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 文 / 李 文 海 看着姥姥一口气将生日蛋糕上的九根蜡烛吹灭,我们拍手叫好,深深为这位九十六岁老人的精气神所折服和开心。 “姥姥今年九十六岁,五世同堂!”说这话时,我内心充满着幸福和骄傲。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已过鲐背之年的姥姥,就是我们家最大的“宝”! 姥姥是我妻子的姥姥。老人善良随和,待人宽厚,说话轻声细语,从来是笑吟吟的,很少见她生气。我猜这大概就是老人高寿的原因吧。 姥姥喜寿那年,我和妻子去看她,我拿出相机给老人合影留念,心里想着老人年纪大了,照张相,以后也能做个纪念。没想到老人过了耄耋年纪,依然安康,而且,总能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一 姥姥在十一二岁时就来到姥爷家。当时林县(州)被日寇占领,兵荒马乱,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百姓食不果腹,姥姥的父母准备带一家老小上山西逃荒。姥姥和姥爷从小订了娃娃亲,姥爷的父母听说后,家里虽然也是缺衣少食,思前想后,觉得姥姥年纪尚小,怕她水土不服,就和姥姥父母商量把姥姥留在了老家。几年后姥姥和姥爷完婚,生养了三儿一女。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姥姥和姥爷养一大家子不容易,年轻时没少受艰难。姥爷活到将近七十岁去世,姥姥有福气,前半辈子遭的罪,化为了后半辈子的福。 因为很小就到婆家生活,姥姥和三位年纪差不多的小姑子红脸没犯过,关系亲如姐妹,一直到现在。 二 三位舅舅都很孝顺。姥姥过了米寿之年,舅舅们觉得老人年纪大了,私下商定,三人轮流伺候,一人轮替半年。老人知道后不高兴了,认为自己生活能够自理,不与她商量就要轮流去住,舅舅们有的在老家有的在外地,接送也不方便。后经大家多次劝说终于说通。 三舅在省城生活,轮到他家伺候就把姥姥接到郑州。三舅平时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三妗在市里上班,中午不回来,不敢让老人用煤气,怕危险,就教老人学会用电磁炉和电饭煲。姥姥接受能力强,腿脚又利索,每天自己做饭吃了,就下楼去溜达,发现街上有不少塑料瓶、硬纸片什么的,就拣回去。时间长了,竟然攒了不少废品,卖了钱,姥姥心里开心啊:在城市里上街遛个弯也能赚到钱!每天姥姥高高兴兴地下楼,遛弯,捡废品,卖钱。开始不让她去捡还不高兴,劝不了,后来就依随她,只要她高兴,又嘱咐她注意安全。去接她回林州时,姥姥竟然有些舍不得:“我觉得郑州比咱(老)家好!”叫人啼笑皆非。 回到老家后几位姑姥姥去看她,姥姥教她们都不要烧煤球了,用电磁炉和电饭煲又快又干净,也不怕煤火灭了。姑姥姥们哈哈大笑,跟姥姥开玩笑说你成城里人了,姥姥也是笑呵呵的。瞧,多么适应环境的姥姥! 三 姥姥体态偏瘦,身体硬朗,平时很少吃药,住院更少,除了耄耋年纪时做过一次白内障手术。2021年春天,姥姥住在二舅家,二舅停止在外地打工,专门回来伺候。一天姥姥因站立不稳,扭了一下腿,感觉疼得不行。二舅听了急得满头大汗,慌忙喊来另外两位舅舅和我岳父,同时联系车子到卫生院,诊断为大腿骨骨裂。打听到辉县市一民办骨科医院治疗效果比较好,大家就把姥姥送去治疗。事先姥姥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可不动手术啊!”舅舅们哄她:“不给你动手术,就是用膏药贴贴!”医院虽小但技术一流,医生做的微创手术,在姥姥大腿上钻了两个洞眼儿,用钢针穿了,缝上,说,好了!让老人家回家复养吧!待麻醉醒来,姥姥发现自己被手术,生气了,轻声嗔怒:“为啥动手术你们不给我说!”满堂的儿女笑了。姥姥生了一阵子气,知道儿女们的孝心,也就不再吭声。瞧瞧,多么明事理的姥姥! 四 转眼手术过去半年有余 。老人怕摔,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就是一摔坏了事。