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青铜山文化史迹

 渐华 2022-05-13
文章图片1

青铜山南麓

青铜山,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兴隆街道与历城区锦绣川交接处,海拔754米。

青铜山名泉众多,有斗母泉、白花泉等,南甘露泉、百花泉、道士泉、老庄泉、灰泉、老泉、莲花泉等。青铜山南麓悬崖(日光岩)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齐鲁第一大佛)。

文章图片2

青铜山峰顶历城县测绘局测绘塔遗址(1958建)

青铜山 ,附近村民多称之为'青头山'。青头山是《历城县志》等史志对山的正式称谓。

《历城县志》地域考:青头山,城东南五十里,崚嶒出众,跨连五十余里。

《历城县志》山水考:铁角岭西分为青头山,或曰古名青牛山,或曰当作青桐山。锦绣川北之山,以青桐为最高矣。西岩有大穴,曰老魔窟,以石投之,不闻其所止。有洞三:曰大佛,内石佛高二丈许;曰李密;曰三仙......。

青头山,青头即青色的山头,也是最为贴近该山山体实际的。'青'是颜色,此山山体远观基本皆呈青色,头是指山的顶部。明代晏璧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南甘露泉》中有诗句'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化流泉'。清代历城文化名人钟廷瑛在《大佛寺》诗中也有'像斫悬崖黑,僧余常堵青'的描述。两位古人在诗文中皆用'青'描述山体的自然颜色,明显是认可'青头山'之称谓的。

青牛山,或许与牛耕时代古人对牛的重视有关,也或者山形从某个角度看像牛。山形是否像牛,至今没有发现依据。

青桐山,应该是桐与头音近,音讹而致。至于'青桐'演变成'青铜',明显又是桐、铜音同所致。'青铜'最早出现于清光绪十年(1884),大佛石窟《善人公立》碑:'历​邑南乡五十里,有庄曰大佛寺,庄北里余青铜山之阳,古有大石佛像... '。以致清末至今多沿用'青铜山'。

青铜山,是目前正式通用的称谓,但的确是音讹而成的。山与金属青铜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能用'因西周时产青铜而得名'来诠释'青铜山'的来历。青头、青牛、青桐、青铜,一山有四名,也是醉了。

山北的村庄—兴隆街道青桐山村,一直用的是'青桐山',遵循了《历城县志》的记载,没有人云亦云地用'青铜山',难能可贵。虽然'青铜山'没有历史文献依据,但青铜山的名称已既成事实,也很难改变了。姑且捋清楚,弄明白,也足够了。青铜山,又名青头山。

【青铜山大峡谷】

文章图片3

青铜山大峡谷景区

大佛石窟东南峪沟,村民称东沟,现已开发为青铜山大峡谷景区。

文章图片4

大峡谷之'元宝山'

【钟楼峪和大小庙峪】

大佛石窟西侧的小山峪,村民称'小庙峪',传说曾有庙宇。几十年前,山地塌堰时曾发现过碎瓦片。说明此处的确曾有'建筑'存在。再往西,山峪称'钟楼峪'传曾有钟楼,北山根有'石胡同',沿山路可达斗母泉,山路也是村民徒步进城的古道。石胡同东面峪沟,较为宽阔,称'大庙峪',传曾建有大庙。

【老魔窟无底洞】

文章图片5

老魔窟(无底洞)

大佛石窟西山北头,叫老魔窟。老魔窟是一天然山洞的名字,在西山北头山顶稍靠下的位置。山洞是垂直向下的,深不可测,故又称'无底洞'。《历城县志》曰:'(青头山)西岩有大穴,曰老魔窟,以石投之,不闻其所止。' 大意就是老魔窟太深,把石头扔下去,听不到石头落地的声音。'魔窟',让人发瘆,但这是县志正式记载的名字,不爱听也得听。周围村民又音讹成'老毛哭',还编了'粮官老毛丢粮,哭死洞中'的演绎故事。事实上,此洞是有底的。前些年,一家探险队也下到了洞底,但洞内怪石嶙峋,结构复杂,非专业探险人士不宜探索,附近村民也很少去探看。老魔窟洞附近还有一山洞,洞口不大,夏季一阵阵地往外出冷气,比空调的冷气还凉。探险队员借用绳索进去了几次,里面结构复杂,为了安全没能走到头。此洞被命名为'寒风洞'。青铜山,山体内部结构复杂,天然洞穴还很多,至于县志中提到的李密洞和三仙洞,暂时还不能明确是哪个洞。天然洞穴,留给世人许多遐想空间,可以去编故事,赋予它们文化的内涵...。

文章图片6

寒风洞洞口

大佛石窟向南至锦绣川畔,山峪称'大佛峪',南北长约6千米。西山北头山形酷似一头卧着的狮子,被称'卧狮山'。

文章图片7

卧狮山

往南有山峰称'和尚帽',村民在山上复建了'大佛寺'。再往西南为'八达岭',有通往济南的古道。东山北头形似锣鼓队敲打的'咣咣',称'咣咣顶'。咣咣顶向南,山的顶部较为平坦,最南端的陡峭处,称'霹雳尖'。霹雳尖下为'立幡岭',立幡岭南即是香孤山(会仙山),香孤山山顶有玉皇祠和碧霞宫,山下有古戏台和关帝庙。

山峪内'谷深土肥,泉甘草茂',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清新,天然氧吧,堪称济南的'香格里拉'。

