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南充日报》南充文化人面对面——赵启书:纵笔挥洒写热爱

 启书有益 2022-05-13



2022-05-13

赵启书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实习生  任佳容  /

嘉陵区金宝镇石马垭村是南充西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曾上演着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于后辈而言,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值得铭记。

日前,石马垭村人、嘉陵区基层公务员、文学爱好者赵启书以当地的故事创作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风云石马垭1933》,获得热烈反响。目前,赵启书已经在各大媒体上发表了近千篇原创作品,他说:我不能算是作家,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作者。

1由点到面书写小乡村革命故事

写《风云石马垭1933》与赵启书的家乡情结分不开。石马垭村是南充西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赵启书自小听着革命故事成长,对家乡的历史耳熟能详。

2011年,石马垭村赵氏家族动议修撰《赵氏家谱》,族中长辈共同推荐赵启书主笔。历时一年半的修撰过程中,赵启书进一步考证了石马垭村的革命史,并写了《赵全英传记》《革命根据地》等文章,编进书中。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市各地鼓励文学爱好者发掘革命史、撰写革命史、宣讲革命史,这激起了我撰写一部相对完善的南充西区金宝石马垭革命故事甚至是革命史的决心。赵启书说。

动笔之前,就已经有黎杰的《烽火西路》、陈冠先的《号角》,两本书讲述的都是1933年前后发生在南充西区这块革命热土上的光辉历史事迹,我想就围绕石马垭村发生的事件,适当向周边扩展,实现由小见大、由点到面,把一个小乡村的革命故事说深、说透、说具体。赵启书说,这对于从未写过历史题材小说的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念既定,下笔挥毫。在工作繁忙状态下,赵启书尽可能挤占业余时间,以每日五千字以上的速度撰写更新,并定时发布在个人原创文学微信公众号上,边写边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历时半月,初稿撰写并发布完结,后根据文友的相关意见作出修改,最终定稿。

写作中,石马垭村先辈先烈后裔、热心乡友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烈士后世子孙给我提供了故事细节,八十高龄的赵启丕先生,不顾伤病和行动不便,认真参与文稿的校对审定,八十五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赵朝志亲自与我面谈茶叙,详细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细节。赵启书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十万字的小说《风云石马垭1933》才得以成功面世。

2启蒙老师激励他多读书读好书

说起文学之路,赵启书特别感谢启蒙老师赵启丕。我小学就读于石马垭村村小,老师赵启丕颇有文学涵养,喜欢读古书,在日常教学中,随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他时常激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对我们的作文,批改修订十分认真,以至于全班同学的文学功底都还不错。赵启书回忆道,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全国中小学生三峡杯作文竞赛,本来没有安排村小学生参与,但赵启丕特意到乡(现为金宝镇)上申请到了两个名额,极力推荐他参加。没想到,赵启书写的《我的家乡》获全国三等奖,是全乡小学组唯一一个获奖的,该作文被刊登在《全国中小学生最佳作文选》上。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获得感、成就感无以言表。正是这篇文章,激发了我强烈的写作兴趣。之后我就一直坚持写作,经常在各种报纸杂志上零星发表作品,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近300篇文章。赵启书说,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遇到一位好老师,足以改变人生轨迹。

如今,赵启书在忙于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压力,而是他放松的方式。我没有其他爱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我在工作中获取到的兴奋,可以在写作中得以表达,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委屈,能够在写作中弥补。不少人问过我如何协调时间,实际上,我只不过是把有限的时间安排得更加紧凑而已。赵启书说,工作上的成就感,是得到领导、同事和群众的认可,顺利完成自己职位赋予的职责,文学上的成就感,是让自己的思想得以记录,能够留下一些岁月经历的印迹,被部分志同道合的人所认可,他们不一定知道他这个人,但可能知道他写的文字。

人物档案

赵启书,1982年生,嘉陵区基层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原创文学公众号启书有益作者,嘉陵区作协副主席、南充市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创作近百万字,喜好并致力于散文、辞赋、小说创作,古文今译”“古语今说别具特色。

人物专访

为本土文史研究尽一份力

就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学创作,赵启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目前正在连载《大宋十八朝》,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

赵启书:适逢有朋友说,刚刚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打算看《宋朝那些事儿》,却发现市面上好像并没有这本书,这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一直认为,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我用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描写,读者的接受度更高。有时候读者催更,我们会进行线下探讨。这本书很快就能写完,大约三十万字。

记者:今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计划?

