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 摘要:从《孤儿救祖记》《新女性》到《芙蓉镇》《暖》《我的姐姐》,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和价值的“苦情戏”主脉,传承和稳定地延续了中国叙事艺术的“苦情”传统并形成独特的民族化审美/文化体验。根据“学派”的主体内涵,我们锚定这类“家庭伦理片”及其“苦情”传统正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一种高度自觉与稳定构型。这些影片及其接受反应,烛照出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情感结构和审美志趣。正是苦难中的温情点题,传递出当代中国价值与中国精神。 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 苦情戏 悲剧 大团圆结局 图1 《神女》剧照 ![]() ![]() ![]() ![]() ![]() ![]() 责任编辑:龙力莉 注释 (向下滑动阅读) [1]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J].当代电影,2018(5):18-22. [2]谢柏梁.世界悲剧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202. [3]毕光明.八十年代“:新启蒙”背景下的苦难叙事[J].华文文学,2018(4):28-35. [4]何亮.《亲爱的》: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代写实主义[J].电影艺术,2014(6):43-45. [5]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A].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34[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29. [6]汪方华.《新女性》中国电影传统——苦情戏[J].当代电影,2004(4):28-31. [7]转引自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页。 [8]舒若,竹山,孟蒙,刘超.不是发展了原著,而是背离了原著——从影片“祝福”中祥林嫂砍门槛等问题谈起[J].中国电影,1957(4):9-11. [9]舒若,竹山,孟蒙,刘超.不是发展了原著,而是背离了原著——从影片“祝福”中祥林嫂砍门槛等问题谈起[J].中国电影,1957(4):9-11. [10]林志浩.关于祥林嫂砍门槛的细节[N]文艺报,1956-12-30日(版次不详). [11](德)康德著.何兆武译.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5):8. [12]李光柱.论悲剧崇高感的发生机制——悲剧与苦情戏的对比研究[J].艺苑,2012(1):26-29. [13]王国维《静庵文集》,第29页,载《王国维遗书》第5册,转引自(德)康德著、何兆武译:《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译序第8页。 [14]周夏.女性苦情戏的悲剧审美效应——以中国早期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20(18):24-27. [15](法)圣·马克·吉拉丹.戏剧文学论.1874(1):1,2.转引自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9月版,第57页。 [16]何亮.《亲爱的》: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代写实主义[J].电影艺术,2014(6):43-45. [17]徐刚.家庭伦理、历史叙事与“苦情戏”的意识形态[J].艺术广角,2010(6):62-65. [18]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1918,5(4):4-17. [19]孙中文.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的比较[J].上海戏剧,2003(5):21-25. [20]孙中文.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的比较[J].上海戏剧,2003(5):2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