【八达岭】

道沟村北山岭叫八达岭。《历城县志》载:'八达岭,在双井峪南,大佛寺之径。刘公岩有诗碑'。八达岭是南部山区徒步进入济南的古山道,现已改建为沥青路,车辆可以通行。岭北面为仲宫街道双井村,再北为天井峪。

明代崇祯年间的《历乘》记载的是八道岭。'八道岭,大佛寺西北,乃北川之径','双井峪,八道岭后山...'。北川即指锦绣川,因锦绣川在三川中位置居北,故称'北川'。

文章图片8

《歴乘》八道岭记载

《歴乘》两处记载的都是'八道岭',不可能是刻板印刷错误造成的。《歴乘》是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到了清乾隆《历城县志》此山岭就被称作'八达岭'了。至于为何八道岭改成了八达岭,或许八道与'胡说八道'之'八道'相近,听之不雅吧!

山峪内历史文化古迹主要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齐鲁第一大佛)、大佛寺寺院遗址、三元宫遗址。

【齐鲁第一大佛】

文章图片9

大佛寺石刻造像—齐鲁第一大佛(1985摄)

大佛寺石刻造像位于青铜山南麓悬崖上,悬崖高约60米,又称'日光岩'。悬崖所在的山头酷似一头大象,石窟开凿的位置恰恰是在大象的眼睛部位,堪称地'点睛'之笔。悬崖顶部有明显的雕刻痕迹,很多人认为,当初的像主(出资建造人)是有意将整个悬崖雕刻为大佛像的,开工后可能考虑工期太长,难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佛像的建成,所以放弃原有计划,改在悬崖底部'开窟建佛'。如真的曾有如此'宏伟规划',说明像主们真的是'土豪中的土豪',个个'不差钱',但错过了创造'中国第一大佛'的历史机会。

文章图片10

石窟所在悬崖—日光岩

石窟在悬崖底部的中间位置,石窟高9.5米,宽5.4米,深5.1米。仔细观察会发现,石窟的顶部没有'凿刻痕迹',顶部正好是上下'岩层'叠加的'缝隙',这对施工是非常有利的,缩短了工期。这是建国后,历城县公安局来进行文物备案考查时,一位工作人员首先发现的。当时,我父亲作为生产队长陪同考查,也见证了此发现。

石窟的选址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抛开古人信奉的风水不谈。石窟所在的悬崖,高约60米,垂直陡峭如屏 ,岩石坚硬,面朝泰山,国内罕见。旭日东升,阳光洒照悬崖,金色呈现,故又名'日光岩'。

石窟西侧为'宝贝洞',洞深30余米,洞内岩壁有各种造型的穴孔,传说是宝贝被采走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称'宝贝洞'。民间流传工匠'白天刻佛,晚上盗宝'的说法,自然不可信。山体之内,穴孔是有,但哪里来的宝贝?充其量是各种造型的石头,石头也不含贵重的金属元素。实际上,此洞乃天然洞穴,洞口在石窟东侧。石窟是在洞口西侧凿进去的。此洞就是《历城县志》所记载的青铜山三洞之一的'大佛洞'。'有洞三,曰大佛,内石佛高二丈许;曰李密;曰三仙。'

文章图片11

石窟全景

石窟中大佛形体高大,高9.05米,头挽高髻​,面轮方长,面颊丰满,弯眉细眼,眉间饰白豪,鼻宽容,唇薄,颐方,颈较长。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相。内穿僧袛支,胸前束带,外穿'u'字形领通肩袈裟,领下亦作'u'字形重褶,右臂阴刻直线衣纹,左臂刻弧形线纹,膝下悬裳及地。大佛是山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石刻佛造像,有'齐鲁第一大佛'之称。

文章图片12

大佛的表情—严而不威

大佛左右壁上刻有10尊造像​(含菩萨头冠化佛)。东有弟子菩萨各一。

文章图片13

石窟东壁菩萨和弟子(比丘)

弟子高1.8米,身穿便领内衣,外穿双领下垂袈裟,面向大佛,提手而立。弟子右侧立一菩萨,高2.2米,头梳'Y'型髻,髻上坐化佛,宝缯垂直胸部两侧。面容丰满,微微含笑。内穿僧袛支,胸前配项饰璎珞,腰间束宽带,宽带下有裙带下垂,上结花结。右手曲肘上举持杨枝条,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持净水瓶。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菩萨像因其精美的雕刻艺术,被中国画报出版社收录《菩萨的微笑》一书。

在主佛右肩膀西侧窟壁上,凿刻5个壁龛。

文章图片14

石窟西壁降魔和弥陀(唐天宝七年)

最大一龛,高约1米,宽1.2-1.5米,立面呈扁圆拱形,内刻双佛,皆结跏趺坐,施禅定印状。二者服饰不同,北者内穿僧袛支,外穿通肩袈裟,胸前高带有结,外穿双领下垂袈裟;南者内穿僧袛支,外穿通肩袈裟,衣褶作'U'字形垂褶。

文章图片15

天宝七年(748)造像题记

在两佛之间窟壁上有题记一则:'唐天宝七载(748)九月廿七日上座僧元志敬造石像二躯,一降魔一弥陀,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由此题记可知,二像为降魔和弥陀,雕刻于唐天宝七年(748),像主为'上座僧元志'。

在此龛两侧下角处各凿刻一小龛,均为圆拱形,北侧刻双佛,南侧刻一佛。在南侧小龛的左上侧又凿刻一龛,在大龛下约0.6-0.7米处刻一龛。这二龛均为圆拱形,内刻一佛。四个小龛内的造像皆结跏趺坐,作禅定印状。服饰与大龛北侧造像相同。

