的成功获批预示着未来岩溶研究在前20~30年的研究基础上,将在关键带科学的理念支撑下进入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
Rock-weathering-related carbon sinks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in the karst critical zone in China
2
2016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 “关键带”更加完整地表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在的资源环境带[13],实现岩溶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岩溶裂隙、管道和洞穴的发育为岩溶水的快速入渗和溶质、颗粒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地表水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入渗到距离地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深度而仍具有化学侵蚀性,再加上人可进入的洞穴、地下河管道系统等的广泛发育使岩溶关键带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地球关键带过程研究的天然优势[14]. ...
中国喀斯特关键带岩石风化碳汇评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2
2016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 “关键带”更加完整地表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在的资源环境带[13],实现岩溶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岩溶裂隙、管道和洞穴的发育为岩溶水的快速入渗和溶质、颗粒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地表水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入渗到距离地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深度而仍具有化学侵蚀性,再加上人可进入的洞穴、地下河管道系统等的广泛发育使岩溶关键带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地球关键带过程研究的天然优势[14]. ...
The importance of advection for CO2 dynamics in the karst critical zone: An approach from dimensional analysis
2
2016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 “关键带”更加完整地表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在的资源环境带[13],实现岩溶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岩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岩溶裂隙、管道和洞穴的发育为岩溶水的快速入渗和溶质、颗粒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地表水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入渗到距离地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深度而仍具有化学侵蚀性,再加上人可进入的洞穴、地下河管道系统等的广泛发育使岩溶关键带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地球关键带过程研究的天然优势[14]. ...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race element migration in karst critical zone: An example of Jiguan Cave,Henan
1
2017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岩溶关键带微量元素运移的时空变化:以豫西鸡冠洞为例
1
2017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Runoff and nitrogen loss characteristics in soil-epikarst system on a karst shrub hillslope
1
2017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喀斯特灌丛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
1
2017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Catchment‐scale conceptual modelling of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the dual flow system of the karst critical zone
1
2017
... 目前,学术界对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还未有专门的、明确的定义以及概念模型,近年大部分以岩溶关键带为主题的研究是将岩溶垂直剖面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基岩和洞穴)—水(土壤水、洞穴滴水、泉和地下河等)中的部分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岩溶关键带[13,14,15,16,17].对区域碳汇效应的研究以碳的输出端为主,缺乏中间过程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岩溶关键带范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的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展望等,旨在为岩溶关键碳循环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
Modern Karstification
1
2016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相比,首先,前者是将各个地球圈层都作为系统组成的一个部分,而后者是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及其动力条件,核心是“碳—水—钙”的循环,但这个动力条件涉及各个圈层,包括生物圈,可以说更多研究的是系统发生的动力机制[8,18];其次,虽然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几乎是一致的,但在潜水面以上、因基岩裂隙发育而形成的表层岩溶含水层和在一定条件下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才是岩溶动力系统最活跃、研究得最多的地带. ...
现代岩溶学
1
2016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相比,首先,前者是将各个地球圈层都作为系统组成的一个部分,而后者是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解、沉积及其动力条件,核心是“碳—水—钙”的循环,但这个动力条件涉及各个圈层,包括生物圈,可以说更多研究的是系统发生的动力机制[8,18];其次,虽然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几乎是一致的,但在潜水面以上、因基岩裂隙发育而形成的表层岩溶含水层和在一定条件下出露的表层岩溶泉才是岩溶动力系统最活跃、研究得最多的地带. ...
Features of epikarst zone in South China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1
1998
... 岩溶关键带与表层岩溶带研究范畴相比,表层岩溶带是一个空间范围的概念,专门用来指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形态典型的以及“碳—水—钙”循环最为活跃的水平延展的地带,是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最集中的场所[19,20].垂直剖面上,从地表裸岩或覆被开始至岩溶形态发育的地方即为表层岩溶带发育的厚度.因此,岩溶关键带的范围比表层岩溶带更广,还应包括岩溶饱水带——地下河网系统. ...
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1
1998
... 岩溶关键带与表层岩溶带研究范畴相比,表层岩溶带是一个空间范围的概念,专门用来指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形态典型的以及“碳—水—钙”循环最为活跃的水平延展的地带,是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最集中的场所[19,20].垂直剖面上,从地表裸岩或覆被开始至岩溶形态发育的地方即为表层岩溶带发育的厚度.因此,岩溶关键带的范围比表层岩溶带更广,还应包括岩溶饱水带——地下河网系统. ...