赵启书:到底要写些什么,我其实并没有刻意设计和规划,就随性而为吧。比如,我曾经帮助做过世阳镇的明代古籍《韩氏家谱》(明代兵部尚书韩世英一族)注疏。目前,我想将《大宋十八朝》完结后,就研究嘉陵区本地文化人的代表———任乃强,希望能为本土文史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我还设想进行外国文学翻译的尝试。

记者:你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什么要素?

赵启书:文学作品有四层境界,其一状物,其二寄情,其三言志,其四经世。所写即所见,只能算是基础作文。能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融入所见,已经算是比较上乘的文学作品。但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参考和借鉴,能够经世致用、兴邦立业。第四层境界,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好的作品,必须要引发读者的情感,为写作而写作,必有功利心,怀有功利心,只能写出商品,不能写出作品。

特别感谢《南充日报》的认可以及广大书迷的支持。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附件

采访提纲

 (一)您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请您谈谈您的创作之路吧。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创作于何时何地?是在什么场景心境之下写成的?

我能产生文学这个爱好,和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密不可分。我的老家是嘉陵区金宝石马垭,那里是南充西区革命根据地之一,我的小学在村小就读。启蒙老师赵启丕先生算是一位老学究,颇有文学涵养,喜欢读古书,且在日常教学中,随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他时常激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对我们的作文,批改修订十分认真,以至于全班同学的文学功底都还不错。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全国中小学生三峡杯作文竞赛,本来没有安排村小学生参与,但启丕先生特意到乡小申请到了二个名额,极力推荐我参加。我写的《我的家乡》获全国三等奖,是全乡小学组唯一获奖,作文被刊登在《全国中小学生最佳作文选》上,当时南充县教育局曾在电视台特意点歌《掌声响起来》予以祝贺。全乡中学组唯一获奖者,正好是启丕先生的上一届学生(当时的村小六年一届,一名老师全科教学)。算下来,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获得感、成就感无以言表。正是这一篇文章,激励了我强烈的写作兴趣。之后以及就读中学期间,就经常在各种报刊杂志零星发表作品,也经常获奖。就读师范之后,甚至每周都能发表作品。读书期间,发表过差不多二三百篇文章。所以,我坚持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遇到一位好老师,足以改变人生轨迹。

(二)说说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得与失吧?

文学于我,纯属爱好。我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勤劳的作者。能够写出自己心仪的文字,所获得的欢愉无与伦比。尤其是一些创作能够得到共鸣和回应,更是一种难得的奢求。通过文字,还能够获得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能够以自己的这一爱好,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做出一些贡献,那更是求之不得。如果非要说有所失,那就是牺牲了不少所谓的娱乐时间。但如果把自己有限的时间耗费在毫无意义并不喜欢的事情上,不如不要。

(三)您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要素?

我认为,文学作品有四层境界。其一状物,其二寄情,其三言志,其四经世。所写即所见,只能算是基础作文。能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融入所见,已经算是比较上乘的文学作品。但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参考和借鉴,能够经世致用、兴邦立业诸如董仲舒《对贤良策》魏征《谏太宗十思十渐疏》,更有贾谊陈政事疏》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杨昌济西洋立身篇等此类,无不震撼一朝,称誉万代,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日常所作,散文诗歌,辞赋楹联,大多数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第四层境界,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

但就目前所通行的文学作品而言,其中的优秀者,必须言而有物。要有基本的内涵,要能见人见事,更要见思想。好的作品,必须要引发读者的情感。为写作而写作,必有功利心。怀有功利心,只能写出商品,不能写出作品。

(四)您的本职工作与作家这两份工作给你带来的体验区别在哪里?如何安排您的写作时间呢?它们带来的成就感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不能算是作家,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作者。我没有别的爱好,诸如打牌、钓鱼、打游戏等,写作可以说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这么些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有限的爱好。即便是在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期间,适逢脱贫攻坚,不分白天黑夜要奋战在脱贫一线,我都没有完全放弃这一爱好。以至于甚至有人怀疑我可能不务正业,但在查看了我的工作业绩以及听取了群众的口碑后,又不得不改变这一质疑性设想。工作与我的写作并不冲突。我在工作中获取到的兴奋,可以在写作中得以表达。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委屈,能够在写作中弥补。有不少人问过我如何协调的时间,实际上,我只不过是把有限的时间设计得更加紧凑而已。能够节省就节省,比如,不在吃饭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应酬聚会,尽量不参加。每天晚睡几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工作上的成就感,是得到领导、同事和群众的认可,顺利完成自己职位赋予的职责。文学上的成就感,是让自己的思想得以记录,能够留下一些岁月经历的印迹,被部分志同道合的人所认可,他们不一定知道我这人,但可能知道我写的文字。或许多年以后,已经不会有人记得我工作取得的成绩,但可能有人记得我文字上留下的历史。

(五)看了您的公众号,关注到您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发表作品,您是如何保持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的?

