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石器时代考古(九)山东龙山文化

 梦想童年594 2022-05-13
文章图片1

龙山文化博物馆

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同大汶口文化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和辽东半岛等地在曲阜西夏侯和邹县野店都发现了叠压在天汶口文化层之上的龙山文化县,因此较大汶口文化层为晚,但是两者并非属于两个文化系线,而是同一文化系统先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

文章图片2

龙山文化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与大汶口文化 基本相同,石器磨制的也非常精致,器形主要有斧、锛、凿、刀、镰、镞和矛等。石刀数目 较多,除长方形的外,还有半月形的,都有双孔。石铲呈舌形,甚扁薄,此外还有骨器和蚌器等。值得注意的是石镰的出现,它是区别于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石镰是安柄使用的收获工具,其功效比手握的石刀、陶刀高许多倍,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庄稼茎杆的需要增加了(可储备为家畜的饲料)。石镰虽然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但它的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却是在商代才实现的。

文章图片3

龙山文化玉器

山东龙山文化同大汶口文化一样也出土了大量动物的骨骼,说明了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家畜饲养仍然比较发达。在山东龙山文化这一阶段,经济生产仍然是以锄耕农业为主,同时又从事饲养、渔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比较能够代表山东龙山文化发展水平的是它的陶器生产,它的显著特点是

文章图片4

龙山文化三牙币

1,黑陶特别多:有的是细泥薄壁黑陶,有的是夹沙黑陶。灰陶少见,红陶、黄陶、白陶都较少,而且主要是做帮用的,这些陶器表面一般不加装饰,多数打磨光滑,只有少数有镂孔、弦纹和刻划纹。

文章图片5

龙山文化蛋壳杯

2,轮制陶器特别多:绝大多数器物除了耳、鼻、把、足、流等附件外,体部通常都是的。轮制陶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使得陶器的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陶器产品的交换。

文章图片6

龙山文化陶器

3,蛋壳黑陶比较普遍:蛋壳黑陶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开始出现,龙山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加发展了,龙山文化出的蛋壳黑陶胎壁极薄,厚仅0.5一1毫米左右,火候甚高,黑光发亮,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水平。

文章图片7

龙山文化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器形比较复杂,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都较多,但没有圜底器。主要器型有鬻、盉、甑、甗、鼎、碗、杯、豆、尊、盆、缸、瓶瓮等。器数目较多,不同的是颈部较粗并与腹部连成一气。越是新出现的一种器形,是将甑和鬲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中原地区,这种器型也是到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才出现的。

文章图片8

龙山文化玉器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迄今发现不多,在日照两城镇有50座,在滩坊姚宫庄有12座,这些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仰韶伸直,仅个别为俯身葬。多数墓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其随葬物品也有多少和精粗之分。随葬物品包括生产工具(石铲、玉铲、石镞)、陶器、装饰品等,也有以猪颚骨随葬的,这些内容与大汶口文化类似。

文章图片9

龙山文化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已有卜骨,在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出士了六件,用牛或麓的肩胛骨做成,而以牛骨为主。有的钻孔,一般并无修整,仅见灼痕。卜骨的应用是原始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原始宗教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非人间的,超自然的概念。这种宗教后来被历代统治阶级发展成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但是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存的,它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消灭而灭亡。

文章图片10

龙山文化堆积层

文章图片11

龙山文化玉器

文章图片12

龙山文化玉器

文章图片13

龙山文化玉器

文章图片14

龙山文化玉器

文章图片15

龙山文化蛋壳杯

文章图片16

龙山文化陶器

文章图片17

龙山文化陶器

文章图片18

龙山文化遗址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