文章图片16

大佛像主题记

窟门西侧石壁有像主题名一则:'像主從景晖,像主徐晃母王,像主高秋王,像主罗胜男,像主荣僧於,王惠口'。这则题记,字迹清晰,无纪年。像主即佛像出资建造人。此题记应是开窟镌刻完大佛后铭刻,是考证大佛建造年代的唯一文字依据。

文章图片17

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拱门题记

窟门东石壁上有题记一则,乃明嘉靖十五年(1536)乡民重修拱门的记载,题记原文:

佛善者是善能也,修阴功福德者皆入心所积也。今历山之南 ,商家庄以北,曰甘露泉,泉之周匝属商宁之祖田也。其公受终,有妇人闫氏同男商孜、男妇刘氏因种祖田。见山岩下大石佛一龛,昔述古也。历代以远土店(垫),淤埋门龛滩塌。闫氏发心舍资粮用,匠工重修。毕作其妇人,辨差(chai)法、立德幸、积因功、修福田,慕守贞洁,可谓贤矣!众善欢悦,远近闻之,无不赞焉。有此遂书为记,以垂不朽。大明嘉靖拾伍年三月吉日重修。石匠崔良富杨安刊字。本山川士大夫庄头王安朴、杜景。闫艾礼、刘大川、得春、圆海、马堂、会朗、马鸾肋,工人,罗氏做饭。大明士江常记书丹。

题记大意是:历山之南,商家庄以北,有一甘露泉。泉的周围土地是商家庄商宁的祖田。商宁故去后,其夫人闫氏和儿子商孜及儿媳刘氏耕种祖田。闫氏来种田时看见山岩下大石佛一龛。历代用远处取来的土垫修平台,平台泥土淤至门龛,导致门龛拱门坍塌。闫氏发善心,'舍资粮用,匠工重修'。闫氏的善举,受到乡民称赞。时间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月。

由题记可见,石拱门是在原拱门坍塌后,商家庄闫氏出资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的。原拱门坍塌,也足见经历年代之久远。题记也提到大佛'昔述古也',可见大佛的建造年代,明朝的人也不知悉。

常盘大定先生在《中国文化史迹》中写到'大佛洞历史久远,曾一度被山石淹没,明嘉靖十五年村妇耕作时偶然发现了它,经过重修,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自此成为村民百姓崇拜的对象'。这样的表述来源于上述题记,但不正确。他错误的理解了题记中'淤埋门龛坍塌'和'见山岩下大石佛一龛'等语句。

在明嘉靖十五(1536)之前130余年的永乐二年(1404),山东按察司佥事晏璧在《南甘露泉》诗中写到'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化流泉'。诗中提到了大佛,可见大佛一直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商家庄距离大佛十里有余,山路崎岖,闫氏作为妇人,在'老公'在世时也很少到十里外种田,但她肯定知道其祖田附近有一名胜古迹大佛的。泥土沙石被雨水从高处冲到低处堆积到一起,叫做'淤'。窟门处地势低,雨水浸泡造成石砌拱门坍塌,泥土淤积于窟门处,但不至于'被山石淹没'。前些年,村民清理'宝贝洞'时,也清理出了一些淤进去的泥土,也证明了泥土曾淤向窟门和洞口。

常盘大定先生作为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研究很深,但对中国文字的理解可能就差一些了,而且也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石窟前平台约150平米,左右古柏六株,虬枝横出,苍翠茂密。据《善人公立》碑文记载,平台曾有槐树一株,清光绪年间枯萎,变卖数千文,充当了善款。民国时期,尚有榆树一株,后来枯萎。柏树生命力坚强,但很'独',能与之共存的其他树种几乎没有。柏树林中,荆棘杂草并不多见,只有厚厚的柏树落叶腐于土中。

平台上至今尚存的《善人公立》碑,主要记载大清光绪十年(1884)大佛寺庄庄众重兴大佛香火事宜,对拱门并未重修。56位善人捐粮资主要做了四件事:四月十五日祭祀神明;建醮乐神,以除不祥;神像更新,以壮观瞻;复植松柏,以护神灵。

石窟窟门的历次建设和改建,是大佛石窟保护的主要工程,自古至今共6次。明嘉靖十五年(1536)商家庄商闫氏修建的拱门是'重修'。原拱门建于大佛造像完成后,年代不详 。商闫氏重修的拱门一直到1978年,经历442年。1978年省文物局拆除拱门临时建铁门保护。1989年夏,省文物局改建石券门。1996年秋拆除石券门,改建成重檐亭式门。2018年夏,又对重檐亭式门修缮改建。

石窟内造像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第一期,开窟镌刻大佛,年代不详,'像主徐晃母王'题记与之对应。第二期,东壁菩萨和弟子(比丘)像,年代不详。第三期,西壁降魔和弥陀像,唐天宝七年(748)上座僧元志敬造。第四期,西壁上四石像,或宋代。第五期,西壁下石像,年代不详。

大佛寺石刻造像,1977年12月23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18

省级文保碑刻(1977)

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编号:8-0494-4-017)

【梅尔彻斯与大佛】

文章图片19

现存再早的大佛影像(1906-1909梅尔彻斯摄)

