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 | 朱复戡

 与春天同行 2022-05-13

图片

《二十世纪篆刻大师—— 朱复戡》

名号 朱复戡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幼名“阿兰”,中年曾患痼疾,40岁病愈后更名起,号复戡,别署伏堪、风戡。复戡行而义方晦,世或以为两人。耳顺之后,所用名号反复更迭,多至上百。马公愚所谓,“先生于名,则信手拈舍,”遂使故知好友沙孟海也为之莫名其妙。近百个别署有:方及朱方、伯行、白婴、白嬴,伯寅、八寅、适存、公陶、建中、风戡、凤戡、丰戡、伏戡、秦戡、虎闿、子训、紫阳、赤子、艺舫、振邦、梅墟钓徒、秦诏铜量楼主、风满楼主等。斋名梅虚草堂(宁波东乡沿江有梅墟)。

图片

阿兰那行

王冰铁 篆刻

朱复戡少年时期用印

图片

梅墟朱义方 字子训 一字百行 号静堪 又号紫阳别署梅江渔者

 更署梅墟钓徒年二十以后 所作秦汉六朝金石文字之印

朱复戡24岁刻自用印(尺寸1.4X1.4cm)

图片

落款“子训、静龛、百行、朱义方“

朱复戡22岁四体书法作品

图片

伯行、朱方、子训、百行朱义方

朱复戡早期自用印

图片

落款“百行朱艺舫”

朱复戡1921年书法作品

图片

朱白嬴、朱方

朱复戡早期自用印

图片

落款”静龛“篆书联

朱复戡早期书法作品

图片

百行、朱方、秦戡

朱复戡早期自用印

图片

朱复戡1936年篆书题”生生团扇日历“

落款分别署名”白嬴、秦戡”

贺天健、黄太玄、陈定山题诗

图片

虎闿、静龛、伯行

朱复戡自用印

郑逸梅有文:复戡早名义方,日本人曾误认为二人,开出二批名单,向我国外贸系统订购名人书画。一批为已故的近代书画家,如吴待秋、蒲作英、朱义方等。一批为现代的,如唐云、朱复戡等,传为笑话。

图片

生卒 1900年9月30日(清光绪廿六年庚子闰八月初七)生。1989年11月3日(已已十月初六)卒。

图片

朱义方印

钱瘦铁 篆刻

图片

朱复戡、钱瘦铁(左)留影

籍贯 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故也有称其为上海籍者。文献上有称祖籍浙江海宁者,不知何所据。另据孙晓云文。因其父宦游四川,故其出生于川,存质。

图片

将军洪武之子孙

朱复戡自用印

家世 《民国篆刻艺术》:“为明宗室桂王嫡裔,生于书香世家。祖庭督严,耳濡目染,国学基础良深。”据查明洪武帝朱元璋有子封于江西弋阳,为桂王。清军入关后,朱家一度改姓“邢”以避祸。乾隆时,其祖上忠隆公率族人迁居浙江鄞县,始复姓朱。祖朱孝弘是南阳巨商,父朱君随,曾任四川盐官。后至沪,创南洋广告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北伐时,参与戴季陶、陈布雷办《民权》《民生》报。与戴交好。

图片

朱复戡祖父朱孝弘遗像

朱复戡题”先祖考()弘公遗像 

丁卯()义方敬篆“

1927年

图片

朱复戡启蒙业师王秉兰先生

师承 朱老幼年的启蒙老师是翰林出身的王秉兰,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事。老师不但教一般的文史,而且授以《说文》,涉猎《石鼓》、钟鼎,并及书画、篆刻。据徐叶翎文,称朱氏曾受业于宁波之大古文学家张美翊。这大概与朱老夫人陈仁梅是张美翊之外孙女有关吧。与吴昌硕相识后,常携习作登门求教,缶翁很器重这位忘年小友,予以悉心指导。还曾求教于冯君木、沈曾植、郑孝胥、罗振玉、康有为等名儒。