Epikarst zone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fuction to karst water
1
2001
... 岩溶关键带与表层岩溶带研究范畴相比,表层岩溶带是一个空间范围的概念,专门用来指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形态典型的以及“碳—水—钙”循环最为活跃的水平延展的地带,是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最集中的场所[19,20].垂直剖面上,从地表裸岩或覆被开始至岩溶形态发育的地方即为表层岩溶带发育的厚度.因此,岩溶关键带的范围比表层岩溶带更广,还应包括岩溶饱水带——地下河网系统. ...
我国南方表层岩溶带及其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
1
2001
... 岩溶关键带与表层岩溶带研究范畴相比,表层岩溶带是一个空间范围的概念,专门用来指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形态典型的以及“碳—水—钙”循环最为活跃的水平延展的地带,是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最集中的场所[19,20].垂直剖面上,从地表裸岩或覆被开始至岩溶形态发育的地方即为表层岩溶带发育的厚度.因此,岩溶关键带的范围比表层岩溶带更广,还应包括岩溶饱水带——地下河网系统. ...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yp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s
1
2017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1
2017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of karst ecosystem in Luota
1
2002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洛塔岩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
1
2002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Correlation between rock desertification and variations of soil and surface vegetation in karst ecosystem
1
2004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
1
2004
... 岩溶关键带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范畴相比,岩溶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更多研究的是各个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点,如植被的环境适应性、水土特征、资源特征以及系统的治理对策,如可持续发展模式、地下水开发模式和石漠化治理模式等[21,22,23].两者涉及的空间范围都是生命最集中的地球表层地带,即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且研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维持与人类相关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是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科学,尤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结合较少;岩溶生态系统更关注的是地质—生态的互为反馈机制和适应结果,对物质在系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与过程研究较少. ...
Response of epikarst hydrochemical changes to soil CO2 and weather conditions at Chenqi, Puding, SW China
1
2012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Seasonal, diurnal and storm-scale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of typical epikarst springs in subtropical karst areas of SW China: Soil CO2 and dilution effects
1
2007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The variations of soil CO2 and hydrochemistry of epikarst spring above Xueyu Cave
1
2013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雪玉洞上覆土壤CO2 变化及对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1
2013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Carbon dioxide sources, sinks,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hallow temperate zone caves: Evidence from Ballynamintra Cave, Ireland
1
2006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Hydrochemical and pCO2 variations of a cave stream in a subtropical karst area, Chongqing, SW China: Piston effects, dilution effects, soil CO2 and buffer effects
1
2014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Carbon cycle characteristics in karst cave system of Xueyu Cave from 2012 to 2013
1
2016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2012—2013年重庆雪玉洞洞穴系统碳循环特征
1
2016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First assessment on the air CO2 dynamic in the show caves of tropical karst, Vietnam
1
2018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Controls on dripwater chemistry of Oregon Caves National Monument, Northwestern United States
1
2018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Using stable isotopes of carbon to investigat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arbon transfer in a North-western Arkansas Cave
1
2015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Study on the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caused by the water-rock-gas interaction—An example from the Guilin karst experimental site
1
2003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水—岩—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以桂林岩溶试验场为例
1
2003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An analysis of short-term scale variation of the typical epikarst spring
1
2004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典型表层岩溶泉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1
2004
... 岩溶土壤空气高浓度CO2的存在使入渗的雨水对碳酸盐岩具有侵蚀性,塑造了岩溶关键带的基岩裂隙、管道及巨大的地下空间,使碳运移过程更具复杂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许多基于连续性、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动态监测、同位素监测结果已经表明生物成因的土壤空气CO2驱动岩溶作用发生,导致表层岩溶泉水化学具有显著的季节、昼夜和降雨等不同尺度的动态特征,是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主要来源[24,25,26].不仅如此,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过雨水溶解入渗或直接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洞穴[27],是洞穴内滴水、地下河水以及洞穴空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明显受降雨和温度的季节性影响[28,29,30,31,32].水—岩—气(包含生物成因)的系统概念必须引入岩溶水水化学研究中[33,34]. ...