1906-1909年,在山东济南工作和生活的德国建筑师贝恩德.梅尔彻斯每年都会前往北京,浏览和研究寺庙建筑。他在济南时,用一天的时间来大佛寺游览考查,拍摄了大佛照片,并收录其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寺庙建筑研考》一书。书中配图下为德文注释。翻译成中文即是'济南大佛寺,佛像高踞于宝座之上,背靠陡峭的崖壁,面朝一处宽广的山谷。所属寺院早已无迹可寻,空留大佛寺这一地名。位于济南府以南,行程一天左右。'此照片是现存最早的大佛影像,照片中的人留着大辫子。石窟前面那棵树,是一棵榆树,不是柏树。

《中国寺庙建筑研考》一书由德国建筑学家,​贝恩德-梅尔彻斯 和恩斯特-弗尔曼著,中文版已于2021年6月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常盘大定与大佛】

文章图片20

民国时期的大佛石窟(1921年常盘大定摄)

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先生毕生研究中国佛教,他在1920年代​曾先后五次亲至中国,与其朋友关野贞一起对中国多省的古建筑、佛教遗存进行了详细调查。他们依据《历城县志》的线索,于1921年对大佛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大佛洞》收录其1941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迹》一书。常盘大定先生认为大佛应建于六朝时期(约指222—589)。大佛的雕刻艺术之美,美到让二位日本学者在考古日记里豪不'避嫌'连篇累牍地赞叹'佛像严而不威,兼具慈悲智慧二德,面相端庄,无与伦比'。

【大佛历史之谜及年代考证】

大佛是什么年代开窟镌刻的?出资开窟建佛的像主是谁?为什么在深山里镌刻这么大的佛像?种种疑问和谜团困扰着我们?这也是来拜访大佛的游客的疑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考证和研究,让史实大白于天下,让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真实体现。

1963年冬天,济南市文化局王建浩先生首次以文物主管部门身份对大佛进行了考察。相关资料发表于1964年的《文物》杂志。文物的年代,是考古工作首先要考证的问题。由于大佛的相关题记没有年代落款,济南地方史志也无大佛始建年代记载,王建浩先生依据大佛的造像风格和隋唐时期济南佛教造像盛行的历史背景,认为大佛建造于隋末唐初。1977年12月23日,大佛寺石刻造像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文物局对大佛建造年代的标记是'隋代'。随着大佛知名度的逐步提高,关注大佛的文物专家也越来越多,有的认为是唐朝初期建造的。有的说隋朝,有的说唐朝,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直至今天,文物局对大佛寺石刻造像的年代标注是'隋唐',没有确切年代。当然'大佛寺石刻造像'是指石窟内全部造像,不是仅仅指大佛。大佛寺石刻造像的始建年代和大佛的建造年代是一样的。文物局标记的'隋唐'中,隋指始建,唐指续建。续建标记'唐',没有质疑,因为石窟第三期造像—西壁的降魔和弥陀像就是唐天宝七年(748)建造的。文物局至今还是把大佛建造年代标记为'隋'代的。但隋代的依据是什么?是造像风格还是隋代济南佛教造像盛行的历史背景?还是像主'从景晖、徐晃、罗胜界'是隋朝的?

我生长于大佛山脚下,自幼对大佛充满敬畏和好奇,也一直思考'大佛建于何年'的问题。1990年春节前,本家一位爷爷给我说,他在石窟窟门东侧的石壁上发现了一则题记,上面有字,有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可能是关于大佛的最早记载。他让我去看一下。大年初一,我带上纸笔和墨汁就去拜大佛了,名义是过年祈福,实际是'考古'。按照本家爷爷提供的位置,很快找到了那则题记。题记方形,边长约40厘米,上面能分辨出来的字不多了,字是楷书,仅'佛曰...重...香火在敬惠...念...大佛奉...'可辨。我用墨汁'拓'下了三个字:敬、惠、念。现在三十年又过去了,那则题记已经看不出一个字了,只剩一个方框了,我拓的三个字也'绝版'了。

文章图片21

拓字'敬'

首次'考古'没出结果,但记下了若干个字,也是'巨大成就'。拓的三个字,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宝贝'。

从那次'考古拓字'开始,我对大佛一直关注着,上学期间也注意收集大佛的相关报道和资料。一位位识字不多的家乡父老,他们至诚地关注着大佛,我作为一个多少有点文化程度的年轻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大佛的历史和文化。明代,商家庄的商夫人闫氏捐粮资重修拱门。清光绪十年(1884),大佛寺庄56位善人捐粮资恢复大佛香火。我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点事情,微不足道。也是受到了先人和家父的'熏陶'。1989年春,老庄村民有意集资拆除大佛石窟的铁栅栏门,重建拱门 。我父亲由于曾多年担任生产队长,经历了大佛文物备案和建铁栅栏门等事宜,受村民委托,与村支书一起去省文物局请示。他们两个步行十里到商家庄,乘拥挤的大巴车到市里后,多方打听省文物局地址,因为他们两个几乎都不识字,乘车、寻找的费劲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省文物局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他们又持介绍信去了历城区文化局。省市区三级文物部门,接到重修拱门的请示后,认真研究制定方案,第一时间拨款将石窟窟门改建成了'石券门'。工程7月初开工,8月底完工验收。工程建设过程中,文物局的同志每次去现场查看,我父亲都陪同前往,宁肯地里的农活不干。去文物局的车费,善款里要给,我父母都坚持不要。在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古人把大佛等文物留给我们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也坚信家乡会因大佛变的更加美好。

