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我们共同的星球 见证诗歌的温暖力量”主题访谈活动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诗人梁平,鲁奖获得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阎安,鲁奖获得者、诗人林雪,《中国艺术报》总编辑、诗人康伟,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诗人李云,《诗潮》主编、诗人刘川,《上海文学》副社长、诗人张予佳,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分会副会长、诗人老房子,诗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安然、包苞,以及俄罗斯诗人鲁登科·瓦列里、伊琳娜·丘特诺娃、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美国诗人小易,斯洛伐克诗人马里昂·马霍等畅谈在这个“冬天”,诗歌给予人类的希望与光亮。 施施然说,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疫情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我们看到,无数人因此失去了健康和生命,无数家庭因此破碎。疫情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死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情感,都再也回不到从前。在疫情中,许多国际口岸、航班关停,全球化的“地球村”重新局囿回国界、省市、一区一家之中,甚至,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一层口罩。人们被隔离到个体的孤岛中,内心从未有过的疼痛与无助。 施施然表示,“六月的一天,埃及汉学家、学者米拉.艾哈迈德在微信联系到我,询问我是否写有关于疫情的诗歌。”彼时中国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市基本上已恢复工作、生产,以及出行。而身处埃及的米拉则正经历着在家隔离,经历着中国大地在春季已经发生过的一切。 “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与处境。我整理了几首在隔离期间写的疫情诗给她,她当下表示非常喜欢,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因为我们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经历。是的,大疫当前,再没有种族、肤色的区分,而诗歌打通了我们彼此的心灵和情感,安慰着都曾遭遇重创的灵魂。很快,她翻译了我的几首疫情诗,同时做了一个访谈,分别发表在伦敦《新杂志》(阿拉伯语)2020年第8期、10期上。”施施然说,诗人观察世界,也记录人类心灵的沟壑,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也是诗人的担当。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技艺,同时更唤起他者对等的心灵感受。“在诗歌中,我们共同感受喜悦,也感受举世的伤痛,同时奋而立起,迎接终将战胜瘟疫的那一天。” 来源:四川日报、四川在线(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