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旧志简介天柱自建县以来修纂的地方志书有:万历《天柱县志》(民国《贵州通志》存目):康熙《天柱县志》;光绪《天柱县志》:民国《天柱县五区 团防志》;一九六○年《绿色的锦屏》(当时锦屏、天柱合并为锦屏县)。(明)万历《天柱县志》,根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为天柱第一任 知县朱梓主修,这部县志,现只有目无书,它的篇目、卷册、内容以及刊行年代均无法考查。现在仅发现民国《贵州通志》、康熙《天柱县志》、乾 隆《镇远府志》、光绪《天柱县志》中沿袭抄录该志的几篇碑记,如“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陈朝疏,明朝天柱教谕)、“天柱县秩官题名碑记” (朱梓)、“天柱县初建儒学碑记”(张和中,湖南靖州知州)、“创修凤城书院诗并记”(马士升,天柱知县)等篇和一些山水诗、游记等。从这 里多少可以考查到一些有关当时天柱县的情况。根据康熙《天柱县志》的记载:(天柱)“县建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其前皆为会同(湖 南)、天(柱)、文(溪)二所地志之,所载未及百年事”。从这可以看出,万历《天柱县志》是以当时天柱、文溪二所之志为基础,在未建县以前 ,天柱地方分别由会同、天柱守御所、文溪千户所志括。(清)康熙《天柱县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天柱县知县王复宗纂修。根据 该书的“凡例”说明,这部县志是摘录了当时的州志(即湖南靖州志),广泛收集、总结了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传闻故事,汇成一书, 为该县第二部县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二册。上卷十八目为:舆图、疆域、星野、沿革、形胜、风俗、山川(水坝附)、古迹、城池、公署(公 馆、官庄附)、学校(书院、社学附)、坛庙(庵寺观附)、关梁、邮舍、坊乡(团塞附)、田赋(学田附)、户口(起运、存留附)、土产。下卷 八目为:职官、兵防、选举、名宦、人物、山释、灾异、艺文(诗歌附)。康熙《天柱县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天柱地理沿革、风俗、人物、 土特产、灾异等情况,对研究康熙以前天柱县的历史有一定的帮助。(清)光绪《天柱县志》,天柱县知县林佩伦修,杨树琪、谢锡铭纂。光绪二十 九年季夏天柱县志书局刊竣。光绪《天柱县志》是天柱旧志中较好的一部。它在内容上比其他几部县志详细得多。在体例上,有卷首,有记,有传。 卷首中分为衔名、凡例和图考。在图考中绘制了六种图:县境图、县城图、县署图、文庙图、书院图、八景图并附诗颂,图文结合。在凡例中还说明 了编纂该志的目的,资料来源,以及与旧志的承续关系。记,多半是抄录康照《天柱县志》中的“碑记”、“游记”等。传,主要是清朝地方官吏的 “政绩”和“人物传”,有“文官”的,有“武吏”的,有封建文人学士的,有孝子贞妇的,等等,专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而对人民的疾苦则 很少反映。在编排上基本上是一卷一志:卷一,天文志,内分四目:星野、占验、气候、祥异。卷二,地理志,内分七目:建置、疆域、形势、山川 、乡里、场集,风俗;营建志,内分六目:城池、衙署、庙寺、桥梁、邮舍、坊表。卷三,食货志,内分八目:户口、田赋、科则、起运、经费、积 储、物产、杂货。卷四,学校志,内分五目:学官、庙制、书院、学制、义学。卷五,兵防,内分三目:兵制、俸饷,经费(军器附)。卷六,秩官 制,内分四目:官制、职官、名宦、政绩。卷七,选举志,内分七日:进士、举人、贡生、武举、荐举、捐职、劳绩。卷八,艺文志,内分三目:咨 文,碑记、歌咏。光绪《天柱县志》除了抄袭旧志的内容外,还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康熙以后至光绪年间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祥异"等情 况:特别是专门写了食货志一卷,记载了当时天柱的户口、赋税、物产、杂货、积储等情况;在“兵防”志中,还记载了清军镇压姜映芳起义的情况 ,比康熙《天柱县志》的内容丰富得多,对于研究清代天柱的社会经济和少数民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民国《天柱县 五区团防志》全书一卷(一册),民国八年由团防首领刘中燠、龙光武主修,张得培编辑。民国九年付梓刊印。这部县志属于专志性质,主要记述了 清朝咸同年间天柱县五区(今城关、盆处、高酿、甘洞、邦洞一带)团防和地主团练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事实,详细地记载了清军镇压姜映芳起义的 过程,修志者完全站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地主、官僚阶级服务,极端仇视少数民族人民的起义斗争,把姜映芳、张秀眉等骂为“贼匪 ”,另一方面极力为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有功之臣”歌功颂德,在史实上不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如清军官兵在报“战功”时,夸大“战果”,采取 以割多少耳朵计算“斩首”人数等,这本志书可以从反面为我们提供研究姜映芳起义的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天柱、锦屏合并为锦屏县时编 写了一本《绿色的锦屏》,这本书现可看作为天柱、锦屏两县的共有县志。这是为纪念国庆十周年而编写的,它着重记述和介绍了建国后十年中锦屏 、天柱二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着重介绍了当地的生产情况,特别是林业的发展情况,由于正处在刮“共产”风和“大跃进”的时代,有 些地方不真实,有过分夸大事实的现象。但它仍然可以作为解放后编的地方志书,供编新志时参考。天柱县从建县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五年的历史 ,地理沿革颇为曲折;历史上曾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义;当前,在黔东南州来说,天柱的经济、文化相对其它县较为发达,又是黔东南州林 产县之一,还产煤;有编志的传统和基础,为了不负于子孙后代,呼吁该县赶快行动起来,整理好旧志,趁全国普修地方志的东风,尽快编写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方志来。(作者:陈代清,贵州民族学院学生,1982年发表于《贵州省地方志通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