1995年秋冬,我们老庄村民积极参与建设山脚到大佛的登山台阶路工程,采石劈路,热情高涨。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建成了365台阶的登山盘道。365阶,寓意'一天一个新台阶',由锦绣川乡党委书记马玉星同志规划设计。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参与建设的村民最后得到工钱都非常少,也无怨言。随着大佛知名度的提高,2004年,政府规划建设了七米宽的'大佛路',大佛风景区的旅游逐步发展起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家乡因大佛而发生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我对大佛年代的考证,这也成了我的业余爱好。或许,有人认为'没有意义',但我始终觉得,一件'功德千秋'的事情,是某某人做的,但若干年后被认为是另一个人做的。做善事的人'生不生气'暂且不论,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任何事物都应该还原其本来面目。

新华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每次带上纸笔,只为'抄书'。找到佛教造像等相关书籍,有用的内容就快速抄写在纸上,回家后再誊抄到本子上备用。

佛教造像风格理论是我关注的重点。国内一些文物专家的观点论述也不尽相同。比如,大佛石窟东壁的菩萨造像,丰腴的体型符合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所以专家就说菩萨像建于盛唐。但大佛石窟的菩萨头顶化佛,头冠为'化佛冠'。有专家认为,菩萨头顶雕刻化佛是中国早期菩萨造像的主要风格表现。

我个人认为,出资建造佛像之人(像主)的资金预算多少,决定了佛像规模的大小。民间普通百姓集资建造镌刻的佛像,规模都不大,也主要是因为资金所限。佛像规划和石刻工匠的个人技术,决定了佛像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佛像造型也没有严格的朝代划分,不会存在唐朝一个样、宋朝一个样。学习参照附近已有的佛像,结合新工程的预算和实际,规划雕刻佛像。工匠的技术差异,也导致造像差异。钢笔字都会写,但每个人写得都不一样。

我们还是应该以留存的铭文等文字作为依据,研究和考证大佛的建造年代。文字是直接依据。

像主從景晖、徐晃母王题记,普遍被认为是关于大佛的像主题记,是开窟镌刻完大佛后所铭刻,可惜没有年代落款。题记字体清晰,应是'像主從景晖、像主徐晃母王、像主高秋王、像主罗胜界、像主荣僧於'。铭文中'胜'应是'月㒸','界'是'田分',所以应是'罗胜界'。'方匕'暂且认为是'於',荣僧於。'高秋王'应是高秋氏和高王氏的合称,高是姓氏。

五位像主的生平年代,难以查考。因为史书中查不到五位像主的名字,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平民百姓。但开窟镌刻齐鲁第一大佛,工期长,耗资巨大。五位像主就能出资建造大佛,说明他们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民间富豪或贵族皇亲。开窟建佛,是为自己'祈福'而为,也是花'闲钱',也不会'倾其所有'。五个家族的'闲钱'就能是巨资,可见家家'不差钱',富余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按五位像主排名顺序看,從景晖地位最高或出钱最多。中国从氏宗亲会认为'從景晖'或是从是'汉末魏晋'时期的得姓始祖。徐晃母王,字面理解是'徐晃的母亲王氏',徐晃他妈王氏。此徐晃,我认为就是曹魏徐晃(?—227),曹操手下大将。历史上姓徐名晃者中,也只有曹魏徐晃家族具备出巨资'开窟建佛'的能力。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就有了为'释迦牟尼'造法身像的必要。曹操曾为济南相,发迹于济南。济南在曹魏的'政治地位',应该是属第二的。为释迦牟尼建法身像,济南应该是首选之地。曹魏徐晃家族参与建造大佛有历史背景。'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济南'也是一位知名历史学者的论述。战乱造成人员伤亡,也需要为他们'造像祈福'。我与山东的几位考古专家也沟通交流过此推测,他们认为中国的佛教造像开始得没有那么早,'徐晃母王'是孤证,孤证不能立。但我想,孤证也不一定是错证。常盘大定先生考证'像主'后认为五位像主是六朝时期的。六朝大约指222—589年,是上起曹魏、下至隋代的历史时期,时跨367年。也是我曹魏说和隋唐说的'折中',大概率是对的,因为时间跨度长啊。如果说大佛建于唐天宝七年(748)之前,百分百是对的。大佛建于唐初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神通寺千佛崖唐南平长公主和驸马刘玄意及赵王福为太宗李世民祈福所刻的佛像才2.8米高,谁能在青铜山建造9.05米高的大佛呢?隋代,虽然济南地区佛教造像盛行,但有关'大隋皇帝'的造像应该是在佛慧山。同时在青铜山为'大隋皇帝'建造大佛的可能性也不大。

我认为,青铜山大佛应建于曹魏黄初年间(220-226),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

我提出的观点,虽以'孤证'为证,但得到了许多人的相信和认可。2009年4月13日,我把大佛年代的考证文章以短文形式发到新华网山东频道的投稿邮箱,得到了主编郝桂尧老师的基本认可。他是历史系毕业,也是他提出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济南'的论断。4月14日,新华网山东频道刊登我的《青铜山大佛建造年代考》一文,我的'曹魏说'首次向社会公布。

历城区作家协会的郭光明先生,是济南历史文化的专家。他完全认可我的观点,其论证文章收录在他的《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一书中。2012年4月,历城电视台'七彩历城'节目组特别邀请我们制作了《深山古刹大佛寺》上下二期节目。节目以全新的视角,把我的观点推向社会。