图片

朱复戡恩师张美翊先生

图片

静观

朱复戡22岁书法作品

简历 朱复戡的一生,颇有传奇性。他出身于世家。自幼受祖庭训督,又兼高水平的老师教诲,国学的基础很深厚。朱老7岁时,邻里已有神童之誉。一次,他在上海怡春堂笺扇庄作擘窠大字石鼓文集联时,适逢吴昌硕驾到。吴氏问他,能识所写为何字否?朱老即答,此乃“渔渊散鱼孌,载道驾鹿车”十个字。吴氏惊叹不已,称他为“小畏友”。从此,即悉心教导他,后来又介绍他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中皆当时名宿,朱老年最少。一个青年人在社会上有如此声名,真是罕见。

图片

静戡印集

1925年,平素不出印谱的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复戡的《静龛印集》,由吴昌硕题扉、罗振玉署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影响。其后,曾游学法国,于艺事益广其眼界。28岁,应刘海粟之聘,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张大千曾邀请朱氏赴海外办书画展,有劝他出国之意。朱氏说:我学的是中国艺术,应生根在中国的土地上,遂以谢绝。

图片

朱复戡在泰山留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朱老移居济南,从事美术设计。“文化大革命”时,遁隐于泰安。晚年,复返上海。后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高级研究员、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

图片

朱复戡为八一三抗战刻印手稿

朱老曾隐居数十年,故以后《朱复戡从新出山》《被遗忘的一代名师》等介绍文章发表后,一度引起国内外的惊奇。朱老年轻时亦一铁血男儿,与军界颇有关系。民国26年(1937)抗战事起,朱老曾用其书法、篆刻为抗战出力。传世一帧书法其文日:“八·一三,暴日倾师寇沪。我将士浴血抗战,忠勇壮烈,敌胆为丧。各界民众纷起慰劳。艺术作家爱国亦不后人,恒有劳军画展之举。此次抗战,乃为全民争生存自由。慰劳意义,至重且大。故展委会嘱刻此印,加盖于售出各件,以留一永久深远纪念云尔。26年10月22日,风戡并识。”上述印章为朱老擅长之白文古玺,文曰“沪战劳军文物”。在抗战初始,朱老即以艺术振臂高呼“为全民争生存自由”的口号,表彰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忠勇壮烈”,这是何等伟大之举动。

图片

沪战劳军文物

朱复戡1937年篆刻作品

学生 朱老学生之事,最有趣者莫过于邓散木曾拜他为师。《西冷群星》中有这故事的详述,现录于下:

话说朱复戡当年才20几岁就在上海有了很大的名声社会上盛传着他是明宗室桂王嫡裔,小时是吴昌硕见其书而惊为神童的人,又是吴氏的得意门生,书法与篆刻有了不起的功夫。其他事情也许难以捉摸,朱氏24岁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静龛印集》可是超一流的水平。而且,这本印谱从出版方面说,是前只有岳庐,后无来者。看来,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在这时,邓粪翁刚刚出道,很想投得明师,早,点在书、印两道上干出一番事业。一了解,偌大上海滩唯朱最宜。于是,请双方都认识的大画家孙雪泥为介绍人。订于某日在一大酒楼上的雅座举行拜师典礼。请注意:邓,朱双方不但从未识荆,彼此连年龄都不知道。

邓粪翁从名字上看,是个狂士,其实,他又是个十分古道的人物。拜师那天,他全身恭敬地打扮起来。民国时,还以长袍、马褂和礼帽为尊重场合所需(西服还不太流行),邓氏就是这身打扮。加上他一脸的之乎者也气韵,倒像是个老夫子。邓粪翁很早就到大酒家,一本正经张罗着拜师要用的红毡毯、香烛之类,唯恐细微的疏忽会引起老师的不快。

时间将到了,介绍人尚未到。这时听得楼外一阵扑扑扑地响,有人骑摩托车到了。又一阵阁阁阁地响,有人上楼来了,又走到雅座近旁了。邓粪翁想:孙雪泥不坐摩托车的,这会是谁呢?