Effects of land use, land cover and rainfall regimes on the surface runoff and soil loss on karst slopes in southwest China
1
2012
... 岩溶关键带不仅普遍土层较薄,而且土—岩的接触界面极不平整,基岩裂隙发育,在雨水冲刷下土壤易发生漏失,导致土壤在包气带基岩裂隙或管道中堆积[35].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有研究表明这部分堆积的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深扎进入的植物根系的呼吸等释放的CO2也是洞穴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当土壤层较薄时,甚至超过了上覆土壤空气CO2的贡献[36,37].我们认为,在关键带的研究视角下,碳在连通的地下空间(土壤↔基岩裂隙↔洞穴)中的驱动力和运移路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unsaturated zone: An important control of groundwater hardness in limestones
1
1977
... 岩溶关键带不仅普遍土层较薄,而且土—岩的接触界面极不平整,基岩裂隙发育,在雨水冲刷下土壤易发生漏失,导致土壤在包气带基岩裂隙或管道中堆积[35].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有研究表明这部分堆积的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深扎进入的植物根系的呼吸等释放的CO2也是洞穴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当土壤层较薄时,甚至超过了上覆土壤空气CO2的贡献[36,37].我们认为,在关键带的研究视角下,碳在连通的地下空间(土壤↔基岩裂隙↔洞穴)中的驱动力和运移路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Constraining the subsoil carbon source to cave-air CO2 and speleothem calcite in central Texas
1
2017
... 岩溶关键带不仅普遍土层较薄,而且土—岩的接触界面极不平整,基岩裂隙发育,在雨水冲刷下土壤易发生漏失,导致土壤在包气带基岩裂隙或管道中堆积[35].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有研究表明这部分堆积的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深扎进入的植物根系的呼吸等释放的CO2也是洞穴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当土壤层较薄时,甚至超过了上覆土壤空气CO2的贡献[36,37].我们认为,在关键带的研究视角下,碳在连通的地下空间(土壤↔基岩裂隙↔洞穴)中的驱动力和运移路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Soil carbon dynam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1
2003
... 土壤碳运移的各个界面过程本身就具有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38],那么岩溶土壤碳主导的特殊碳运移过程最终会对大气CO2产生源效应还是汇效应?在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早期,潘根兴等[39]就充分考虑了岩溶动力条件影响下的系统碳的输入、赋存、输出以及各界面通量大小,基于室内模拟与野外试验提出了与岩溶关键带概念具有相同理念的表层岩溶系统碳运移的“黑箱”模型(图2). ...
土壤碳转移动力学及其环境意义
1
2003
... 土壤碳运移的各个界面过程本身就具有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38],那么岩溶土壤碳主导的特殊碳运移过程最终会对大气CO2产生源效应还是汇效应?在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早期,潘根兴等[39]就充分考虑了岩溶动力条件影响下的系统碳的输入、赋存、输出以及各界面通量大小,基于室内模拟与野外试验提出了与岩溶关键带概念具有相同理念的表层岩溶系统碳运移的“黑箱”模型(图2). ...
Effects of soil chemical field on surface karst in Guilin: Field monitoring and laboratory simulation
4
2000
... 土壤碳运移的各个界面过程本身就具有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38],那么岩溶土壤碳主导的特殊碳运移过程最终会对大气CO2产生源效应还是汇效应?在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早期,潘根兴等[39]就充分考虑了岩溶动力条件影响下的系统碳的输入、赋存、输出以及各界面通量大小,基于室内模拟与野外试验提出了与岩溶关键带概念具有相同理念的表层岩溶系统碳运移的“黑箱”模型(图2). ...
... [39]<strong>Carbon transfer model in surface karst dynamic system</strong><sup>[<xref ref-type='bibr' rid='R39'>39</xref>]</sup>Fig.2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 [39]Fig.2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土壤化学场对桂林地区表层岩溶的影响——野外监测与实验室模拟
4
2000
... 土壤碳运移的各个界面过程本身就具有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38],那么岩溶土壤碳主导的特殊碳运移过程最终会对大气CO2产生源效应还是汇效应?在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早期,潘根兴等[39]就充分考虑了岩溶动力条件影响下的系统碳的输入、赋存、输出以及各界面通量大小,基于室内模拟与野外试验提出了与岩溶关键带概念具有相同理念的表层岩溶系统碳运移的“黑箱”模型(图2). ...
