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北渠茶店乡翟二井湘河渡槽简介 文/张莫锁 一九五八年,林县人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为了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现状。在林县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修建了要街、弓上、南谷洞三大水库,淇北渠就是从要街水库引水,经过淇河北部:河东、李家寨、西峪、翟二井、后子岗、山拐头、仙掌、郭家屯、下峪口等村,解决了沿渠群众、人畜、浇地等问题。 最初淇北渠是土堆压面而成,有湘河西岸向湘河东岸横穿而过,每每雨季发洪水,连续三年就会把渠冲毁,无奈之下,一九六二年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政府、水利局、临淇公社、茶店公社四方联合,经过调查、考察、测量、研究最终决定,从湘河宽度最窄处,翟二井村村东修一座渡槽,把流水从湘河西岸引到湘河东岸,主渡槽长80米,高8米,6孔桥洞,引桥西长40米,东长150米,桥帮收顶60公分,因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渡槽从桥墩基础到渠岸收顶全为人工徒手修建,在当时较先进的运输石料工具,则是三马套辕的马车。 当时负责修建这座渡槽的一位县水利局的老干部,因为各种原因,多次协商未达成协议,所以只修了渡槽。解决了通水问题,而未能解决人员正常行走交通问题实为一件憾事。然而当时翟二井村两个生产队的农耕土地几乎全部都在湘河东岸,人们就近方便,农忙耕种、送粪都得从渡槽渠两帮上缓行通过,有时大胆小孩走在前面,小胆的大人就从后面爬着过去,特别是到农忙时,推车、牵牛和扛犁的都得从此路过,因湘河渡槽是翟二井村通新林公路的必经之路,人们都冒险通过,有时胆小的人走至桥中间,往外看是8米高的湘河河滩,里面则是哗哗流水的渠,眼晕时不得不爬行过去,更有甚者走至桥中间部位,由于胆小失控从桥上坠落而下。好在都无生命伤亡事故,所以人们称这座桥为“神桥”。到一九七六年治理湘河滩时,村里用石材把东头引桥棚了,用预制水泥板把主桥和西头引桥棚了。 这座渡槽虽然全部是人工砌筑,但非常坚固,一九七五年夏季因雨季发大水,山拐头林河大桥都被冲毁了,而这座渡槽完好无损,时隔四十六年后的今年又发大洪水,这座渡槽仍完好如初,经过历史长河的种种考验,这座渡槽不仅再次展现了林县人民红旗渠的工匠精神,更体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决心和毅力。 作者简介 张莫锁:林州市茶店镇翟二井村,退休人民教师,长期在村里从事民事协调工作。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茶店工作委员会主办 本期编辑:逯 軍 策划:王留根 编审:韩增云 郭相财 监制:元 威 王岘青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弘扬、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介乡村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人才,活跃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