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找到恰当的空闲。很多时候,我都嫌时间太短,甚至设想着如果一天能够有三四十个小时,则可以写出更多的东西来。只恨时间流逝太快。只要用心去思考,就会有很多新的收获。勤于思考,勤于阅读,让我有源源不竭的创作冲动。我曾经在手机上下载过一个软件,叫做人生倒计时,通过一些生活习惯以及身体因素,计算出一个可能的寿命,软件运行后,时间就以秒为单位倒计时流逝。并显示还能吃多少顿饭、能睡多少小时的觉……肉眼可见生命的流逝,那些数字让我十分吃惊且难安。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才能不荒废人生。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发现时间越发流逝得快:过了周三就是周末,月亮圆了就是月缺,过了中秋就是春节,让人不得不珍惜。如果这些时间白白的流逝,而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荒废时光、浪费人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让我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热情。之所以很多时候是间隔几天再发作品,是因为工作太忙。如果时间足够,每天发作品其实也压力不大。

(六)《风云石马垭1933》在创作前,如何进行规划的?如今达到您的预期了吗?该小说目前出版在什么阶段?预计什么时候上市?

南充西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金宝乡石马垭村,是我的故乡。这里的老百姓为了打破黑暗的旧中国,获得自由和解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自幼聆听革命故事,同乡长辈们的口口相传、相互印证,这些相对零散的革命故事和烈士故事,让我自幼耳濡目染、耳熟能详。

2011年,石马垭赵氏家族动议修撰《赵氏家谱》,族中长辈共同推荐并命我主笔,我不敢推辞。在历时足足一年半的修撰过程中,我特意进一步考证了石马垭村革命史,并写作了《赵全英传记》《革命根据地》等文章,编进书中。此《赵氏家谱》被所有族人收藏传承。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嘉陵区委倡导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区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文,要求深入宣传和学习地方革命史,弘扬先辈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并积极鼓励文学爱好者发掘革命史、撰写革命史、宣讲革命史。这激起了我撰写一部相对完善的南充西区金宝石马垭革命故事甚至是革命史的决心。

春节期间,族人聚会之机,又一次提及此事。长辈们一致认为,石马垭先辈先烈的所作所为,十分悲壮。尤其是革命烈士之一的赵全英,堪称江竹筠(江姐)”“赵一曼”“刘胡兰”“秋瑾式的女英雄。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先辈先烈,要让革命故事传承下去。后辈年轻人一定要主动作为,多写文章、多写书,永远铭记他们当年的奉献和牺牲。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社会责任担当,并提振了我撰写南充西区金宝石马垭革命故事甚至革命史的信心。

在我动笔之前,已有本地作家黎杰先生的《烽火西路》、陈冠先先生的《号角》。两本著作所讲述的故事,均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后发生在南充西区这块革命热土上的光辉历史事迹,站位高远、囊括宽泛、气场宏大,我愧不能及。站在低处观瞻高峰之余,我想,能不能从小处着手,就围绕革命事件发生最为扣人心弦的南充西区金宝石马垭村,适当向周边扩展,实现由小见大、由点到面,把一个小小乡村的悲壮故事说深、说透、说具体?这对于从未写过历史题材小说的我而言,值得挑战和尝试。

一念既定,下笔挥毫。自313日起,在工作繁忙状态下,我尽可能挤占业余时间,以每日五千字以上的速率撰写更新,并定时发布于个人原创文学微信公众号启书有益,边写边面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至328日,历时半月,初稿撰写并发布完结,获益良多。不少文友或留言、或发信息,指出瑕疵、提出意见。众多知情者提供信息、匡正谬误、补充素材。以至于我在修改过程中,有了十分明确的方向、理由和依据。

《风云石马垭1933》算是我给家乡先辈先烈的一个交代,我将其发布在网上,予以连载。并且整理成为党课课件,先后到十多家单位进行了党史故事宣讲。这一故事也被在北京工作的同乡,分享到了国务院的部委机关。让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得以流传,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这已经实现了我写作的初衷。

之前试图将这本书出版,但工作忽然调动,现有职位不宜出版读物。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原因,代价高昂,难以自持。现在网上已经有我创作过程中逐渐发布的稿件,而最终的修改稿没有发布。如有人愿意帮助付梓,我可奉上版权。

(七)看您的朋友圈,您目前正在连载《大宋十八朝》,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部小说?