说实在的,我们对姥姥康复如初没抱太大希望。 出院后三个舅舅和我岳母约定:兄弟姐妹四人,每一个月轮替一家伺候老人。 这段时间天气寒冷,该我岳母大人伺候了。岳母勤快而心细,很会伺候人,七十二岁了还能伺候老娘,岳母忙碌并快乐着,每天经由着老人吃饭吃菜吃水果喝水,一天喝两盒牛奶。开始岳母看姥姥吃得喝得比受伤前少了,问她,姥姥说“这样大小便少,少给你们添麻烦。”岳母劝她:“你在你闺女家,受那委屈咋哩?多吃点身体恢复快,早点下床活动了,你也少受罪我们也轻松。”姥姥听了是这个理儿,从此吃的多了喝的多了,身子恢复得很快,不长时间已经能慢慢下床站立了。 我那紧跟新时代潮流的老岳父网购了一台助步车,鼓励着姥姥扶着锻炼。姥姥扶着车子,向前挪动一下车子,一双小裹脚迈一小步,虽然有点慢,终究老人能重新站起来走路了!岳父把姥姥走路的小视频发到家族群里,天哪,谁能想得到!全家上下一片欢腾,每个人都惊喜不已,姥姥真是太给力了! 后来岳父给助步车装了轮子,老人走路也更顺当了些。这天晚上了,岳母说姥姥:“你再走走吧?”姥姥一脸的纳闷,说:“下午不是走过吗,咋哩又叫我走呢?”“你娘家侄女让你走走,她想看你走路哩!”“哦,侄女要看,那我就走给她看吧!”老人站起来,推着助步车走着,时髦岳父在一旁用手机跟踪摄像,要给老人增加难度,“把助步车去了,换上拐棍试试!”岳母把姥姥的拐棍拿来,移去助步车,扶着老人杵着拐棍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发生在九十六岁老人身上的奇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惊喜的呢! 五 这天姥姥悄悄问我岳母:“什么是粗粮?”岳母“噗嗤”笑了,问:“你咋知道粗粮的?”“我看电视上抖音上说让多吃粗粮!”哈哈哈,老人还知道粗粮一说。 家里连续吃了几顿红薯面窝窝头,姥姥偷偷责备岳母:“你得让他(我岳父)吃好啊,他还每天上班!”在自来水公司做清洁工的岳父笑起来。吃窝窝头,姥姥可能想起了她年轻时少食没穿的年代,却不知道现在吃粗粮成为一种新时尚。 六 大妗前几年病逝,从银行退休的大表姐心疼七十三岁的大舅,把姥姥接到自己家,替大舅尽孝。当时在大表姐家,老人做了腿部手术还不能下地活动,每天呆在床上,大表姐的小孙女口甜,“曾姥姥曾姥姥”地叫着,拿了手机上床,和曾姥姥两个脑袋挤在一起玩抖音。看着抖音里边的人洋相百出,老人和小女孩的笑声飞满整个屋子。 姥姥在岳母家时,一次岳父和岳母回老家筑“喜墓”,让我妻子去伺候姥姥。厨艺不错的妻子早早和上面,炖了羊肉,中午吃的羊肉烩面,特意给老人多煮了煮。姥姥吃着好吃,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过了几天,妻子去娘家,岳母说她:“你姥姥夸了好几次你做的烩面比我做的好!” 直奔期熙百岁的姥姥是我们家的“大宝贝”,也是我们家的女王,更是我们心中的一尊佛。姥姥在,我们快乐而幸福;姥姥在,我们充满信心,感觉自己还很年轻,更需抖擞精神,努力前行。 2022年1月15日 李文海 林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摄影、音乐、美食,偶有诗歌、散文、古诗词发表于《河南工商》《安阳日报》《红旗渠》《芝兰园》。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茶店工作委员会主办 本期编辑:逯 軍 策划:王留根 编审:韩增云 郭相财 监制:元 威 王岘青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弘扬、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介乡村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人才,活跃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