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少将

 兰州家长 2022-05-13
1996年5月12日:原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少将病逝,享年84岁[蜡烛]。
王阑西少将1912年出生于河南兰封县,1930年他从河南省立1中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部预科,当年9月参加“左联”,1932年经同学周正宇介绍入党。
1935年王阑西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1937年回国后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历任鄂豫边区宣传部长,中原局机关报《抗敌报》总编辑,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盐阜区宣传部副部长。
抗战胜利后,王阑西调到东北局任宣传处处长,后任长春市委宣传部长,嫩江省委常委兼城工部部长、宣传部长。
1948年9月,任四野政治部秘书长随大军南下,先后在天津市军管会和武汉军管委会任委员兼文教接管部副部长、第二部长。接管工作结束即回部队,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长,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代理局长、局长、文化部部长助理兼电影局局长,主持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963年,王阑西调回广州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此时授勋工作已经结束,因此王阑西被誉为“没有三大勋章的三位少将”之一。
以前跟大家聊过,我军在红军时期,源于北伐时期的习惯,曾经存在过“副官长”或“副官处长”的职务,到了抗战时期还存在,看似是一个部门?其实往往就是一个人在主持,比如说晋察冀1分区黄寿发参谋长,就既是杨司令的军事参谋,还是司令部的“大管家”(行军,宿营时的一切总务)。
但是到了军,兵团阶段,参谋长作为军事首长的主要助手,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于是参谋部序列里,就出现了作战,侦查,通讯以外的第四部“总务部”或处;如果把“大管家”的职责放到政治部序列里,就出现了“秘书长”(该层级首长需要有秘书处理新闻,广播稿件),较低的层级就以“俱乐部主任”职务为体现。
我说这个是因为:我发现王阑西老人似乎不太喜欢讲他在四野的事,比如说他用俩字“调入”杜绝了我关于他随新四军3师赴东北的一切联想?还有就是1948年元旦节民主联军改称为东野(一些文章称前指,可能是辽沈战役前指,更有可能就是民主联军前指,驻地双城),用以区分同时存在的东北军区,王老9月才去野司担任秘书长,有些仓促。
前不久,我在头条读过一篇作者署名为“李炳候”(他在总分社的同事有白刃上校,还有《鸡毛信作者》华山)的《辽沈战役中的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文字提到了一些东野前指辽沈战役期间运动轨迹的一些细节:
1948年9月30日东野前指由双城堡南下,晚间李炳候在四野组织部长杜平,秘书长王阑西率领下,总分社随野司政治部一行登上专列---10月1日晨到达昂昂溪车站,总分社换乘闷罐车后经西满铁路前进,中午经洮南,苏家屯,晚间到达通辽(当日收到锦州前线记者华山发来的义县解放,以及朱瑞将军的事迹)---10月2日晨到达彰武(2日到4日列车停车期间,作者称收到华山新闻稿“某将军称我只准备请一桌客,结果来了三桌子客人。。”),4日晚驶离彰武---5日晨到达阜新,换乘吉普车于中午抵达锦州北30公里的牦牛屯。
两点问题:
1.如果军史上存在“三桌子客人” 话语的话?只有可能来自101首长,因为华山所在的锦州前指,无论是贺晋年(作者称1个纵队两个独立师,西满炮兵旅可以视为后来加强的,骑兵5师可以视为11纵本部)晋西前指,还是暂代前指的程子华兵团锦州前指,面前都是两股敌人,都是“两桌子客人”,以华山来稿“证实”颇多余。
2.就辽沈战役部署段落里,作者描述的贺晋年11纵也属准确,但是缺少了东野4纵(我最想知道的),10纵,12纵(作者讲来总分社前,就服务于12纵,这是事后老战友聚会就可以知道的)的所处位置。
请注意我丝毫没有质疑的意图,相反我极力推荐大家去读这篇文章(用头条搜索,重说三遍),文章不仅逻辑严密,而且文字使用娴熟,也是军史频道的高赞图文。只需用作者系新闻记者(某网有出生于1935年的12纵译电员李炳候介绍),而非作战参谋,就可以解释我的疑问!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不少的转载者,擅自进行了配图编辑,以及图文删减[皱眉]。
麻烦的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同样是署名“李炳候”先生的网络文章 《剑犁黑土地 ——新四军3师在东北》,就与前面的《辽沈。。总分社》 一文风格上大相径庭,简直无法体验到是同一作者撰文?读罢使我非常困惑,还是请聪明的头条读者们来“答疑.解惑”罢?#历史上的今天##图说军史##老照片的故事#[给你小心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