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天王洪秀全将“扶朝天军”拆开,让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脱离保王童容海,加入侍王李世贤军团,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保王童容海,使得保王童容海倒戈一击,偷袭广德,献给清军,作为见面礼,至此,保王童容海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个“打起白旗”的王爷。 童容海,因嗓门响亮,能压倒群声,人称他“童大啰”,他在1853年参加太平军起义,追随翼王石达开西征,成为翼王石达开麾下的战将之一。 1860年,童容海与彭大顺脱离石达开部,率部经江西,进入福建与清军作战,在作战途中,彭大顺不幸战死沙场,彭大顺死后,童容海通过“兵变”的方式,将反对自己的太平军将领全部处死,得以夺权成功,成为这支深入到福建作战太平军的主将。 当时,天王洪秀全为了拉拢童容海,非但没有治童容海“残杀同僚”之罪,反而对其委以重任,让其担任太平军天将一职,并且直接由天京管辖,划拨在洪仁达麾下。 而童容海为了感激天王洪秀全的提携之恩,便来到天京面见天王洪秀全,以表忠心。 1861年,天王洪秀全眼见忠王李秀全兵权过重,生怕他成为第二个东王杨秀清,因此便开始采取行动削弱李秀全手中的兵权。 天王洪秀全为了削弱和制衡李秀全,对太平军将领童容海和陈坤书进行封王,其中,童容海被封为保王,陈坤书被封为护王,二人直辖于天京,越过李秀全,直接听命于天王洪秀全。 一下子从天将跃升为保王,这对于童容海来说,无疑是“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令他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封王之后的童容海越发的嚣张跋扈,目中无人,随意欺凌同僚和部下,所行不义,引起太平军诸多将领不满,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太平军将领联合在一起,上奏于天王洪秀全,痛斥童容海的不义行为,说其是一个背信弃义之人。 天王洪秀全听后,一方面为了平息众怒,另一方面害怕童容海拥兵自重,便开始采取措施分拆保王童容海手中的兵权。 1862年,天王洪秀全一纸诏令,将保王童容海麾下的“扶朝天军”拆分,将童容海麾下的将领悉数分派到侍王李世贤的麾下。 这一举动,顿时令童容海怒不可遏,他万万没有想到洪秀全会猜忌他,于是乎,便有了投降清军的念头,他派出心腹秘密前往清军大营与清军将领鲍超进行接触,表示愿意率部向清军投诚。 但是清军将领鲍超并不相信,对童容海的投诚之意持怀疑态度,这就使得童容海没有了退路,不得不率兵倒戈一击,偷袭广德州,将守城的太平军将领马桂功杀死,以实际行动向清军将领鲍超送交降禀。 保王童容海是继韦俊叛降后,又一个带着兵马投降清朝的天国高级将领,但是韦俊叛降时,还未封王,而童容海是太平天国第一个投降的王,具有标杆作用,使得清王朝十分重视童容海的归降之举。 为此,清王朝以保王童容海归降之举作为契机,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臣下达谕旨,令他们对围剿中的太平军将领采取诱降的方式,让这些太平军将领临阵倒戈,为清王朝所用。 童容海率部归降后,被清军将领鲍超收缴了太平天国印信,随后又经清军主帅曾国藩举荐,被封为游击将军,成为清军将领鲍超的部下。 清军将领鲍超将童容海手上的6万人进行了改编,鲍超将童容海麾下攻坚能力最强的兵士全部挑走,然后让童容海以及剩下的兵士充当先锋军与太平军作战,有意在消耗童容海和他麾下的降军,童容海虽然心知肚明,却敢怒不敢言,只能够任凭鲍超“任意而为“”。 但是物极必反,清军将领鲍超“咄咄逼人”的举动,最终激怒了童容海麾下的部将,这些部将先后发动了两次哗变,部将张得胜、陶子高,黄子高等人先后率部弃童容海而去,使得童容海彻底失势,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经历两次哗变之后的童容海,至此铁了心地跟随清王朝,后续,他奉命与太平军降将一同驻守宁国府,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后又随清军将领鲍超率领清军围攻太平军的大本营天京。 天京失陷后,他一点昔日的情面不留,率军追赶昔日的太平军同僚汪海洋,使得逃亡的汪海洋部遭到了重创。 也正因为童容海率军不遗余力的围剿太平军,清王朝在攻陷天京后,进行了论功行赏,将童容海提拔为正印总兵。 受到嘉奖之后的童容海,对于清王朝感恩戴德,在围剿太平军余部的战役上更加卖力,并且在1864年的夏季,成功游说太平军将领陈炳文归降清廷,至此成为清军剿灭太平军的一把“利器”!#历史真知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