... [39]<strong>Carbon transfer model in surface karst dynamic system</strong><sup>[<xref ref-type='bibr' rid='R39'>39</xref>]</sup>Fig.2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 [39]Fig.2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Soil carbon as dynamic mechanism for epikarstification in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 Evidence of carbon reservoirs and transfer in the system
1
1999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
1
1999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ring of carbon in kast soil system of peak forest depression inhumid subtropical region
1
2000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1
2000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Carbon transfer and carbon drainage from karst soil in Yaji, Guilin
1
2001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岩溶土壤碳转移与水排碳作用
1
2001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Sink effect of karst soil system on atmospheri CO2 :Evidence from field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
1
2000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岩溶土壤系统对空气CO2 的吸收及其对陆地系统碳汇的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为例
1
2000
... 碳素以“大气—植物—有机质—土壤空气CO2—岩溶水HCO3-”的路径运移,驱动表层岩溶作用发生,涉及岩—土—水—气—生界面[39,40,41].其中,植物吸收同化CO2和土壤呼吸碳排放是表层岩溶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而随岩溶水排泄的碳通量仅占系统总碳输出的15%左右,但土壤空气CO2向水中运移是岩溶土壤对大气的特有汇效应[42].考虑各个碳输入与输出路径,计算了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CO2的吸收值为22~130 g/(m2·a),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4×1013 g/a,其中南方岩溶区总大气CO2汇约为2×1013 g/a[43]. ...
Comparison of carbon transfer between forest soils in karst and clasolite areas and the karst carbon sink effect in Maocun Village of Guilin
1
2011
... 然而,当前国内一般是针对土壤系统的某一界面过程(如土壤呼吸、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和岩溶植被碳库等)及其影响因子开展研究,较少进行整合研究.仅有曹建华等[44]研究表明因土下碳酸盐岩溶解消耗CO2,石灰土深部CO2浓度降低,剖面平均CO2浓度仅占碎屑岩区红壤的45%,土—气界面碳排放比红壤减少了25.12%,佐证了岩溶土壤系统的碳汇效应. ...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1
2011
... 然而,当前国内一般是针对土壤系统的某一界面过程(如土壤呼吸、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和岩溶植被碳库等)及其影响因子开展研究,较少进行整合研究.仅有曹建华等[44]研究表明因土下碳酸盐岩溶解消耗CO2,石灰土深部CO2浓度降低,剖面平均CO2浓度仅占碎屑岩区红壤的45%,土—气界面碳排放比红壤减少了25.12%,佐证了岩溶土壤系统的碳汇效应. ...
The nature of carbon flux in Gunungswu Karst,Java-Indonesia
2
2016
... 不过,国外学者近些年开展了不少整合研究,如Haryono等[45]将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喀斯特锥形山(包括地下河)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系统碳输入、运移和赋存,结果表明系统有机碳输入受土地利用和农业施肥主导,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空气CO2的形式存储,仅有20%的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中,并有5%的碳以DIC、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的形式通过水文循环被运输到更深的地带. ...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Further results from limestone tablet experiments at Cooleman Plain
1
2010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Discussion on article “Calcul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sink formed in karst processes of karst-divided regions in China”
2
2012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对《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 碳汇的分区计算》一文的商榷
2
2012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Method of maximum potential dissolution' to calculate the intensity of karst process and the relevant carbon sink:With discussion on methods of solute load and carbonate-rock-tablet test
3
2011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CO2最终通过流域水文过程被排泄,因此,通过测量流域出口处流水所携带的溶质浓度(如HCO3-,Ca2+,Mg2+和K+等)以及径流量,可估算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大气CO2,这种方法被称为水化学—流量法或水化学径流法[52].流域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和岩性等决定了降雨的入渗系数以及土壤空气CO2浓度水平,导致不同流域径流量和水中HCO3-浓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岩溶碳汇量的差异[53].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流域边界、流域面积可清楚确定并且流量和溶质浓度可准确监测[48]. ...
岩溶作用及其碳汇强度计算的“入渗—平衡化学法”——兼论水化学径流法和溶蚀试片法
3
2011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 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CO2最终通过流域水文过程被排泄,因此,通过测量流域出口处流水所携带的溶质浓度(如HCO3-,Ca2+,Mg2+和K+等)以及径流量,可估算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大气CO2,这种方法被称为水化学—流量法或水化学径流法[52].流域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和岩性等决定了降雨的入渗系数以及土壤空气CO2浓度水平,导致不同流域径流量和水中HCO3-浓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岩溶碳汇量的差异[53].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流域边界、流域面积可清楚确定并且流量和溶质浓度可准确监测[48]. ...