2017年第一期《济南史志》发表了我的《济南南部深山中的齐鲁第一大佛》一文,与文史界学者共享交流。

文章图片22

《济南史志》

文章图片23

《济南史志》刊文

中国的考古学兴起才一百年时间,但中华文明至少五千年。一百年也无法弄明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一定要文化自信,我们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八批国保单位—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编号:8-0494-4-017​)

【大佛寺寺院】

“大佛寺”是寺院,是以“大佛”命名的。寺院在八达岭下,道士泉西侧,距离大佛约七里。清乾隆《历城县志》载“大佛寺,八达岭下,寺去岭三里,佛去寺七里”。寺院创建年代不详,有说建于晋代。但综合分析,应先有佛,后有寺。青铜山大佛建成后,寺院的建立才有了必要。大佛在悬崖上,悬崖向下是山坡,山坡上没有平地可建寺院。大佛东南的甘露泉处,虽然有水源,但朝阳的平地不多。大佛南约七里处,道士泉西侧,地形平坦、朝阳,面朝锦绣川和孤山,西北三里就是通往济南的要道'八达岭'。此处紧邻河道和道士泉、清泉,水源充足。大佛寺寺院的选址也应该主要考虑了交通和水源条件。但寺僧定期朝拜大佛,就需要'长途跋涉',徒步溜达了。

文章图片24

大佛寺寺院'庆公护主之塔'塔石和复建的大佛寺

从寺院遗址遗存的塔基柱础和上世纪60年代尚存的十几米高石塔及巨大铁钟,可以认定寺院规模较大。唐天宝七载(748),大佛石窟西壁降魔和弥陀二像,为大佛寺上座僧元志镌刻。有题记为证。

题记曰:天宝七载九月廿七日,上座僧元志敬造石像二躯,一降魔一弥陀,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咸同斯福。

唐天宝元年《灵岩寺碑并序》有'上座僧元景,都维那僧...'的记载。可见,唐天宝年间,长清灵岩寺的上座僧是“元景”。'元'字应是各寺同期受封上座僧的僧人共用的一个字,就像人取名用的辈分字。元志和元景都是上座僧,级别一样。这也表明,大佛寺与灵岩寺的佛教地位也不相上下。

大佛寺寺院庆公护主之塔塔石上尚有铭文可见。'庆公护主之塔,透人:文琛、文进、文演、文聪、文爱、文思'。透人,应该是僧人或捐资立塔的'居士'。'文'应是同师兄弟的共用字。'庆公'应是寺院高僧的称谓,如同神通寺'朗公'之称。1960年代初被拆除的十几米高石塔,大概率是庆公或上座僧元志的'墓塔'。

宋元之后,大佛寺寺院逐步衰败,其寺产土地逐步被迁来的乡民占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大佛寺庄”。

大佛寺,蕴含的寺院和大佛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虽然寺院的名气不及神通寺和灵岩寺,但就高僧元志、庆公的历史存在及大佛的'齐鲁第一'而言,也足以证明其在山东佛教历史上地位显赫、首屈一指。

【大佛寺隧道】

文章图片25

济泰高速'大佛寺隧道'

济泰高速公路位于锦绣川'霹雳尖'下的隧道,高速方面最初的命名不是'大佛寺隧道'。该隧道西北口地属东崖村,南口属团瓢村。我向高速提出隧道更名建议后,高速方面非常重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第一时间完成了更名工作,使'大佛寺隧道'呈现在高速公路上。正如某网友所言,'大佛寺'彰显我们大山东的'文化气质'。

【大佛寺寺院衰败考证】

大佛寺和柳埠神通寺衰败的原因,至今是济南佛教历史上的谜案'。民间流传一个'耙了吧'的故事。宋元时期,寺院出现'恶僧',不干好事,与附近乡民矛盾激化,水火不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地方官府也处理不了。寺院和乡民双方代表诉讼到朝廷,请皇帝公断。双方各执一词,各说各的理。皇帝一时难以决断,但有意偏袒寺院,劝说乡民撤诉。对乡民说,'你们罢了吧!',本意是劝乡民放弃诉讼。乡民代表,深知官司也很难打下去,但听了'罢了吧'有了主意,茅塞顿开。于是,乡民代表未再纠缠,撤诉返乡。乡民遵照皇帝的'罢了吧'谕旨,把恶僧们捆绑起来,挖坑活埋,只留头颅在地面,备好耕牛,把耙挂在牛身上,驱赶耕牛,横扫而过,耙了。于是,乡民用血腥的方式一举将恶僧消灭了。后寺院又将乡民控诉至朝廷。乡民代表辩护道,万岁金口玉言,上次您已做公断,'耙了吧'是您亲口所言。我们乡民也是尊皇命而为。皇帝也哑口无言以对了。乡民打赢了官司,而后将寺院摧毁,寺产瓜分。耙,是用牛耕地的农具,用硬木做成A字形,两边嵌铁齿,用牛拉着'耙地',使土地上的杂草等得以清理,土地也初步得到'疏松',以便再进行犁耕。最后用栳把土地荡平整。

