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考古(二)墓葬制度所反映的庄园经济发展

 梦想童年594 2022-05-13
文章图片1

汉墓发掘现场

东汉时期的埋葬习俗,由于豪强地主疯狂的进行上地兼并。庄园经济恶性膨胀,董仲舒的封建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这种思想以及建筑术和造型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葬俗的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图片2

汉墓发掘现场

大家族墓地的兴起: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从西汉晚期以后就出现了绵延数百年的封建大家族,这种大家族的篇地就往往历经好几个朝代。河北无极的甄氏墓地即为一例。这个墓群占地面积东西、南北各约四、五华里。1957年春,其中一墓出有东汉后期的那谦买地券;一墓出北魏正始四年墓志。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此地有王养司空甄丰司徒甄邯、光禄大夫甄阜以及北魏甄氏诸墓,可见此处是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家族墓地又如潼关吊桥的弘农杨氏墓地,东西宽约167.1米,南北长约106米,有七座幕并列齐整,相距为1.5-2.7米,墓道均向南。

文章图片3

汉墓发掘现场

在一墓中出“炀氏之文”的朱书镇瓶一个;另外,《金石录》、《隶释》均记载此地有杨氏四碑;东汉太尉杨震及其子孙杨统、杨著、杨馥之碑。再如在河南陕县刘家渠,1956年曾发掘44座墓,这批幕葬的瘗埋是渐由西向东扩展的。其中三座带有姓氏随葬品的墓各处一方,其各自周围分布有排列较整齐的若干墓葬。这种情况暗示出这个墓地是由三个以上的家族组成。另一方面在这批墓中,还有一墓瘗埋几代人的情况出现。如23埋四人;M158埋六人。这从侧面反映了家族观念在当时是非常浓厚的。以成都天回山崖墓M3为例,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该墓全长约32米,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有狭长墓道和过道,过道两侧再开凿长形或方形墓室,内置十三棺(石棺二、瓦棺十一)。

文章图片4

汉墓发掘现场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充分发展了的家族墓葬。墓内十三个尸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究竟是几代人,这在墓中并未留有任何文字材料说明。但是宋代人洪适所著《隶释》中关于四川张宾公妻墓中二个石柱刻字的记录,却可以大致说明其关系。这个石刻文字为:“维兮本造此穿者,张宾公妻,子伟伯,伯妻孙在此右方曲内中”;“维兮张伟伯子长仲,以建初二年六月十二日,与少子叔元俱下世。长子元益为之祖父穿中造内,栖柱作崖棺,葬父及弟叔元”。

文章图片5

汉墓发掘现场

可见此崖墓中至少包括有如下四代人:(1)张宾公妻;(2)子张伟伯及其妻和张伟伯之子张陵;(3)张伟伯子(即张宾公孙)张长仲,(4)张宾公曾孙张长仲子张叔元。石刻明确记载了崖墓中多棺的情况,也是理解其它地区一幕多人的极好借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汉时期家族墓地已大量兴起。

文章图片6

汉墓照片

墓型结构及随葬品:东汉墓依其建筑材料和基内装饰而营,主要有单线的砖室墓(包括土扩)、整画幕、画象石刘墓、画象码 墓等;在四川的嘉陵江流域及成都盆地一带则有崖墓中原地区的砖室墓根据其形制结构与随郅品变化可分为前后两期。

文章图片7

汉墓发掘现场

东汉前期流行单穹窿顶墓。这种墓发生于王莽前后,前室平面方形、顶部用条砖叠促成蒙古包式的穹窿顶,后室平面长方形。用条砖作出券顶。主要是纵连券。有些墓只凿出土圹而不用砖砌,但形式与砖室慕相同,有的则是前室土地而后室用砖。这个时期,前室两旁的耳室衰退,而往往在前室两旁筑出同后室一样的侧室,内置棺木。随葬品中成套陶器主要置于前室,后室和侧室的棺内外则置随身的小件随非品。侧室的发达是适应于数代合非一墓的需要。

文章图片8

汉墓群

这时期的随葬品与西汉末及王葬时期的随葬品相近。除鼎、盒、壶、瓮、仓、灶、井这类陶器继续存在外,鸡、狗、猪圈等陶质模型极为流行。有的还出百戏俑。碓房一类表现劳动的模型陶器比西汉末更多。西汉末期的案、耳杯、樽、辖、匏勺等也更加流行。在铜镜和钱币方面,除西汉五铢、葬钱、昭明镜、规矩四神镜、四乳四螭镜仍沿用外,东汉五铢与云雷纹镜、七乳鸟兽纹带镜已经流行。