Comparison of karst processes-related carbon sink intensity calculated by carbonate rock tablet test and solute load method: A case study in the Chenqi karst spring system
1
2014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岩溶作用碳汇强度计算的溶蚀试片法和水化学径流法比较——以陈旗岩溶泉域为例
1
2014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Corrosion rate of carbonate tablet under diverse land use and lithology in the Dalongdong Basin,Hunan
1
2013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湖南大龙洞流域不同岩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碳酸盐岩试片的溶蚀速率
1
2013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Dissolution rates in soil of different landuses of typical tropical karst peak depression valley in Thailand
1
2016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泰国热带典型岩溶峰丛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土下的溶蚀速率
1
2016
... 以流域为单元的岩溶碳汇估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主要是溶蚀试验法和水化学—流量法.溶蚀试验法是在土壤中埋放或在裸岩上放置标准溶蚀试片,根据埋放的时间、试片重量变化以及碳酸溶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由于岩溶作用消耗的大气CO2[46].有学者提出,该方法测试的溶蚀量是一种人为规定条件下的潜在溶蚀能力,而非实际溶蚀量,原因是:试片溶蚀速率是基于规则小块岩石的计算结果,而目前对实际受到溶蚀的碳酸盐岩表面积的测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47]雨水入渗溶解土壤空气中CO2具有侵蚀性,但首先会溶解试片上部土壤中的原生、次生碳酸盐岩,当到达试片位置时,水的侵蚀性已经大大减弱,使得使用溶蚀试片法计算的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大大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过饱和)[48,49].另外,由于岩溶土壤破碎不连续,空间异质性较强,导致试片的区域代表性很难评价和实现[48].但溶蚀试片法操作简单,可以不考虑流域边界,并在大范围内重复埋放.目前,溶蚀试片法在不同气候、水文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强度(源汇效应,不涉及源汇计算)对比研究中被广泛使用[50,51]. ...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 capacity caused by rock weathering in China
1
2004
... 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CO2最终通过流域水文过程被排泄,因此,通过测量流域出口处流水所携带的溶质浓度(如HCO3-,Ca2+,Mg2+和K+等)以及径流量,可估算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大气CO2,这种方法被称为水化学—流量法或水化学径流法[52].流域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和岩性等决定了降雨的入渗系数以及土壤空气CO2浓度水平,导致不同流域径流量和水中HCO3-浓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岩溶碳汇量的差异[53].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流域边界、流域面积可清楚确定并且流量和溶质浓度可准确监测[48]. ...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
1
2004
... 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CO2最终通过流域水文过程被排泄,因此,通过测量流域出口处流水所携带的溶质浓度(如HCO3-,Ca2+,Mg2+和K+等)以及径流量,可估算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大气CO2,这种方法被称为水化学—流量法或水化学径流法[52].流域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和岩性等决定了降雨的入渗系数以及土壤空气CO2浓度水平,导致不同流域径流量和水中HCO3-浓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岩溶碳汇量的差异[53].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流域边界、流域面积可清楚确定并且流量和溶质浓度可准确监测[48]. ...
Hydrologically-driven variations in the karst-related carbon sink fluxes: Insights from high-resolution monitoring of three karst catchments in Southwest China
1
2016
... 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CO2最终通过流域水文过程被排泄,因此,通过测量流域出口处流水所携带的溶质浓度(如HCO3-,Ca2+,Mg2+和K+等)以及径流量,可估算碳酸盐岩溶解消耗的大气CO2,这种方法被称为水化学—流量法或水化学径流法[52].流域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和岩性等决定了降雨的入渗系数以及土壤空气CO2浓度水平,导致不同流域径流量和水中HCO3-浓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岩溶碳汇量的差异[53].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流域边界、流域面积可清楚确定并且流量和溶质浓度可准确监测[48]. ...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national measurement of the global carbonate carbon sink
1
2018
... 袁道先[5]首次使用标准溶蚀试片法、水化学法和扩散边界法初步估算了中国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为17.74 Tg C/a(裸露岩溶区),而全球为(0.22~0.608)Pg C/a,若按0.608 Pg C/a计算,则占全球遗漏汇的1/3.Li等[54]利用2004—2014年的高精度生态、气象和水文栅格数据以及野外监测站点数据,估算了全球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量为(0.89±0.23) Pg C/a,约占全球遗漏汇的一半,并绘制了首张全球高分辨率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分布图,分别对全球 142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汇量进行了计算. ...
