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锐 | 最后的“远征军”(终结)——老自流井人物故事之1

 网络特工 2022-05-13

图片

△ 王宇明等“中国远征军”老战士,受邀在缅甸参观当地华人学校。

阅读上期:王锐 | 最后的“远征军”(上)

                 王锐 | 最后的“远征军”(中)

                 王锐 | 最后的“远征军”(下)

最后的“远征军”(终结)

王  锐

  8  

图片

 

“雷马屏劳改农场”,坊间俗称“雷马屏”。之所以叫“雷马屏”,是其“劳改农场”,建在雷波、马边、屏山之三县交界处,全是常年荒无人迹的不毛之地或原始森林。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雷马屏”,那是令各界人士望而生畏,甚至是闻之胆寒的去处。“送雷马屏去”,成了坊间一句杀伤力极大的伤人话或咒语。

其时政治背景下,一个人若是“去了雷马屏”,一般来说,那意味着他此去是“有去无回”。将一辈子呆在那里,如不饿死病死,折磨而死,最好的结局,即是客死他乡。

“雷马屏劳改农场”,真实的名称,又叫“四川省第二监狱”。一度是四川最大的监狱,高峰时,里面关押有两万来名“犯人”( 包括所谓“右派”) 。其兴建的背景是,随着“镇反”运动大规模开展,捕人越来越多,旧政权留下那些监狱,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极需建造大型监狱或犯人“劳改场地”,以适应“镇反”形势。

据称,这劳改场地地址的选定,与那个小个子领导人有关。当年他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一把手,手下人请示该场地之地址时,他望着地图沉思一阵,用手在其时荒凉无比的雷、马、屏三县交界处,随手画了一个圈:“就是这里吧。”此事遂定。若干年后,这个小个子领导人,又在靠近香港的小渔村那里,随手画了一个圈,这就有了闻名于世的“深圳特区”。

“雷马屏劳改农场”建在荒无人迹,常年只有野兽出没的地方,当局意在防止犯人逃跑。那里属高寒地区,生存环境异常恶劣,或者说,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加之,人犯还要从事伐木,开荒种植等高强度劳动,且医疗条件颇差,伤病死亡率很高。尤其1960年前后那场席卷全国的“大饥荒”时期,不知有多少人葬身在那荒山野岭。

重庆著名作家刘亚盛,1930年代就是“左翼作家”,抗战中在重庆与郭沫若、茅盾等多有交往。1950年代初在重庆市文联当专职作家。1957年不幸被打为“右派”,送“雷马屏”改造,“大饥荒”时死在那里,尸骨无存。笔者中学同学之姐哥,自贡某局干部,成“右派”后亦送“雷马屏”。“大饥荒”时期不忍饥饿,上山寻野菜充饥,中毒身亡。总之,1950至60年代,“雷马屏”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存在。

王宇明随一众劳改犯,来到“雷马屏劳改农场”后,当年面临的正是这种险恶生存处境。不过,有远征军、野人山那些生死经历的王宇明,适应能力与求生欲望都很强。况且,他才20多岁,身体也壮,心想,熬过这12年,自己也才30多岁,人生路还长。

图片

△ 虽已九十多高龄,但王宇明老先生,每遇重要外出或参加活动等,总是郑重其事地全身着当年“远征军”衣帽,并挂上相关勋章出席,以显示其“远征军”老战士身份。可见在其心目中,那一年多“远征军”经历,是比在劳改农场及环卫处的技术革新创新的成果等等,更值得珍惜与记忆难忘的存在。

又记起王星源局长“好好改造,争取减刑”的忠告,这更增强了他好好活着,争取早日返家与妻儿重聚的决心。

正是在此思想支配下,王宇明除应付日常劳动,很大心思放在如何立功减刑方面。“雷马屏农场”周边都是原始森林,农场生产劳动很大部分是伐木。最初,那些大树砍下来之后,都是靠人力运下山,劳动强度很大,且效率很低。

王宇明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动脑子的人,经过一番思索,他想起故乡自流井所产之盐,走水路外运,有些地方是利用索道,将盐包从山上直接运到釜溪河边码头。如此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功效。农场伐木运下山,可不可以也使用索道,以提高搬运功效?