文章图片9

王昭君墓

东汉后期盛行双穹隆顶墓与横前室墓。双穹隆顶墓是前、后室都筑成平面方形的寄窿顶。横前室墓是以一个横置的平面长方形的墓室为主体,再根据合葬人数的多寡开几个后室,有的并在两侧开侧室。后室和侧室都是顺置的长方形砖室。其顶部,无论是横前室或后室、侧室,主要是作成拱形的横券。

文章图片10

汉墓发掘现场

这时期的随葬品的种类或数量都往往较前期增多。鼎逐渐衰落,往往不出,这标志着用礼器随之风已告结束。各种模型明器极为发达,出现楼阁模型,它是地主宅院的象征物。仓往往作成楼式仓房。碓房、猪羊圈、鸡、鹅、狗等家禽家畜俑和奴仆俑大量出现。在四川、广东和汉中等地还常出水田模型。黄河流域则多出一种朱书镇慕兽陶罐。在铜钱和铜镜方面,剪轮,延环钱与兽首镜,高浮雕式神兽镜流行起来。

文章图片11

汉墓发掘现场

东汉时期随葬品中作为地主庄园组成部分的陆院落、陶楼等建筑模型明器的大量出,构成了这个时期随葬品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广东等南方地区陶院落主要有长方形和尺形。陶楼一般是三层,高的可达五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末年墓内出十的一座五层楼院,高1.05米,楼院长方形,四周围以院墙,院墙四角均建一方形望楼、其间飞桥相通,桥身两侧有障墙,以防外来之射击。这些围墙、望楼和飞桥等等设施,表示出这些院落实际是一种堡垒式的建筑。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霸占一方,各自拥有大量的土地,依附农民和家兵,他们把自己的居住建筑作成堡垒式,正反映了这时的历史特点,也反映了这时在地主阶级敲骨吸髓的盘剥下,农民“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阶级矛盾巳白热化,地主阶级妄图以“重堂高阁”来阻挡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事实上,这不仅不能挽救他们的失败,而且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文章图片12

汉墓发掘现场

水田、池堰、碓房、家禽家畜等成套模型明器的普遍出现,也反映了“池鱼牲畜,有求必给”那种庄园经济的空前发展。豪强地主死后把生前占有的产业作成模型明器放置墓中,这是前所未有的。成都天回山崖墓M3的水塘模型,长63厘米,宽41.5,厘米,深5厘米,其田埂上,中有水闸,一端有引水道。广州佛山澜石出土的一件水田附船模型。田面以田埂分六方,每方有俑操作,或耕或收,田里有堆肥,说明当时已使用底肥。这种水田和池塘模型的出现,又反映了当时庄园内小型灌溉系统的普遍。

文章图片13

汉墓发掘现场

豪强大地主必然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超经济的强制。模型明器中仓与碓房的普遍出现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陶仓除沿用瓮式圆仓以外,新出现一种悬山顶两层楼陶仓,有的还施以彩绘。如河南密县东汉后期墓出土的一件悬山顶两层楼彩绘陶仓,图上一人高冠宽衣广袖,面部臃肿,神情冷酷,坐于席上,应是地主,伸手向对面一人作接物状;一人头戴高尖顶冠,跪坐于地,双手棒物当前,似为管家;二人正装粮入袋,应是农民;两侧还各绘一双手持簪及佩剑之人,是地主的仆役和护仓之家兵。整个画面是一幅最好的地主阶级的自供状。它勾画出了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本质。

文章图片14

镇墓文

买地券与朱书镇墓文:自东汉前期开始,出现了一种放在墓内随葬的买卖地券与朱书镇墓文 卖家地的券约,称之为买地券。后来这种券约受到早期道教的影响,就逐渐同镇墓文融为一体了。现在所知最早的买地券是建初六年武靡婴玉地券,相传出自山西忻县。其文如下:“建初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乙酉·武孟子男靡婴买马起宜、朱大弟少卿冢田,南广九十四步,西长六十八步,北广六十五步,东长七十九步,为田二十三亩奇百六十四步,钱十万二千。东,陈田比分;北、西、南,朱少比分。时知券约赵满、何非,沽酒各二斗。

文章图片15

买地卷

随葬买地券记载了买家的日期、家的位置、面积、价值、证人等,与当时真正的买地券基本上是相同的。东汉后期的卖地券常常刻在一块长方形的铅版或铁版上。

文章图片16

镇墓卷拓片

在东汉后期,在这种铅质或铁质的长方形板上又常刻出一种镇墓 券。 镇墓券的内容,表明当时的葬俗已受到早期道教的影响。如延熹四年钟仲游妻镇墓券:

文章图片17

汉代道教

“延熹四年九月丙辰朔卅日乙酉直闭,黄帝告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墓左、墓右、主墓狱史、墓门亭长,莫不皆在。今平阴偃人乡苌富里钟仲游妻,薄命早死,今来下葬,自买万世家田,贾直九万九千,钱即日毕。四角立封,中央明堂,皆有尺六桃券,钱布金四人。时证知者口□曾(下脱八字)自今后不得干口口人。