Calcul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sink formed in karst progresses of the karst divided regions in China
1
2011
... 蒋忠诚等[55]考虑了我国的覆盖和埋藏岩溶分布,将我国岩溶区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根据地区多年水文资料和水中无机碳浓度,估算了我国以上4种岩溶类型区的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 909.9×104,600.5×104,580.1×104和608.6×104 t CO2/a,由此获得我国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汇总量为3 699.1×104 t CO2/a(折合为10.09 Tg C/a).Li等[56]同样基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监测数据,估算了我国石灰岩的岩溶碳汇量为7.07 Tg C/a,又依据白云岩与石灰岩岩溶碳汇通量之间的关系,估算了白云岩、石灰岩与白云岩混合岩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0.51和3.79 Tg C/a,则我国碳酸盐岩岩溶碳汇达到11.37 Tg C/a. ...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碳汇的分区计算
1
2011
... 蒋忠诚等[55]考虑了我国的覆盖和埋藏岩溶分布,将我国岩溶区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根据地区多年水文资料和水中无机碳浓度,估算了我国以上4种岩溶类型区的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 909.9×104,600.5×104,580.1×104和608.6×104 t CO2/a,由此获得我国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汇总量为3 699.1×104 t CO2/a(折合为10.09 Tg C/a).Li等[56]同样基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监测数据,估算了我国石灰岩的岩溶碳汇量为7.07 Tg C/a,又依据白云岩与石灰岩岩溶碳汇通量之间的关系,估算了白云岩、石灰岩与白云岩混合岩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0.51和3.79 Tg C/a,则我国碳酸盐岩岩溶碳汇达到11.37 Tg C/a. ...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limestone weathering in China
1
2019
... 蒋忠诚等[55]考虑了我国的覆盖和埋藏岩溶分布,将我国岩溶区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根据地区多年水文资料和水中无机碳浓度,估算了我国以上4种岩溶类型区的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 909.9×104,600.5×104,580.1×104和608.6×104 t CO2/a,由此获得我国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汇总量为3 699.1×104 t CO2/a(折合为10.09 Tg C/a).Li等[56]同样基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监测数据,估算了我国石灰岩的岩溶碳汇量为7.07 Tg C/a,又依据白云岩与石灰岩岩溶碳汇通量之间的关系,估算了白云岩、石灰岩与白云岩混合岩的岩溶碳汇量分别为0.51和3.79 Tg C/a,则我国碳酸盐岩岩溶碳汇达到11.37 Tg C/a. ...
Preliminary regional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 flux by carbonate rock corro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1
2011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区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碳汇通量估算初探:以珠江流域为例
1
2011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The difference of the weathering rate between carbonate rocks and silicate rock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tmospheric CO2 consumption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1
2015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珠江流域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O2 汇的效应
1
2015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of Chishuihe River Basin, Guizhou Province
1
2018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赤水河流域岩石化学风化及其对大气CO2的消耗
1
2018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Flux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 in typical karst water systems
1
2012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典型岩溶水系统碳汇通量估算
1
2012
... 曹建华等[57]利用石灰岩溶蚀速率、降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建立回归方程,并考虑了碳酸盐岩类型的分布,估算出珠江流域岩溶碳汇量为1.85 Tg C/a.覃小群等[58]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计算出珠江流域由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620.36×103 mol/(km2·a)(根据碳酸盐岩面积17.49×104 km2,折合为1.30 Tg C/a).安艳玲等[59]基于水体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流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岩石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为548×103 mol/(km2·a).裴建国等[60]利用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监测数据,计算了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和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的年碳汇通量分别为68.82,81.18和100.07 t CO2/(km2·a),根据流域面积分别折合为613,157和306 t C/a. ...
Role of carbonic anhydrase as an activator in carbonate rock dissolu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atmospheric CO2 Sink
1
2001
... 1963年,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在干燥奈瑟球菌(Neisseria Siccca)中被首次确定存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金属酶,之后主要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开展研究.刘再华[61]实验表明CA能使灰岩在高CO2分压的条件下溶解速率达到10倍左右.余龙江等[62]的实验结果表明CA能使灰岩溶出的导电离子总量和钙离子浓度提高40%以上,从而对灰岩有显著的酶促溶蚀作用. ...
Study on the driving effects on limestone corrosion by microbial carbonic anhydrase
1
2004
... 1963年,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在干燥奈瑟球菌(Neisseria Siccca)中被首次确定存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金属酶,之后主要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开展研究.刘再华[61]实验表明CA能使灰岩在高CO2分压的条件下溶解速率达到10倍左右.余龙江等[62]的实验结果表明CA能使灰岩溶出的导电离子总量和钙离子浓度提高40%以上,从而对灰岩有显著的酶促溶蚀作用. ...
微生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研究
1
2004
... 1963年,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在干燥奈瑟球菌(Neisseria Siccca)中被首次确定存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金属酶,之后主要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开展研究.刘再华[61]实验表明CA能使灰岩在高CO2分压的条件下溶解速率达到10倍左右.余龙江等[62]的实验结果表明CA能使灰岩溶出的导电离子总量和钙离子浓度提高40%以上,从而对灰岩有显著的酶促溶蚀作用. ...
