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气虚

 经方人生 2022-05-13

[cp]柳暗花明又一村:

肝气虚病证的发现与治法方剂的创新

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与临床35年来,让我难以忘却的事情,往往是面对患者的病情,开具的处方没有效果,甚至是长时间没有效果,或病情反而加重了。无效医疗的问题,几乎每天困扰着我的临证实践,尤其是面对大量慢性良性疾病患者,临床有多种不适症状,给患者带来几年或几十年痛苦,而不能发挥好中医优势取得好的效果时,让我不得不对其深刻思考。

30多年前,一位亲戚经常出现口苦发涩、烧心、胃胀等不适,共吃了10个月左右的中药,但一直没收到理想的效果。又过了2年,当年种的山楂大丰收,却没有销路,亲戚怕浪费,就天天煮着吃吃了一整个秋季和冬季,结果胃病好了,平时出现的口苦发涩、烧心、胃胀等症状也全部消失了,吃饭十分香甜。通过这个案例,我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山楂是酸性食物,常吃山楂中和了胃里过多的碱性,故使平时的症状消失;二是许多过去没见过的新病、疑难杂症,与“吃”相关,由于时代、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时代病”。由此,我总结和创新了治疗肝气虚病证的治法方剂。

1.酸味食物和中药的独特作用

酸、苦、甘、辛、咸五味人五脏,酸入肝补肝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既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古代劳动人民饮食文化的积累与反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饮食的自然选择,有很多是酸味的食物(包括自然的和人工制作的):相对而言,很少选择碱性发涩的食物。若把传统的饮食观念与中医学酸入肝的理论相联系,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联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

深层次的理解。

回顾临床积累的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减少缺乏性胃炎、胆汁反流(或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以胃酸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胃肠动力障碍为特点的胃病患者的治疗病案,其中酸味食物和酸味中药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了独特的功效;而这方面起初的经验,多是来自患者自身的体验。这类胃病的一些症状如纳呆、食少、胃腹胀闷或疼痛、呃逆、恶心、干呕、或呕吐黄水、烧心、口干、口苦,或呕吐苦水、口涩等,患者经过一些饮食结构的调整后,会有明显减轻或缓解。例如,有的患者喜欢多吃醋,甚至喜欢喝点醋,胃会感到舒服,纳呆好转,饭量增加;有的患者喜欢喝酸奶或果汁果醋饮料,胃腹胀闷或疼痛会减轻;有的患者喜欢吃话梅、西红柿等,呃逆上气会缓解;有的患者喜欢吃山楂、酸菜、泡菜等发酵的酸味菜,烧心、口干、口苦、口涩或呕吐黄水等症状会好转。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有因食某些食物而病情加重的情况,如吃香蕉、柿子后,口涩、胃腹胀闷或疼痛会反复;喝鲜奶、豆浆或吃油腻食物等,会出现恶心、干呕,甚至呕吐;食用含碱或苏打的稀饭、面食、饼千、点心或饮料后,烧心、口干、口苦症状会加重等。

通过总结这类胃病的治疗与患者的饮食体验,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饮食偏酸性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偏碱性会加重病情,这与酸碱中和的朴素道理是一致的,因此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碱性药物通治一切胃病显然是不正确的。

2.肝气虚病证的发现与治疗方剂酸味补肝汤的创立

中医学中没有“碱”的概念,但有“涩”味的认识。实际上“涩”味与“碱”的性是相通的。如生活中柿子不熟时碱性较大,咬一口则满嘴发“涩”。要解这“涩”味,喝口淡醋漱口就能消除,这是因为酸味与涩味相反,酸味能解涩味,这与化学中酸中和碱的实质是一样的。

在临证过程中可发现,“口苦、口涩”等病症按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辨证分析是无法对号入座的,故用原有的中医辨证理论治疗“口苦、口涩”等病症用药后的效果不佳。反思之余,我逐渐形成了肝气虚的病证思路和观点。通常饮食结构偏酸为主者对胃病出现的“口苦、口涩”等病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作用,因此,选择适当的酸味中药治疗此类胃病及“口苦、口涩”等病症,疗《中药学》载有约500种药物,有26种具酸味,其中18种归肝经。这26种酸味药中除去外用药和兼涩味的药,余下的白芍、木瓜、香橼、山楂、乌梅、川牛膝、赤小豆、五味子、山萸肉等这些酸味药物,治疗胃酸分泌缺乏减少而有明显碱性液返流的胃病,症状如口涩、口苦或呕吐苦水、呕吐黄水、烧

心等有明显效果

待续

来源 明中医之路第二辑[/c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