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即将进入你我的生活!

 良有方 2022-05-13

01

楔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9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

孙春兰指出,

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流行新阶段,要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升级防控标准,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对缓报、瞒报、漏报的严肃追责。

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02
概念

以前我们只有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现在又多了一个核酸采样圈,我们来看看联系和区别。

15分钟生活圈

2018年1月份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这个圈有多大?
大概3平方公里。

这个圈里有多少人?
常住人口大约5万到10万人。

这个圈用来干啥?
要在附近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15分钟核酸采样

向不同方向步行15分钟,就能达一个核酸的采样点。

下面我援引了“城室科技”的一些研究数据,因为比较直观。大家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研究表明:

从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出发,一定时间内能够到达的范围,大多数情况下是沿着道路扩散分布的不规则形状,这样的形状能够准确识别出通达性较差的区域。

虽然是采样“圈”,但不是圆的。(如下图)



以人民广场16号线口采样点为例,计算行人15分钟的步行路程,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采样点步行15分钟覆盖范围。


再扩大到整个上海,覆盖范围就是如下图所示的样子。


这份研究报告还涉及“覆盖人群、负荷预测、查询工具”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上海“15分钟核酸采样圈”现状小探

了解完物理空间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经济层面的情况。这里我援引“智谷趋势”的一份测算。

预测如下:
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按照一个采样点每天采3000人计算,需要近1700个采样点。

中国现在有18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91个人口超500万的城市。要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全国要设置32万个检测点(含已有医院等)


目前,杭州提出要建1万个采样点,上海已布局9021个,无锡投用了2634个,太原要2000个……

要知道,上海只有不到3000座公厕,北京在巅峰时也只有2500多个报刊亭。

这是一场涉及约2亿人、每年上万亿成本的超大规模、极为复杂的社会实验。时间紧,任务重。


03
投入使用

按照“步行15分钟核酸服务圈”标准,上海虹口首个“核酸检测便民采样点”已于2022年4月24日启用了。

下午2点,在北外滩核酸检测便民采样点,白玉兰广场的部分保障人员成为首批被检人,正有序保持“两米线”,排队接受核酸检测采样。(如下图)


据悉,虹口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需求科学布局。

同时,虹口将按照区域功能定位、人口分布,以及依据生活、就业、消费等居住与流动人群的常态化,预计规划设置120个核酸采样点,并鼓励公立医院、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采样点建设,建立市场化运营为主,公益性托底保障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15分钟核酸服务圈”。

5月8日的静安发布:静安区已在居民社区、商超、办公楼宇、园区企业、地铁站点、交通枢纽(场站)、工地、社区服务设施(含党群服务中心)等10大类场所,共计布设完成各类核酸采样点345个,其中,固定采样点24个、便民采样点317个,流动采样点4个。

大宁国际广场采样点

丰盛里采样点

大宁公园采样点

静安嘉里中心采样点

玫瑰园空地采样点

13号线南京西路地铁站采样点

静安区按照“便民便企、因地制宜、动态调整”原则,合理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打造“15分钟核酸服务圈”,为市民提供快捷、便利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

其他区也在陆续行动中,一旦解封,我们将在无数个采样点之间穿梭、打卡


04
投入组成

不难想象,常态化的防疫工作将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些投入主要用在三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看得见的核酸采样站(点)和看不见的水电、网络等设施的敷设等。而核酸采样点已经告别“一两顶蓝色帐篷、几张桌子、几位志愿者”的初始状态,进入到更加安全、高效的采样站点的状态。

下面两张图是中集出品的单人和双人的核酸采样站点,所有设施一应俱全。



据说根据不同的材质和配置,现在这种产品的价格也不便宜,从一两万到10万的菜单可供选择

建筑行业不景气,其实一些溢出的设计师不妨往这个方向尝试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内卷的厉害,也许设计师的介入能给城市带来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另外,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我们也建议用“装配式技术”来搭建,到疫情消失之时,这些材料还能回收利用。真正做到低碳环保、与环境和谐共存。

2.人员投入

除了设备投入,人力成本的投入可能更大。

按照《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的要求:原则上,全部采样任务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检疫。

按照每个采样台(2个采样人员)每小时采集120人的标准测算采样人员数量,测算公式为:核酸采样人员数(单位:人)=人口数÷120÷8(工作时长)

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人口总数约为5.1亿,假设80%的人需要每天出门,那就是4.08亿人次。意味着共需储备采样人员约42.5万,再考虑到采样人员也需要换班、休息,所以需要的人员将更多。


这不,杭州还发布了招聘启示,月薪1万,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这可比很多建筑的同行挣得多了,而且不用加班。在考虑转行的朋友也不妨关注下。

3.数据平台搭建

光有前台的核酸采样,没有后台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防疫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大家都知道IT的投入一向很大,当面对海量的信息处理时,软硬件的投入一定不会少


现在上海已经有一些类似核酸采样点地图查询等功能的app推出了,后续会有更多的平台涌现出来。如何用好这些大数据,对抗击疫情至关重要。


05
结束语

疫情常态化之后,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抗原和核酸检测将在很长时间内伴随你左右

对于家庭主妇(夫)来说,可能是一手核酸,一手“小菜”的状态。

对于艺术家来说,可能抗疫就是创作的主题,抗原盒就是“艺术的载体”。

对于不同人...

“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将和“15分钟生活圈融为一体,身处大城市的每个个体,都得学会如何自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