Researches on activity of carbonic anhydrase from soil and its bacteria in different karst ecosystems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1
2004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其细菌碳酸酐酶的活性分析及生态意义
1
2004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The plant carbonic anhydrase at karst area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
1
2011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植物碳酸酐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1
2011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Corrosion driving effects of three epilithic mosses in the Pudding karst area,Guizhou Province
1
2017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3种石生苔藓植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1
2017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carbonate used by plants
1
2011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植物利用碳酸氢根离子的特征分析
1
2011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Influence of soil bacteria and carbonic anhydrase on karstification intensity and regulatory factors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1
2018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Role of bacterial carbonic anhydrase during CO2 capture in the CO2-H2O-carbonate system
1
2017
...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中CA活性比非岩溶区更高.李为等[63]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中都检测到了CA的活性,且具有明显差异性,植被生长好的生态系统的土壤CA活性高,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根际土CA活性较高.李强等[64]研究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CA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物根系CA活性大于成熟叶片,因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能催化CO2在水中溶解,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植物的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张楷燕等[65]研究发现裸岩上生长的苔藓的CA活性大,对石灰岩溶蚀有促进作用.吴沿友等[66]的研究发现岩溶植物叶片能交替利用体内储存的HCO3-和空气中CO2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其利用HCO3-的能力与CA活性以及植物的岩溶适应性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67,68]也表明岩溶植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中的CA对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岩溶碳循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decreased CO2 emission caused by terrestrial aquatic photosynthesis: Insights from diel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in an epikarst spring and two spring-fed ponds in different seasons
1
2015
...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岩溶水(地下河和水库)中水生植物也能利用水中高浓度HCO3-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最后随植物残体的固化沉积而被埋藏,形成“生物碳泵”效应[69,70,71]. ...
Significance of the carbon sink produced by H2O-carbonate-CO2-aquatic phototroph interaction on land
1
2015
...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岩溶水(地下河和水库)中水生植物也能利用水中高浓度HCO3-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最后随植物残体的固化沉积而被埋藏,形成“生物碳泵”效应[69,70,71]. ...
The stability of carbon sink effect related to carbonate rock dissolution:A case study of the Caohai Lake geological carbon sink
2
2012
...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岩溶水(地下河和水库)中水生植物也能利用水中高浓度HCO3-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最后随植物残体的固化沉积而被埋藏,形成“生物碳泵”效应[69,70,71]. ...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岩溶地质碳汇的稳定性——以贵州草海地质碳汇为例
2
2012
...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岩溶水(地下河和水库)中水生植物也能利用水中高浓度HCO3-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最后随植物残体的固化沉积而被埋藏,形成“生物碳泵”效应[69,70,71]. ...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Diel vari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in a surface creek fed by a karst subterranean stream in subtropical area,SW China
1
2014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2014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Diel aqueous 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treams of karst areas
1
2015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变化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1
2015
... 水生植物可同时利用CO2和HCO3-进行光合作用,二者的利用率取决于CA的活性和环境中无机碳存在的形式,在高HCO3-浓度的水体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更多地利用了HCO3-[71].使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的昼夜监测还表明,溪流无机碳浓度变化过程受到太阳辐射、水温、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的共同影响,水体水化学特征明显受到水生植物生理作用的影响[72].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73]. ...