忽然门帘一掀,进来一位头发梳得溜光、洋装革履的洋场少年。上前一问,原来此人就是朱某人。你想,一个老夫子要拜洋场少年为师,这礼怎么行得下去。等到孙雪泥来了,拜师当然只好照办,只是跪拜改为常礼了。宴上一谈,学生倒比老师大了两岁。能者为师,年纪大小本不是重要的事。可是此情此景甚叫邓氏难堪。其结果是:拜师结束后,师生之事也就随之结束,两人终生未再来往过。

28岁,朱老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晚年又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学生众多,不能列数,有名者如冯光签、黄若舟、张文康等。其子能书,外孙女孙晓云亦为当今女书家。子名右隆。

图片

朱复戡和弟子黄若舟(右)

交游 朱老曾经吴昌硕介绍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自此,有缘结交许多金石书画家,著名者如李瑞清、吴待秋、俞语霜、任堇叔、程瑶笙、曾熙、孙雪泥、贺天健、沈曾植、于右任、张大千、钱瘦铁、沙孟海、刘海粟、陈巨来、朱疆邨、徐葳、汪统、马公愚、熊松泉、姚虞琴、商笙伯、褚礼堂、洪丽生、吕选青、杨庶堪、骆亮公、张善孖、田寄苇等。以后,由于西泠印社、中国书协、交通大学、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朱老的交流难以胜数。回忆笔者跟朱老的结识,也颇值得一提。我早拜读过他的印谱。1979年西冷印社75周年大庆时,我和他同车(当时并不认识)到西冷印社。上山才走几步,我见一位老者忽然停步,面色苍白。出于职业的责任感,当即掇来一张椅子请他坐下,候其脉颇为劲数,就站在旁边陪他。一谈之下,才知道他就是素所久仰之人,真是喜出望外。有此遇合,朱老对我特加青睐。我认他是前辈,他因我俩同时加入西泠而称是“同年”。

图片

朱复戡篆书贺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

1979年

图片

朱复戡在杭州西泠印社(左三)

印谱 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复戡的《静龛印集》二册吴昌硕题扉、罗振玉签条。1951年,汪统辑《复戡印集》二册。1986年又出《朱复戡篆刻》一册。专集有《何氏正修堂印集》(抗战时期集,今佚)及《为嘐城汪氏刻百钮专集》(西泠印社2000年重印)。上海远东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朱复戡篆印墨迹》,该书唐子农曾在《书法导报》撰文介绍,认为“篆印墨迹结集出版在印学美上当属首例,它为了解研究前贤治印前的原状提供了极为翔实的楷模”。而最早的当数十六岁时作品选人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

图片

《朱复戡篆印墨迹》

印风 张大千赞他:“大千漫生南北数十年,所见近代名家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般合百家,卓然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刘海粟称他:“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神生于三代,冥心于造化,可现鼓倒极矣。”

图片

张大千题朱复戡先生润例

1946年

沙师孟海与朱氏同乡、同门(缶庐门下)、同好,他题《朱复戡篆刻》称:“壬辰春,挪他友处获读《复戡印集》,中多拟玺之作,峻茂变化,殆欲当视一世,初不知复戡即三十年前旧静龛也。”又,沙师曾面许朱氏日:“当今篆刻,尤以治古玺者应推老兄第一。”据《艺林散叶续集》(郑逸梅编):“鄞人朱复戡,由其太岳丈张让三(美翊)之介,拜吴昌硕为师,刻印造诣甚高,但极自负。昌硕下世,乃现陈巨来:'印坛属于鄞人矣。鄞人以赵叔孺为第一,我次之。”及叔孺去世,又现巨来:'君在印坛,当升第二位。’盖以第一人自居也。巨来不服气,嗤之。”

图片

图片

沥水潜龙

朱复戡中期篆刻作品

朱老对自己刻印颇为自傲,其旧见诸印之边款。例如:“潜龙泼墨”印边款称:“极列簠斋印举,亦当巨玺杰出。”“沥为潜龙”印边款称:“假令簠斋见此,总以为金村出土三代物也。”近年来中外对朱老的书法、篆刻亦颇多评论,兹引两家为殿:徐叶翊、侯学书《鹏起天池龙生艺苑》文,总结为“古厚浑穆”,台湾《印林》发表寒篱之文,则以《朱复戡古厚浑穆》为题,何其巧合如此。

图片

朱起百行号复戡润例单

朱老的篆刻十分精妙,然论风格之多彩反不及边款。朱老之边款,直是吾国造型艺术五彩缤纷之微型个库。论书法则真、行、草、篆、隶俱全,而且可以看出属于某种金石来源,如钟特、石鼓、砖文、《龙门二十品》等。论画则古今之飞潜爬奔诸品还,山为、“木、人物等,无不有之。部分出于青铜器、汉画像石、造像等,大多别具一种古韵,令识者爱不释手。