这是民间流传的'罢了吧'和'耙了吧'版本。此说,史志并无记载,如此血腥的故事也不可能发生,大概率是杜撰出来的。

其实,神通寺、大佛寺、开元寺同在一条泰安通往济南的古道之上。民间一直有几个寺院是'一伙'的说法。寺院为了远离尘世,大都选择在南部山区这样的偏僻地方,所以神通寺的建立在历城是最早的,远早于千佛山兴国禅寺等近郊寺院。在封建社会,偏远的寺院寺僧生存都是问题。附近百姓,生活困难,无法给寺院提供数目可观的'香火钱'。乡民与寺院争夺地产,在所难免,这就造成了矛盾。但寺院再牛也斗不过乡民。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多种,有一种叫'惹不起,躲得起'。寺院生存不下去,就得另择宝地。离城较近的地方,如果建立寺院,香火来的容易,毕竟城里是达官显贵聚居的地方。纵观千佛山、佛慧山等造像题记,像主基本都是城里的显贵富人,足以证明这一点。利益是驱动力,大佛寺等寺院的寺僧,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主动放弃原寺院,主动向近郊靠拢,或重建寺院或投奔已有寺院。所以,主动放弃的可能比'血腥消灭'更加靠谱。

大佛寺寺院由于距离大佛7里,寺僧不可能天天去朝拜。寺内肯定要塑造一些佛像以供日常朝拜。但大佛寺遗址处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佛像的踪迹,只是出土一些塔石柱础。这就说明,佛像被'安全搬离'了,去了哪里?只能是近郊寺院。1958年那鼎被炼钢铁的铁钟,因为巨大搬不走,才留在寺内。铁钟因为太重,搬运困难。当时大佛寺生产大队被迫采用'肢解'的方法,派一名赵姓社员,用大铁锤工作,用了3天才干完。十几米高的石塔,在60年代初的'四清运动'中被拆除。

大佛寺寺院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记忆,比如大铁钟和石塔。希望有一天,大佛寺寺院能够重建,像神通寺一样,再次展现曾经的辉煌。

【三元宫】

三元宫位于北崖村百花泉之上,现已无存。三元宫,又名三官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重修。现仅存一石碑,字迹风化,难以辨别。所幸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乃王仿撰写的《大佛寺重建三元宫记略》​:自历山门出,弥望皆山林,其峰峦之纠结,云树之掩映,入逾深景逾奇。遇峭壁悬崖,猿攀蛇缘,人行其杪。去城若干里,有寺曰大佛,谷深土肥,泉甘草茂。余二子赏其灵秘,读书於此。时亦有栖真緇黄隐见於朝烟暮霭间。释太正飞锡而来,依树梵呗,积苦精修。有山人进而告之曰:'吾土有三元宫者,奥区也,创废不可考,止余败瓦颓垣矣,师有意兴复?吾率子弟荷锸以待。'乃鸠工庀材,以次落成。于是丹垔错落,山川生色矣。是役也,经始於天启七年(1627)九月二十二日,落成於崇祯五年(1632)元月十八日。爰勒贞珉,以垂不朽。

【香孤山】

文章图片26

香孤山

香孤山又名孤山、会仙山,在大佛峪南、锦绣川北岸。乃三川祈福之地。山顶有玉皇祠和碧霞元君行宫,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山下有古戏台和关帝庙。有钟廷瑛撰写的《重修香山碧霞元君3庙记》碑留存。

重修香孤山碧霞元君庙记:

岱岳之阴,万山拱列,逾长城亂玉水而北。晴川东来,蜿蜒数十里,所谓锦绣川也。川之阳有蔚然而囷(qun),截然而孤者香孤山也。茂柏( 丛霄 ),清流镜影,葱葱鬱鬱,云气蒸縈。山之崇,不数百仞,而左右前后列嶂参天,反苦环而翼之。斯可谓神峰之独秀矣。冠山之巅有双庙焉,东为玉皇殿,西为碧霞元君行宫。山之根为关帝庙,为道人住持之居。其前临渊有戏楼。盖山为三川祈福之所。环山四村每岁三月下浣,演戏以乐神。所以赛元君之灵佑也。元君庙未详所,碑志阙焉。道光六年春末,不戒于大四村之人(尽)然伤殇,然俱值岁之僧无能为役。蓄力三年,至已丑冬,四村之首其事者,乃慨焉奋兴定议修复。庚寅春间,木工之敏而勤者先殆椽桷梁栋之属以备用。爰筮日鸠工肇于四月二十八日。栽惟山之巅,幅员数十,武【岭】石寸壤不可动移。一箪之水,一畚之土皆自山根负汲而上。木也,石也【劈】也,较平地之营造,劳费不啻(chi)十倍,五月下旬大工粗就。元君之宫本草;也,今易以瓦。玉皇之殿焕然亦新,又周以垣前建山门一所。旧有灵官庙撤而巩之。又延绘塐之师,庄严圣容。山下关帝也改大像。六月中,百废具举,以工计之都千二百,有奇盖艰且钜矣。是役也,按户出资计母均派。合四村及比近诸村所庀(pi)约得京钱九百余缗。托钵四方远及百余里,长者布金,义士捐囷,又得百余缗,而事以济。呜呼,兴役之初,晓事者难知实,赖诸村家乐输而人趋役,辰昏赴工无间风雨。所谓众志成城,再鼓弗胜者也。事既竣,合议勒石以记始末。夫诸村之力成圣果与四方之乐善好施,皆不可不以志而以记。属瑛,瑛曷敢辭。独念瑛老矣,不能登绝顶叩瞻元君之穆。膵(cui)又不获,徘徊林际,快睹山川之清濡。笔之余怅望何极? 西村退轩老人钟廷瑛拜撰 绣川柳泉居士李长庚书丹 首事人:孙元清,楚元顺,何大法,赵伟,周永怀,李廷学,李标,赵佐,楚滋,周天俊,钟绍颍,孙元须,宗兴,孙元浦,王浩,李廷葵,楚元麟,王永茂,王君廷,时茂,张成安,孙泳,路曾,王永清,高能,李廷兰,李廷柱,王自信 石工:井曾,范文思 住持:刘本章 大清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孟夏月上浣 穀旦(整理者:孙培福)