读书时候,我的文学老师曾告诫:四十岁以前不要写小说。主要是由于阅读不够、阅历不够、经历不够、思想不够,写出来难免肤浅。我之前曾经写过《大唐故事》,将唐代的著名诗人十余人的故事凑成一本书,二十二万字。其中单一人物,差不多二三万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读者天天催更。在加上有了写作《风云石马垭1933》十万字长篇的尝试,我就滋生了写作二三十万字长篇的打算。适逢有朋友说,刚刚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打算看《宋朝那些事儿》,却发现市面上好像并没有这本书,如果有就好了。这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给她讲:要不我来试着写一本吧。就如此决定了。我之前曾经给网友留言,说是可以给我布置题目,我免费写给你看,这只不过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一直认为,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不再掉进同样的坑,更加轻而易举地获取到经验教训。所以,在写作《大宋十八朝》过程中,里面会见到很多我和现实社会进行比较的影子。这并非借古讽今,而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进行描写,几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结构表达模式,读者的接受度相对更高,很多时候读者催更,也会进行线下探讨。这本书很快就能写完,大约三十万字。完结后,我将尽快开展下一个更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嘉陵区本地卓越文化人的代表人物——任乃强,或许能够为本土文史研究尽上一点绵薄之力。同时,我还设想开展外国文学翻译的尝试。

(八)您的自媒体账号启书有益中,已有600多篇原创作品,作品大多是关于历史方面的,这与你平时的阅读爱好是否相关?喜欢阅读什么书籍呢?可否推荐几本?

实际上,我的公众号并不局限于历史,只是近期更新的主要是历史,早期的多数是散文、游记、书评、诗词等。体裁繁多,并不专一。我自我感觉最能拿得出手且具特色的,还是辞赋,以及史记体人物传记。我能够做到一篇288个字的辞赋作品,句句押韵,句句用典,句句对仗,讲求格律、包含意蕴。且288个字无一重复。人物传记方面,我用史记体,先后纪念过袁隆平、吴孟达、李文亮、钟南山、蒋飞飞、李咏、金庸、林清玄等。我写作的历史类文章,据读者反馈,能自成一体,语言诙谐幽默,接地气,让人乐于接受。当然,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阅读是最好的老师。我日常会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从中可以吸取到不少精髓。偶尔获得古版书籍,我均会认真研读,并予以注疏考证。曾经就帮助注疏过世阳镇的明代古籍《韩氏家谱》(明代兵部尚书韩世英一族),一本几千字的书,经我注疏后,足足五万多字。也有不少网友找我帮忙注解不同朝代的古籍、碑刻、家谱、志书等。现在,电子书已经成为新时代最为便宜且便捷的读物,资源浩如烟海,取之不尽。我没有能够推荐的书籍,只要自己喜欢阅读,总能找到有价值的读物。

(三)关注到3月份,您还开展了一场公文与写作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多吗?还曾为哪些单位、人群做过讲座?

完成公文与写作的课题,实际上是为了应对工作需要。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并无十分紧密的直接关系,二者可以说是在不同的维度上。会写公文的人,未必会写文学作品。会写文学作品的人,未必会写公文。最开始进行这一讲座,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约课,专门为退役转业士兵讲解。我自己精心备课,讲解了半天时间。据学员们反馈,获益良多。我将课程内容主动发布在网上,之后有不少单位也存在相关需求,也让我去给干部职工讲解该内容。先后给政府办、财政局名下国有企业等不少单位的文秘人员群体讲解过。日常工作中,也会有一些单位订制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题,我都会尽量去完成。我现在是区委党校的兼职教师,时常也参与一些他们的课程。不管是讲党课,还是讲解这些相对专业的知识,我都有比较特殊的讲课方式。我不会坐在讲台上,对着稿子念。而是站着讲,随意发挥,针对听众的感受随意调节内容、调整时间。所以我讲解的课程并不会枯燥,听众一般会将会场坐满,最多的时候甚至可以一口气讲解三个多小时中途不休息,听众并无上厕所、玩手机、打瞌睡等情形发生。

(十)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我对自己的文学之路,并无功利心。到底要写些什么,其实并没有刻意设计和规划。就随性而为吧。但有一点,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我将无休止地写下去。当着自己的最大兴趣爱好,予以坚持。如果能够留下更多的文字作品,能够达成我心目中文学的第四层境界,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