侯学书在《朱复戡的篆刻》一文中对朱老的篆刻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以各种手法刻的印,出神入化,独具风貌。二是以秦诏版、小篆入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朱氏以秦篆入印,似属秦印,但非秦印款式,与秦印风格大大拉开距离,追求险中寓平,字间大小错落,字形正运相生,笔画长短参差,率意生鳌。三是以商周金文刻古玺,前无古人,独占鳌头。朱氏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基础,对石鼓文、金文的博学强记,以《说文》六书为契机,对商周金文的字形进行分析、归纳,掌握其规律运用其法则,对构字笔画的增删,偏旁部首的挪借,乃至文字的通假,了解于胸,复将形态各异的两周金文,大体统一为方形以便入印,自现“信手写来大小篆,美籀李斯似旧识”。

图片

朱复戡旧号静龛之玺 

朱复戡 篆印(朱色原稿)

朱老还有一绝,即是以纸代石,用笔为刀的“篆印”。以“篆”的手法表现“刻”的韵味。包括边款,都极具镌刻之神韵,如不经道破,一般人决难相信。

砚铭 朱老早期还制砚铭。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跋其所制砚铭称:“朱生百行过访,为我琢砚,仿符秦广武将军碑刻字,使冬心、叔未诸老见之,当畏此后生。”冯开跋太康砖铭称:“朱生义方,天才骏发。临摹碑版,下笔即是。又工刻石,秦玺汉印,往往乱真。年未二十,驰誉海上。琪花珠树,诚可宝而爱也。”

图片

朱复戡刻晋太康砖

朱复戡少年时期刻砚铭

冯君木、张美翊题字

图片

朱复戡临帖

书法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中对朱氏的书法有两点评语,十分中肯,今特引于此:“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力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旁,变正为反,易左右或为上下,亦常用之。非于彝铭烂熟胸中,不易为也。而作草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绕缭,大阖大开。虽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摄人心魄。揆诸历代草书大家,亦不多见。”出版有:《朱复戡修补草诀歌》《朱复戡大篆》《朱复戡草书千字文》等字帖。80年代,朱老为山东补成秦始皇的两块刻石,也是值得一书之事。当年,始皇东巡至于泰山,李斯留有“泰山刻石”以颂其功德。2千年来,逐渐风化。原应223字,宋拓仅存165字,明拓只得29字,现在尚存9字而已。今由朱氏经考证、补书,力求复其旧观。此一历史丰碑,已于1984年重矗岱麓。另一秦刻《峄山刻石》,亦由朱老补书完成,今植山东邹县。

图片

朱复戡书泰山刻石

1983年

据马国权文:“篆碑之外,复翁亦以设计青铜器及书铭见称,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密切合作,先后为《震泽神鼋》、《荣氏宝鼎》及中外定制之钟鼎等青铜器贡其睿智。”

图片

朱复戡书石鼓文

1982年

朱老所作石鼓文与其师吴昌硕差异较大。多以方笔出之。写石鼓而能脱吴氏桎梏实属不易。还对明人韩道亨《草决百韵歌》的文辞、书法欠妥之处,作了修补。出版的《朱复戡修补草诀歌》自题扉页中这样写道:“原书写的是知其然,我只补充一些所以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那就可以融会贯通,机动运用了。”《朱复戡修补草诀歌》和《朱复戡草书千字文》于199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片

书法杂志创刊十周年题字

宣扬书法艺发奋十周年

寒舍藏朱老所书“寿”字册页。笔者当年收集80岁以上书家写的寿字,朱氏不愿署年龄,只署年份,他说,识者一算即知年岁。书作上作“己未”,即1979年时朱氏正好80岁。

图片

朱复戡草书寿字

绘画 马公愚评朱氏:“于国画尤其独辟溪径,以大小篆功力的线条作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高古雄丽,冠绝前人。”出版有艺术合集《朱复戡金石书画选》。朱老兼擅工笔、写意,创作过伯乐相马、花木兰、关云长,李清照等人物形象,描绘过泰山、黄山的峻岭大瀑;更写下许多松、竹、梅、荷、菊和牡丹的姿色。其绘画作品,风格自与一般画家有异。