Characteristics of δ13C in typical aquatic plan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Huixian karst wetland,Guilin
1
2013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典型水生植物δ13C特征与固碳量估算
1
2013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Characteristics of δ13C in typical aquatic plan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lant photosynthesis in the Banzhai catchment,Maolan of Guizhou Province
1
2015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贵州茂兰板寨水域水生植物δ13C特征及光合作用固定HCO 3- 碳量估算
1
2015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Effects of aquatic phototrophs on diurnal hydrochemical and δ13CDIC variations in an epikarst spring and two spring-fed ponds of Laqiao, Maolan, SW China
1
2014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水生光合生物对茂兰拉桥泉及其下游水化学和δ13CDIC昼夜变化的影响
1
2014
... 章程等[74]和李瑞等[75]研究表明约47%岩溶地下河补给的HCO3-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水生植物利用岩溶水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的发现意味着找到了岩溶水体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不仅是证明岩溶碳汇稳定性的有力证据之一,更影响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模型中参数的确定[76]. ...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o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fluxes in a karst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Evidence from major elements and δ13CDIC in Nandong, Southwest China
1
2013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The influence of allogenic water and sulfuric acid to karst carbon sink in karst subterranean river in southern Hu’nan
1
2017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非岩溶水和硫酸参与溶蚀对湘南地区地下河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的影响
1
2017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Study on source-sink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dissolved by acid rain:An example of typical karst regions in Guangxi
1
2017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酸雨溶蚀碳酸盐岩的源汇效应分析——以广西典型岩溶区为例
1
2017
... 当前主流的以“岩石—流域”为核心的岩溶碳循环的研究其实是对系统碳输出端的研究,忽略了复杂的中间过程,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被溶蚀消耗的土壤空气CO2不足土壤呼吸量的1%~2%,岩溶碳汇似乎不会成为重要的“遗漏汇”[47];但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流域出口溶解性碳计算的岩溶关键带碳汇量严重偏低,不足实际总碳汇量的10%,因为大部分碳输入以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形式赋存在土壤碳库中[45];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的问题,如蒋勇军[77]的研究表明居民区和农业区的硫酸、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岩溶地下水中DIC的平均贡献率为38%;黄奇波等[78]的研究表明考虑硫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时,4条地下河的碳汇通量需扣除4.84%~9.36%;孙平安等[79]的研究表明酸雨对岩溶碳汇有显著影响,酸雨减汇比例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指数增加. ...
Time-scale of karst processes and the carbon sink stability
1
2011
... 另外,水系统的碳流通、水生光合作用和CA的催化作用等都是与生物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快速碳周转过程[80].而土壤、水底沉积物和植被有机碳是相对缓慢的沉积或分解过程[81].即使是文中提及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生物碳泵”)其实也还没有从埋藏有机质本身直接说明问题.岩溶碳汇稳定性的证明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从岩溶土壤或者水底沉积物埋藏有机质中找到现代大气中的碳(“新碳”)被封存的证据.可能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能找到现代碳酸盐岩溶解消耗大气CO2的直接证据. ...
岩溶作用时间尺度与碳汇稳定性
1
2011
... 另外,水系统的碳流通、水生光合作用和CA的催化作用等都是与生物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快速碳周转过程[80].而土壤、水底沉积物和植被有机碳是相对缓慢的沉积或分解过程[81].即使是文中提及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生物碳泵”)其实也还没有从埋藏有机质本身直接说明问题.岩溶碳汇稳定性的证明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从岩溶土壤或者水底沉积物埋藏有机质中找到现代大气中的碳(“新碳”)被封存的证据.可能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能找到现代碳酸盐岩溶解消耗大气CO2的直接证据. ...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oil typ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nd turnover in karst area
1
2012
... 另外,水系统的碳流通、水生光合作用和CA的催化作用等都是与生物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快速碳周转过程[80].而土壤、水底沉积物和植被有机碳是相对缓慢的沉积或分解过程[81].即使是文中提及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生物碳泵”)其实也还没有从埋藏有机质本身直接说明问题.岩溶碳汇稳定性的证明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从岩溶土壤或者水底沉积物埋藏有机质中找到现代大气中的碳(“新碳”)被封存的证据.可能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能找到现代碳酸盐岩溶解消耗大气CO2的直接证据. ...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
1
2012
... 另外,水系统的碳流通、水生光合作用和CA的催化作用等都是与生物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快速碳周转过程[80].而土壤、水底沉积物和植被有机碳是相对缓慢的沉积或分解过程[81].即使是文中提及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移的途径(“生物碳泵”)其实也还没有从埋藏有机质本身直接说明问题.岩溶碳汇稳定性的证明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从岩溶土壤或者水底沉积物埋藏有机质中找到现代大气中的碳(“新碳”)被封存的证据.可能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能找到现代碳酸盐岩溶解消耗大气CO2的直接证据. ...
Preflight spectral calibration of hyperspectral carbon dioxide spectrometer of TanSat
1
2017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碳卫星高光谱CO2探测仪发射前光谱定标
1
2017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Development of China lan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technology
1
2018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我国陆地定量遥感卫星技术发展
1
2018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Overview on estimation models of 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data
1
2017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集成遥感数据的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综述
1
2017
... 通过典型岩溶关键带站点的长期联网监测,同时借助陆地遥感卫星的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大区域尺度岩溶关键带对大气CO2浓度的源汇效应.我国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区域以及气候差异[82].除此之外,丰富的国内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如高分一号、高分二号、Landsat和MODIS等可用来反演历史时期及当下的植被生长、土地利用状况、大气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条件和水文动态等[83,84].总之,我们认为应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站点,并在GIS的支持下以区域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CO2的源汇机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