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1938年夏末的第一次讨论会的傍晚,陈伯达又接到毛泽东喊他到机关食堂一起吃饭的通知。 后来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陈伯达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成为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后来成为“中共一支笔”的契机。 和毛泽东谈话之后,陈伯达低落的情绪一扫而空。 经毛泽东提议,陈伯达在延安举办中国古代哲学讲座,每一次讲座,毛泽东差不多都去听。 看到毛泽东去听,其他人也跟着去,很快地,陈伯达在延安理论界有了很大的名声。 据当时在政研室工作的曾彦修回忆:“陈伯达对我们的影响就是个人讲学'。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拿着凳子到他的窑洞里听他漫谈。” “陈伯达住在一个窑洞里,里边有一个小炕,他躺在炕上……很随便。窑洞里边最多能容十多个人,挤不进去,我们就在外边听他闲吹。他什么都吹,天上,地下,无所不吹……在延安,毛泽东窑洞的座上客有谁?公事以外可以随便谈谈的大概只有一个,即陈伯达,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 关于对陈伯达的评价,曾彦修认为:“总的说来,陈伯达在延安时政治地位不是很高,当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是威信高于所有在延安的文化人。” 除了开讲座之外,陈伯达还开始与毛泽东讨论理论问题,并有了进一步的交往。陈伯达精神为之一振,研究的劲头更足了。 1938年,陈伯达共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7篇都很有分量。 1938年夏秋,延安成立了“新哲学会”,陈伯达是发起人之一。 在诸多发起人中,陈伯达研究的领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随着自己在延安理论家地位的确立,陈伯达精神抖擞地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 从1939年起,陈伯达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老子的哲学思想》等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相继发表。 在陈伯达发表的这些文章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墨子的哲学思想》一文。 当时,陈伯达每写出一篇哲学文章,都给毛泽东、张闻天送上一份。 毛泽东、张闻天对陈伯达的文章,也是每篇必读。 看到陈伯达的《墨子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给陈伯达写了一封信: 伯达同志:《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笔者注)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不过是望文生义的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 敬礼! 毛泽东 二月一日夜 在信后,毛泽东附上了六点建议,对文章题目和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通常写信都很短,对于陈伯达的一篇哲学文章,毛泽东亲自写了信,又写了好几页纸的意见附在信后,可见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重视。 看到毛泽东对古代哲学有如此大的兴趣,陈伯达再接再厉,相继写出《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等文章。 毛泽东也都是每篇都看,并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还写信给张闻天,一起进行探讨。 就这样,凭借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探讨,陈伯达和毛泽东的交往越来越多,陈伯达被毛泽东选中作为秘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1939年春,兼任中宣部部长的张闻天找陈伯达谈话,张告诉陈,毛泽东提出打算调陈到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工作。陈伯达欣然同意。 就这样,1939年春末,陈伯达调任为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 当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主席,所以陈伯达实际上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 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970年,历时31年,陈伯达一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