图片

朱复戡、刘海粟、夏伊乔合作三友图

图片

李清照

朱复戡绘画作品

诗文 朱老能诗,有《朱复戡诗词》传世。朱氏篆刻浑朴高古,凝重典雅,首重文字功夫。

晚年,为徐葳女士刻“葳娘”一印,并附诗一首于印侧:“沉醉一生书画刻,欲攀峰顶岁云迟。晚来红粉感知己,勖起消沉老艺师。”至于较长的诗作,今举《白头吟》于下:“我本江南一布衣,自幼爱好金石刻。闻之先辈谆谆言,刻石先须通字学。埋头苦读许慎书,象形会意细咀嚼。九千三百五十三,连首带尾腹中纳。信手写来大小篆,史籀李斯似旧识。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以篆作草宗张芝,出入羲献复颠旭。学画初学阎立本,山水独喜荆关法。浸淫于兹年复年,怡然自得忘岁月。举目但觉远处清,揽镜忽诧头毛白。欲登造极学至老,孜孜一生废寝食。旧时未尝重艺文,人人那能免穷迫。而今时代已变迁,百花竞放万民悦。应将平生心得事,尽贡所学献祖国。欲图富强先四化,顿开茅塞天地阔。”

图片

白头吟

朱复戡诗词作品

金石 马公愚认为:“朱君不单是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家。他对商甲、周铜、秦石、汉碑,研究精博。因而,他的篆刻古厚浑穆,非一般名家能望其项背。”何况他的补秦刻石、铸青铜器之功,更是无人能及。他还以毕生精力鉴定临摹数百件青铜真品,汇编成《商周艺文精华集》。他还设计了中华宝鼎、诚则灵钟、中华九龙五凤宝鼎。中华青铜九龙宝鼎还有朱氏所书铭文。所创钟、鼎无论造型、纹饰都古意盎然,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叹。

图片

朱复戡器物纹饰设计手稿

悼忆 朱氏过世后,诸家悼忆之作甚多。沙师孟海挽联为:“弱岁记游踪,后乐题襟寻鸿爪;老来陪社集,雄书杰刻动鸡林。”两公是同乡、同年、同门、同好,意义自然与众不同。

图片

朱复戡和沙孟海、梅舒适留影

图片

晚年的朱复戡

纪念 为纪念朱复戡百年诞辰,山东省济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朱复戡艺术馆。朱老夫人徐葳女士一行专程从上海赴济宁,将朱老的遗物、书画作品、手稿、书扎、印存、著作等计1200余件捐赠给济宁市。同时,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宣纸线装本《朱复戡墨迹遗存》也隆重推出。该书由朱氏弟子冯广鉴任主编,把朱氏从20年代至80年代所作诗词手稿、书札中,遴选诗词120余首、书札100件,编成了《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诗词卷》,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面世。

图片

朱复戡艺术馆

上海于90年代初就有朱复戡艺术研究室。1996年,为纪念朱复戡先生诞辰95周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朱复戡遗作展”。展出他各时期的作品120件。

图片

文字内容原载于

《二十世纪篆刻大师 —— 朱复戡》

林乾良、陈硕 著

(2008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洵《民国篆刻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2.张文康编《朱复戡篆印墨迹》,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3.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4.林乾良《西冷群星》西冷印社,2000年。

5.桑建华选编《朱复戡印存》,西冷印社,2000年。

6.孙晓云《书法有法》,华艺出版社,2001年。

7.徐叶翊《朱复戡手札》,《书法报》1991年第41期。

8.郑逸梅《朱复戡篆书》,《书法报》1992年第53期。

9.张文康《(朱复戡篆印〉墨迹编后》,《书法报》1996年第35期。

10.唐子农《(朱复戡篆刻印墨迹〉读后》,《书法报》1996年第35期。

11.徐叶翊《朱复戡旧作“沪战劳军文物”印》,《中国书画报》总516期。

12.侯学书《朱复戡的篆刻》,《书与画》1996年第5期。

13.徐叶翊《朱复戡先生的翰墨交谊》,《中国书法》1999年第8期。

14.张文康《人生归有道,艺术足千秋》,《书法导报》2000年4月12日。

15.拙公《岳庐小畏友,斯翁后一人》,《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