文章图片18

带朱砂红的陶器镇墓文

黄帝是当时早期道教信奉的天神。东汉后期,许多镇墓文是用朱砂写在一种陶瓶上的,上面常常称“天帝神师敢告……”,“天帝神师”是指天帝派下来之人而言,即太平道方士的自称。可见这种镇墓券为当时太平道方士所书。

文章图片19

汉墓考古发掘现场

顺帝以后,太平道流行。于是具有更强烈道教色彩的朱书镇墓文大为流行。这种压胜辟不祥的文告,书于一种扁腹或瘦长的陶瓶上。传称修同蒲路时出土一件陶瓶上的墓文如下:

文章图片20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熹平二年十二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天帝使者告张氏之家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冢丞、冢令,主冢司令、魂门亭长、冢中游徼等,敢告移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车冢侯,面冢伯、地下击植卿、耗(即蒿)里伍长等:今日吉良,非用他故,但以死人张叔敬,薄命蚤死,当来下归丘墓。黄帝生五嶽,主死人录;召魂召魄,主死人籍。生人筑高台,死人归,深自埋,眉须以巳落,下为土灰。今故进上复除之药,欲令后世无有死者:上党人参九枚,欲时代生入;铅入,持代死入;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立制牡厉,辟除土咎,欲令祸殃不行。传到约家地吏,勿复烦扰张氏之家。急急如律令。

文章图片21

海昏侯墓出土玛瑙水晶

在这类陶罐中常常发现水晶、雄黄之类的东西,很可能就是镇墓文之中所说的“复除之药”。因为太平道讲服炼之术,而水晶雄黄正是服炼的药物。在《神农本草经》中,水晶、雄黄被列为长生之药。潼关吊桥杨氏墓M2出的陶罐,其上书有“中央雄黄利子孙安吉”,可为一旁证。

文章图片22

墓画

镇墓文中提到的铅人,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也均有发现。陕县刘家渠东汉墓 M88所出铅人为模铸扁平裸体立人。其四肢齐全,五官清楚,并铸出脊稚肋骨。高6·3厘米。这些铅人的用途,在长安县三里村汉墓中出土的朱书镇墓瓶上找到了很好的答案:“故以自代铅人,铅人池池,能春能炊,上车能御,把笔能书”。地主阶级生前作威作福,死后还妄图过寄生生活。

文章图片23

汉-缠丝玛瑙手串

东汉后期许多墓葬中反映出来的太平道的影响,说明它流行之广,影响之深。所以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利用了太平道来组织农民。

文章图片24

画象砖

壁画墓-画象石墓-画象砖墓的流行:东汉时期,不少地区的一些大墓中出现了壁画,画象石等装饰。画象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地反映出了当时庄园经济和地主生活的面貌。

文章图片25

汉墓画

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庄园主世代相传,必然使得封建家族关系得到进一步扩充,而适应这种家族关系的孝子烈女思想也随之而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当时实行察举“孝廉”之制,许多地主往往要“言孝”以“求名”,从而才能踏进仕途,跃升高位,“崇饬丧纪以言孝,盛饗宾旅以求名”(《潜夫论·浮侈篇》)。因此,厚葬之风越来越盛行,于是壁画墓、画象石(砖)墓这种要耗费大量资财的墓葬便盛行。

文章图片26

画象石

这些壁画、画象石(砖)的内容很多,其题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1)神仙信仰,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等。(2)天象图,主要是在墓顶部分,常有云气星象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图。(3)以“三纲五常”为题材,如儒家推崇的所谓古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等。(4)宣扬“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祥瑞图,如木连理、芝草等。(5)表现墓主人身分的车马出行图和莫府官寺属吏图。(6)标志墓主人生前财富和享乐生活,如坞壁田宅、农奴耕作、畜牧、作坊宴饮,百戏等。(7)装饰花纹,主要饰在上述各种画象的边缘。

文章图片27

汉墓壁画

壁画墓:壁画墓是一种在墓壁上绘有各种题材的彩色画的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则更流行。解放后在山东梁山、河南密县、河北望都、安平、内蒙和林格尔和托克托等地均有重要发现。各地区壁画的基本内容大致相似,但具体表现手法却有其地区特点。如内蒙和林格尔一带的壁画墓,题榜极多,这极便于了解壁画的内容,故研究价值极大。河北的望都、安平一带,多官寺属吏图,这是它处少见的。河南的密县一带,往往在同墓内把画象石和壁画并用。

文章图片28

汉石墓壁画

画象石墓:画象石墓是一种在墓室壁上刻有画象的一种石室墓。它兴起于东汉前,后期增多。它大致分布在三个中心地区:①山东、安徽、苏北;②河南南部至湖北北部;③陕北至晋西一带。

