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交流:用实例探讨摄影作品的二次构图

 zzm1008图书馆 2022-05-13
  “二次构图”是指通过对照片原片适当裁剪,提出对图片新的诠释。
  摄影作品能一次性成像,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期望。但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因拍摄位置不佳,摄影设备焦段不足,或画幅比例不当,拍摄时机过早或过慢等原因,初次构图有时没有或无法达到自己要想的取景画面。或者也有些是摄影师对摄影理解的不同,总想面面俱到,把眼前的场景统统纳入画面,使画面显得有些“不干净”。因此,为了得到一幅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的摄影作品,常常需要二次构图。二次构图不但可以弥补拍摄中的一些失误或者遗憾,有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裁剪手法表达不同的意思(主题),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今天就以永川区几位摄影我的几幅摄影作品,与大家探讨摄影的二次构图,即关于照片裁剪的一些知识。
  

图片《春天里的飞翔》   王世前摄于2022年2月 26日     仙龙油菜基地    

  王世前老师这幅《春天的飞翔》,记录了游客在仙龙油菜基地游玩、玩风筝的景象。风筝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迎风招展,观者的心情似风筝,得到了放飞。应该说此图表达的主题很明确很到位。但是,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是主题明确,还需要主体突出,画面简洁。就此图来看,个人以为,风筝在这幅作品看只是一个被摄物,风筝与放风筝的人呼应关系才是构成此幅作品的主体,但由于画面取景太多,放飞筝的人实在太小,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此幅作品最大的问题画面不简洁。前景似红土地颜色的坡壁使画面显得凌乱而不干净,左边那一个人也干扰了主题表现。所以,我们找准这问题后,将前景坡壁和左边的人物裁剪掉,让画面干净简洁一些。如下图一。

图片

图一:画面较原图干净整洁,放飞筝的人物所占比例比原图更大。

  这样的裁剪是不是最好的效果呢?仔细观看,此图两风筝在画面居中,从构图上来讲,视觉焦点居中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平稳的,而在春天放飞筝是一件十分开心活泼的一件事,用居中构图不是最佳选择。但由于原图右边没有多的好看风景,二次裁剪不能保留有效的横构图画面,同时右下角两位游客与主题无关,故将此图裁成方构图。如下图二

图片

  图二:方形构图让风筝与放风筝的人形成对角线关系,既保证了画面的平衡,也使画面更简洁。为了突出风筝飞得高一些,让主题更鲜明,也可以裁剪成竖构图。如下图三:

图片

图三:竖构图

  图三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具有一定形式的美感。至于图二好还是图三好,欢迎文末留言参与讨论。

       第二张图例是杨利老师的《花香蜜甜》。

图片

《花香蜜甜》原图    杨利

  好的作品要“主题鲜明、主突出、画面简洁”。大家一起根据这个标准来欣赏花香蜜甜》原图,有什么问题吗?此幅作品拍摄者充分利用了小路的曲线、花田的横线和色块取景,将人、景、物很好地串在了一起,记录了养蜂人在田坎牧蜂这一乡村美景。然而,根据其《花香蜜甜》,作者表现的主题应是牧蜂人这一主题,背景中的蓝天白云在画面中十分抢眼,极大地干扰了主题。摄影中,背景的处理一定要注意简洁,“舍去”与主题无关的景物。在简化背景的过程中,我们应力求做到,对主题表现没有作用的背景景物要完全排除或者弱化掉。因此笔者建议将原图裁剪为图四

图片
  图四:画面简洁干净,使主题更突出。

       第三个例子陈亦老师的《水岸嬉戏》 与第二个例子存在的问题有些相似,见下图

图片

《水岸嬉戏》 陈亦 摄

  这幅画面的场景是很美的。在气候宜人的春天,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女士们更是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请摄影师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瞬间。摄影师抓住美女戏水这一场景,按下快门,时机得当。不足之处,个人以为人物稍微居中了一些,画面中的“亮白”礁石干扰了读者对视觉焦点(人物)的注意力。对于礁石影调的处理,不在本期文章探讨。因此,建议按图五白线框进行裁剪,画面就紧凑得多(见图六),如果是人像摄影,个人建议以红线框裁剪更好!

图片

图五

图片

图六


     第四个例子,付永琼老师这幅《人勤春

图片

《人勤春》   付永琼摄 

      《人勤早春》 取景构图都不错,抓拍时机也可,唯一就是左上角的临时建筑和白色垃圾类的东西对画面有点小小的影响,景别可以适当取小一部分,把远处地平线可以裁剪,这样画面就更干净一些,左小角的干扰部分就去掉了。如图七

图片
图七

     通过前四张图例的探讨,读者应该对照片的二次构图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学芬老师《寨子山的春天》。对于同一个场景,每一位摄影师关注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取舍,即有不同的取景内容和构图形式,这也是为什么结队出去采风的摄影师到同一个地方去拍摄,作品却千差万别的原因。通过对《寨子山的春天》二次创作,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构图结果。到底哪一种好,肯定是没有定论的,就看你喜欢什么?你要突出表达什么?

图片

《寨子山的春天》原作  刘学芬 摄

图片

图八

图片

图九

图片

图十

  结论:摄影者在第一次取景构图按下快门之后,这张照片拍摄角度就再也无法改变,所谓的拍摄角度包括远近拍摄角度(不同的焦段拍摄同一场景仍然有差别),上下拍摄角度(平摄角度、仰摄角度、俯摄角度),水平拍摄角度(拍摄方位,如正面、侧面、背面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二次裁剪,可以改变取景内容(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在画面的占比)和画面视觉中心(主体)的位置等,来体现作者表现的主题意图与具体方法,作品最后的呈现才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这也是很多摄影师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处理前不提供原作的原因之一)。

  本文探讨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各位影友可以留言继续探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