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刷“高情商与低情商”梗了吗 你最近被扣“情商低”的帽子了吗? 你最近被“低情商”的人烦恼了吗? 你最近看了提升情商的书了吗? 这年头,我想没有人不被“情商”这个概念包围了。但是从现在起,我劝你,忘掉它吧。 被扭曲的初心 情商这个概念,在从英文到中文、从学者到大众的传播过程中,意义不断地发生着转变。 一般认为,情商这个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源于美国,在1995年由于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的《情绪智能》一书而被人所熟知。此时情商一般表达为“Emotional IQ”或“Emotional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商——作为智商的一部分,如戈尔曼使用情绪智商是为了与学术智商做对比,而不是跟智商对立的概念。 自从戈尔曼的书畅销后,有关情商的书籍、宣传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在传播中,这个词发生了流变,变成了跟智商对立的EQ(Emotional Quotient;作为对照,智商为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在这个基础上,营销者们又开始抬高情商、贬低智商,诸如“成功=20%智商+80%情商” 就情商的内容而言,在学界虽然具体定义有差异,但大体上包含了各种关于情绪管控的能力指标,如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综合起来更接近我们平常说的“心理素质”,而非“社交能力”。 这个概念本身倡导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情绪的管控方法。然而在中国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在大众的理解中局限于人情世故,如何说话做事让别人高兴,成为了核心。这大抵因为中国“人情社会”的传统,讨好有权势者以及通过朋友走后门对于自己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这种中国式情商观更是借着成功学的东风飞上神坛。 平心而论,这样的情商观也有很多的机会去做好事。例如,讲善话、民话,让自己的意见更容易被人接受,也避免了对他人的刺伤;在不必要坚持的事情上撒谎、打哈哈,也有助于调和不必要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但很可惜,更多的时候它被伪善的人利用,成为了掩盖恶魔獠牙的面具。 对此,我们可以做两个定义: 1、 情商主义:声称情商至上,滥用用情商评判他人,并且以情商之名为徇私枉法、见风使舵、欺骗他人等行为辩护的思想。 2、情商主义者:持“情商主义”的人。 那么,情商主义者究竟做了什么恶?情商话术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