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丹丹是盛开在陕北高原的花。 它长在山坳的背洼之地,常年忍受风沙肆虐干旱缺水之苦,却始终顽强的向着太阳的方向发芽生长。 待到绽放之时,满山遍野的山丹丹色若赤血,蕊似胭脂,灿如火花。 它是陕北的象征,象征着陕北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豪爽热情的个性。 它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华儿女抵抗外辱、抛洒热血、建设家园的历程。 它是文化的凝结,凝结着黄土高原民族多元、文化繁荣、能歌善舞的风土。 ![]() ![]() ![]() ![]() ![]() ![]() ![]() ![]() 我把音符当画笔,绘一幅长卷献给这片多情的热土。 我用乐音作颜色,染一抹高原上永远火红的山丹丹! 序曲 信天游 曲解: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山歌,它不仅是记录陕北人民生活的史诗,亦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窗口。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点滴,凝聚着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它也是革命的号角,激励着黄土地上的人们战天斗地、建设家园。作曲家采用《东方红》的曲调素材,用黄钟大吕之声引出了对陕北大地的点点素描。 第一乐章
壶口斗鼓 曲解:壶口瀑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四海奔流。在陕北人民的眼里,壶口瀑布却是桀骜难驯的蛟龙,肆虐着两岸的良田,阻遏着来往的行舟。旧时老百姓们用斗鼓的形式发起挑战,用千面锣鼓的声浪与壶口的巨涛相博,以此向肆虐的黄河发出“人定胜天”的怒吼!作曲家在壶口采风时,有感于此,遂以“壶口斗鼓”的民俗形式创作出这浓墨重彩的一章。 曲解:没到过西北不知风沙大,没上过高原不知耕种难。黄土高坡上常年干旱缺水,逼迫着庄稼汉们向天求雨、滋润秧苗,由此也演化出一种基于民俗崇拜的独特“祈雨文化”。作曲家选取民歌《祈雨调》的素材,用人声与器乐相结合,刻画出一幅神秘又悲壮的求雨场面。 月儿呦弯弯挂在当间,照得这窑洞里五彩斑斓。
刮大风 刮得那旧社会没了影,刮得那荒山变青葱。 曲解:风是陕北高原的特色,是当地老百姓的伙伴。一年四季的大风吹不到头,吹得大地上黄土飞扬、沟壑纵横;吹得人以手掩面、不敢睁眼。大风也造就了陕北人的个性,风风火火、坦坦荡荡、毫不遮掩。作曲家选取陕北说书曲牌《刮大风》素材,用极快的速度酣畅淋漓的表现了陕北“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观场面。
赶脚的人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骑驴的不知赶脚的难。 可怜我那赶脚的哥哥,两眼皮里不住泪涟涟。 曲解:旧时陕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贸易全靠驴骡驮运,而牵运牲畜往来各地的就是“脚户”,俗称“赶脚的”。这些人常年行走在山川沟壑之间,远离家眷和故土,从事着充满危险和艰辛的工作,甚至出现不幸之后尸骨都无法运回。陕北的信天游当中,有很多与赶脚人相关的歌曲。作曲家选取《兰花花》和《泪蛋蛋洒在沙蒿蒿林》两首民歌的素材,生动再现了这份属于赶脚人悲苦。 第六乐章 朝天歌 一把唢呐呦牵住个魂,这是咱陕北人的命根根。 永远的山丹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