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峰是历史上古县城河清城东的一座山峰,黄河从硖石峰的山脚下流过。硖石峰海拔260米,为一座红石山。河清村地处古都洛阳正西北40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白鹤镇西20公里处,南至牛王村,北到黄河边,属丘陵山区,并自南向北有条小清河(古称滽滽水)穿村而过,流入黄河。 ![]()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在晋陕、豫晋大峡谷中川行后,小浪底是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孟津区河清村西紧邻小浪底峡谷口,是黄河出峡谷第一村。河清村范围内有蓼坞、河清口、硖石津渡口。因为黄河出峡谷后河面宽阔,大浪变小浪,流水比较平稳,泥沙沉淀,河水在非汛期清澈如碧。 ![]() ![]()
![]() 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此地黄河数十里长河道突然变清,老百姓视为祥瑞之兆。河清村河清县因此得名。唐宣宗时期,此地黄河再次变清。之后,此种异象不时出现。河清之名,即取之于’海 晏河清’ ,意为天下太平,黄河澄清。 ![]() ![]() 硖石峰下的河清古渡口(硖石津)处,是历史上重要的县治之地。河清村所在地,公元前21年在此设平阴县城;三国魏文帝元年在此设河阴县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初大将怀州总管黄君汉驻守今河清村柏崖城,于城东三里设立大基县。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大基县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属河南府;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白坡镇迁至孟津渡。至1140年先后设县城1161年。 ![]() ![]() 河清村处硖石峰下,峡石峰山势突兀,石壁如削,山上曾建硖石古寨,山下即为黄河名渡口峡石津所在地。峡石峰,峰高260多米,为一红石山峰,连绵两三公里,山峰陡峭,春夏山花烂漫,秋天落叶缤纷,黄色的芫花、柿树花,紫色的、黄色的野菊花,漫山遍野,令人赏心悦目。 山峰之下六十年代以前过去为黄河内河,黄河中间有滩称“马渚”,当地老百姓称为马粪滩。过去的船工赤脚拉纤,漕运的大船小船往西送物资到西安,往东输运到东都洛阳。 ![]() ![]() 河清村边有小清河,发源于邙岭河清谷内,长18公里。河清谷为古道,通往京师洛阳。紧临小清河有莲池地,古时种有大片莲花,为古河清城民众赏花游览之地。望花楼位于硖石峰峰顶之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翠柏掩映。古代达官贵人休闲之时,多登顶硖石峰望花楼,喝茶聊天,从小楼上远眺岭下莲花荷池,红白绿粉,随风摇曳。 ![]() 望花楼上西顾,河清城中民众安居乐业,黄河从小浪底峡谷冲出后,奔腾东流。东望邙岭余脉山花烂漫,草黄柿红,船行逶迤。北望王屋仙山,峰连云飞,苍山如黛,云蒸霞蔚,仿佛仙境。峡石峰下, 或船行 ,或船停,码头一派忙碌。传说从望花楼上可看到黄河夹心滩——马粪滩里金瓜闪亮,熠熠生辉。当地人传说谓之粪滩金瓜。冬日四顾,大河上下南北,山岭银妆素裹,大河白浪滔天,流水声若雷震。 ![]() ![]() 望花楼上,多发思古之幽情,若闻白乐天吟唱。有诗为证: 花楼望雪命宴赋诗 白居易〔唐代〕 连天际海白皑皑,好上高楼望一回。何处更能分道路,此时兼不认池台。万重云树山头翠,百尺花楼江畔开。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绊惹舞人春艳曳,句留醉客夜裴回。 ![]() 秋日登高,楼台已失,仅余平台,四顾峰顶之处苍松翠柏,绿色扑面,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西望远处小浪底大坝巍峨鼎立,排水排沙如青龙出水,黄龙翻腾,东看济洛西高速、焦枝铁路大桥车来车往,黄河廊道建设如火如荼,不禁念天地之悠悠,历史之更迭,黄河流域大发展,更寄望于有识之士复建古亭,望花楼上醉花吟,重温黄河上的硝烟烽火,观今日黄河治理胜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