经认真思索分析,王宇明觉得修建一条索道来运伐木下山,有很大可行性。几经考虑,王宇明大胆找分场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分场领导研究后,也觉得修索道运伐木的建议很好,值得采纳。

上报总场部批准后,修建索道的方案正式启动。这条运伐木索道,从勘察地形,到设计图纸,再到到施工建造,分场领导指派王宇明全权负责。王宇明开动脑筋,模仿家乡井场从井下取卤那种转盘,设计出索道建造方案,并亲自指挥施工。

经过好一番努力,从山上一条运伐木下山的索道,终于大功告成。西宁分场伐木的效率,就此提高不少,全场上下都很高兴。王宇明作为修建索道的“有功之臣”,受到上边表扬和奖励,以“犯人立功”之名义,获准“减刑一年”。

索道建造之后,王宇明在劳改农场的知名度,及在领导和同伴心目中,地位提高不少,自家处境亦有变化。王宇明本身精通汽车修理,对机械,电机等能触类旁通。加之他本人肯钻善学,喜欢动脑子,自此之后,劳改农场内凡电器机械等设备,比如说打米磨面的电机等,有什么毛病故障,或有什么设备需要安装,必有王宇明的份。

由此,领导干脆就将他从“西宁分场”,调到了总场基建科下属的建筑中队。王宇明也不孚厚望,先后为农场解决了好些生产技术方面的关键性难题。比如,农场所属小煤窑,条件极差,挖运煤,此前一直靠人力运输。王宇明个人钻煤窑,考察并设计建造了运煤轨道,将人力运输,改造成轨道运输。不仅大大提高了小煤窑工效,挖煤工也没那么辛苦了,

又比如,当地那条“西宁河”,流经农场那段,河宽200多米。但其间无桥可通,农场人员来往,仅靠渡船过河。1954年前后,“西宁河”夏天发大水,过河渡船被冲走,还死了几个人。王宇明考察一番,建议修一座铁索吊桥。

修建铁索吊桥,这可是个大工程,从没修桥经验与经历的王宇明,能否胜任,领导层上下,许多人都抱怀疑态度。最后,总场领导拍了板,让他放手一试。然而,几个月之后,一座长200多米,宽两米多的铁索吊桥,果然屹立在“西宁河”渡口。

这座铁索吊桥,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建成通行,全由王宇明一手负责。此后,王宇明还为农场及有的分场,修建了多个转运木材的索道。又开动脑子,为农场运输部门,将普通卡车,改装为吊车。

再以后,王宇明简直成了整个“雷马屏劳改农场”的总工程师、总技师、电气及机械专家,乃至总建筑师。农场但凡有机械设备安装,修理,以及伐木索道,过河铁索吊桥的建造,营房和仓库的修建等,无一不需要王宇明参加,甚至从设计到施工,让他负总责。

按理说,王宇明在劳改农场这么能干,为总场及各分场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应该屡有立功表现,就应不断减刑,让其早日出狱返乡。但结果却是,除了第一次因修建伐木索道的“立功”,获准“减刑一年”外,以后再也没获得过减刑。

究其原因,在于政治形势的变化。“镇反”运动结束不过两三年,就因“胡风案”引发了“肃反”运动( 世称第二次“镇反”) 。之后,又接连开展“反右”),以及“大跃进”前后的第三次“镇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劳改农场内外的政治形势,也越来越紧张。而王宇明这种所谓“历史反革命”,属于“政治犯”,基本减刑无望。

虽未再获减刑,不过对王宇明来说,也有好处。那就是,令他哪怕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饥荒”最严重时期,也有足够的口粮,维持个人的生存。这是因为,王宇明有这身技术这样本事,三天两头,就会有一些分场领导或管教找来,请他上门去解难相助。王宇明悠哉游哉赶去,把事情给解决了,对方再怎么,也得请他吃一顿饭。如此,王宇明自身那一份口粮,也就节约下来了。也正因为这原因,在长达近30年的劳改农场岁月中,王宇明没像好些囚犯那样饿死病死,尸弃荒野,而是成了“雷马屏劳改农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王宇明当年被判刑,判处的是有期徒刑12年,其间还获减刑一年。按刑期,从1952年开始服刑,到1963年就应刑满获释,回故乡与亲人团聚。