钟廷瑛,字仲玮,号退轩。乾隆三十五年举人。现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厫而村人。生年不详,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县志有传。曾任安徽黟县知县。与徐果行同辑《长山县志》,有《退轩诗录》(十六卷)、《艺苑小笺》六十卷、《孤香馆诗草》、《韩集拾沈》、《全宋诗话》、《金元诗话》(十八卷)等文集。

《退轩诗录》香孤山、大佛寺

香孤山

孤嶂吾庐北

群山碧四复

秋风吹柏子

香入诗书巢

溪倒悬崖影

云深野殿坳

向平游已倦

长此倚衡茅

大佛寺

大佛山前寺

香孤翠作屏

法云常冉冉

德水自泠泠

像斫悬崖黑

僧余常睹青

沧桑只如此

莫话牧荛听

【南甘露泉】

南甘露泉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玑,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南甘露泉》云:“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化流泉。南风六月为霖雨,远借恩波溉井田。”故此,南甘露泉曾列入明代济南七十二名泉。

【百花泉】

百花泉位于青铜山南,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道士泉】

道士泉在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诗云:北渚南山碾石窝,寒泉迸涌寺东坡。种桃道士知何处,偏爱灵泉种得多。

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泉】

清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莲花泉】

莲花泉,在大佛寺村中,河之东岸。泉为石砌长方形池。水珠连线自池底涌出,翻腾似莲花,故名'莲花泉'。

【老庄泉】

老庄泉在青铜山南麓,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为老庄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灰泉】

灰泉在青铜山南,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泉】

老泉在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大佛寺庄简史】

文章图片27

老庄(原属大佛寺庄)

大佛寺寺院在宋元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寺僧迁移,寺院地产荒废。清朝初期,百姓自县域各处陆续迁入,耕种寺院荒废的土地,逐步形成'大佛寺庄'。

清光绪七年,大佛寺庄庄众合议制定禁赌、禁盗、护田等'村规民约',并报历城县衙备案,勒石刻碑《合庄公议》立于庄部三元宫。碑刻至今尚在。光绪十年(1884)大佛寺庄庄众捐资修缮大佛,恢复香火,勒石《善人公立》碑,碑刻至今尚在大佛石窟平台。

大佛寺庄,庄众以寺址为中心,聚居于多处。民国时期已形成老庄、东崖、北崖、道沟、康庄、下庄等自然村落,寺址处村落称'中牌'。

建国初期,大佛寺庄建历城县大佛寺乡。1958年改建大佛寺生产大队。1970年代末(约1977年),大佛寺生产大队分为大佛寺(中牌沿用名)、小佛寺(下庄改用名)、老庄、东崖、北崖、道沟(康庄并入)等六个生产大队。

1980年代初,六个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六村归锦绣川乡大佛办事处(管理区)管理,后大佛办事处撤销,归商家办事处管理。2020年2月,重建锦绣川办事处大佛管理区,管理六村及杨家洼、厫而庄二村。

大佛寺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伴随着青铜山大峡谷景区的建立和济泰高速的建成,六村正散发着勃勃生机,村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老庄村】

大清嘉庆年间(1796-1821),何大美、何大法兄弟二人自西泉泸庄迁来大佛寺庄北居住。砌房开地、辛勤耕耘,子孙繁衍,民国时期已形成自然村落—老庄。李氏最早居住此地,后南迁至大佛寺寺院东坡,称原居住地为'老庄',老家之意。老庄之名由此而来。

何氏族人,善良淳朴、勤劳、担当,和睦相邻,积极参与庄内事务。道光十一年(1831),何大法作为首事人之一,参与香孤山碧霞元君庙重修,出资出力、不辞辛劳。每年三月二十八庙会,何氏父子负责维持治安。光绪十年(1884),家族各支积极捐粮捐款,参与大佛修缮和香火重兴善举。一战时期,何凤成、何光梅二人作为劳工,远赴欧洲。是老庄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人,他们'敢于走出去'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革命战争年代,多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涌现了何明玉、何明胜、何明俊三位革命烈士。

建国后,老庄人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搞生产、战山河,样样走在前列。大佛寺石刻造像,位于老庄村北。保护大佛一直是老庄人民的首要社会义务。大佛的历次保护修缮工程,村民积极参与,从不计较'报酬'。1995年冬,老庄村民不畏严寒,劈路采石、肩挑手抬,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大佛台阶盘道。大佛路的修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佛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大佛的旅游开发成为老庄人民的共同心声。老庄村两委,在何贞海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宣传、努力争取、全方位开展旅游招商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仲秋,山东兴泉发展有限公司与老庄村签约,合作开发青铜山大峡谷风景区。经过八年建设,景区融合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旅游、祈福圣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老庄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和美好!

【鸣谢】

鸣谢古人從景晖、徐晃母亲王氏、高秋王氏、罗胜界、荣僧於,是他们无私地出巨资请工匠,在青铜山开窟雕刻了山东第一大佛,为佛祖立了法身。后世依托大佛建立了寺院—大佛寺,建立了三元宫,建立了...。使青铜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佛教历史文化名山。

【谨此献给所有关注大佛的有缘人并致诚挚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