文章图片29

汉墓画象石

山东、安徽、苏北画象石的雕刻技法及风格,在东汉前期是用阴线刻出物体轮廓,在部分物体轮廓内加刻小点阴线,使不同物体有较明显的区别。如山东肥城栾镇村墓中发现的建初八年画象石便属于这种风格。东汉后期则在雕刻技术上发展成两种风格,一是平面阴刻,加较细阴线来表示形象,它好象是陕北画象石刻的进一步发展。如桓帝时嘉祥武梁祠石刻画象;二是在阳刻的轮廓内用较多的阴线,并便石面略具弧形,似为浮雕的萌芽作风。如山东两城山石祠,徐州 茅村的 画象石多属此类。此外,在汉末还出现一种在平面上刻出轮廓,上加细密阴刻线纹,剔去轮廓周围不需要部分而成,其典型代表是山东沂南画象石刻。

文章图片30

砖墓画象石

河南南阳一带的画象石,解放前便大量废弃或充当建筑材料。解放后在杨官寺、襄城茨沟等地均有发现。东汉前期可以杨官寺石刻为代表,主要用阳线刻出画象轮廓,较粗疏。后期可以襄城茨 沟 为代表,在突起的阳刻中加刻许多阴 线 来 表示细部,刻得很生动。

文章图片31

汉墓壁画

陕北一带的画象石刻一般都是阳刻减地,很少在凸出的平面轮廓上加刻阴线,个别的在画象上加绘墨线。总的特点是:质朴简洁,生活气息较浓。由于大多数墓主是无官职的中小地主,画象内容较简,无成套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大场面的车马出行图。在表现庄园经济的画象中,除牛耕和种植粟类的田亩外,多牛、马、羊的放牧场面,这是当地生产情况的写照。其年代与雕刻技法可视为武梁祠石刻的前一段作品。

文章图片32

画象砖墓

画象砖墓:画象砖是指一种在墓壁嵌入方形或长方形的上面模印出各种画象的砖。它流行于四川成都至德阳一带的成都平原,题材多门阙、宅院、车马出行、西王母、市及盐井、弋射与收获等内容,其中的生产场面,正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特点。以成都北郊扬子山一号墓为例,仅一墓所出画象砖就达十块之多。它们分别嵌入前室中室的左右两壁。

文章图片33

东汉墓砖刻画

石享堂、石阙、列兽和墓碑的流行:为了装饰坟墓,在墓地上又出现许多建筑物及石刻装饰。地主阶级为了美化自己,这时开始在墓前树碑立传,同时在墓前树列兽,以示威严。

文章图片34

东汉墓祠堂

祠堂是供祭祀使用的建筑物。在墓前地面上设立享堂早已开始,但木构建筑未能保存下来,东汉时期开始出现石享堂,就能留存下来。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是山东肥城的孝堂山石祠,它建于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以前,此祠为单管悬山顶,前面正中用八角大石柱分隔为两间。东西通面宽3.80米,南北进深2.08米,墙壁以厚约0.20米石块砌成。四壁布满内容极其丰富的画象。室内北半部横列东西面的低矮石台一座,当为供神座一类祭祀用物。

文章图片35

东汉墓阙本

阙本为置于大型建筑群门前的建筑物,其制甚古。建阙是为了便于登高远观,后来逐渐成了象征性的建筑物。墓前石阙的出现,始自东汉。目前所存石阙近三十余处,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川,北京与山东也有少许发现。其年代最早的是四川梓潼的李业阙,它建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阙一般高4-6米。每一处阙都是成双出现。石阙内侧较高大部分称为正阙,外阙较低矮部分称为子阙,阙均由墓座、阙身、屋顶(单簷或重簷顶)三部分组成。阙上施以雕刻,有的则刻铭文。

文章图片36

东汉镇墓兽

东汉时期,大墓前开始出现狮子和辟邪一类的列兽,这种列兽在茔地内常和石阙、石享堂相伴而存。如四川雅安高颐阙前即有辟邪一对。高颐阙前的辟邪,昂首挺胸,曲腰疾肢,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说明当时雕刻艺术的进步。

文章图片37

东汉墓碑

墓碑出现于东汉,在东汉后期十分流行。东周时,碑本指宫中庭内直立之木,以测日景;或是下棺木时供悬辘轳之用,墓碑起源于此,故东汉碑额上还有其遗制“穿”的存在。汉碑一般作晕首或圭首。晕首为圆首上作日晕状;圭首为尖首。碑文一般为颂扬墓主生前事迹。也有将小传刻石放入墓内的,如传世洛阳贾武仲妻马姜墓石(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这是后世墓志的萌芽。

文章图片38

东汉墓砖刻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