可是,王宇明到1963年刑满后,却不能获释返家。而必须按当时规定,“就地刑满留场就业”。这种所谓“刑满留场就业”,是说被判刑的人,刑期服满后也不能返家,而必须留在劳改农场“就业”。不仅无法返家,且只有极有限的人身及生活自由。连离开农场在当地赶个场,或进县城买点东西,也必须经过批准。与犯人的唯一区别,是有了一点微薄工资。

1962年10月,毛泽东向全党全国,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国内政治形势更趋紧张。王宇明想刑满后返家,几无可能。以后是“四清”运动,再以后是“文革”动乱,一整就是十多年。返家的愿望更是遥遥无期。

好不容易熬到“文革”结束,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再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刑满留场就业”已经十多年的返家的王宇明,才看到了离开农场返乡的一线希望。

  9  

图片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宇明才得以返回故乡自贡,与家人团聚。要说起来,王宇明这次得以返乡,其间还有一些有趣故事。

其实,在197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一件王宇明不经批准就个人离场返乡,差点被追究的事。那次,王宇明给场领导留了一张字条:“场领导,我要回自贡为市里建一座铁索吊桥,我答应过市领导的。”未经批准,就个人乘车回了自贡。

王宇明字条中提到的,“为市里建一座铁索吊桥”的事,虽说是他不辞而别的托词,但也不是全无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确有其事。

那是前几年,王宇明获准回自贡探亲。其时,十字口大桥未建,沙湾码头仍是人工渡船,行人过河要么绕道走东兴寺大桥,要么从垒柴口走古盐道下坡经下桥才能过河,也是绕道,很不方便。王宇明突发奇想,就大胆给当时的市领导焦政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可在沙湾那里建一座铁索吊桥,以方便市民过河。并毛遂自荐,说他有修建铁索吊桥的经验,据他实地考察,在沙湾建铁索吊桥有很大可行性,且花费不大。

其时,作为市领导的焦政,还真派人联系过王宇明,听取他对建沙湾索桥的意见。当然,可能是他“刑满就业”人员那种身份,让市领导有所顾忌;也可能是当时市里已有十字口大桥的计划,此事再无下文。但这件事,此次却做了王宇明不辞而别返乡的借口。

王宇明当时想的是,万一市领导真有建沙湾索桥的想法,起码可以让自己在家乡与家人多呆些日子。却没想到的是,他抵家的第二天,农场方就派人追到自贡,把他从家里带走了。

王宇明几乎是被押回农场的。以往,劳改农场对这种未经批准就离场的人员,处理是很重的,甚至可以按“逃跑”论处。轻则可以记过,关禁闭,重则可以另外加刑。

也算这次王宇明运气好,回去的当天,正好在场部碰见农场政委常胜。王宇明赶忙对常胜说:“常政委,我回来了。自贡市领导要我回去帮他们修索桥。”常胜听了没做声,但也没发话说要将王宇明如何处置。既然政委都没发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王宇明逃过一劫。

这个常胜政委,也算一个有点意思的人物。身为政委,整个劳改农场的最高负责人,手下管着万多劳改犯人或“刑满就业”人员,以及数百公安干警和管理人员。尤其是,握有那数以万计的犯人或“就业”人员的生杀大权。

此常胜,真名既不姓“常”,也不名“胜”。常胜原姓汤,名不详。他这个“常胜”之名字,很有点来头。其原是刘邓麾下“二野”某军的一名团长,因作战勇敢,经常打胜仗,该团被誉为“常胜团”。又据说,这个称呼还不是来自刘邓,而是来自最高领袖毛泽东。汤团长欣喜兴奋之余,竟然无祖无宗地将自家名字,改成了“常胜”,且一直沿用至死。

据王宇明回忆,那次未经批准就离场返家之事,当年常胜政委之所以没发话处分他,确有保护爱惜人才之意。在整个劳改农场,王宇明无论如何算得上一个难得“人才”。

进入1980年代,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各方“拨乱反正”的深入,方方面面的政治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松动。一向封闭而且特殊的监狱,劳改场地,也不例外。以王宇明所在的“雷马屏劳改农场”来说,有些“刑满留场就业”人员,已经获准离开劳改场地返乡,与家人团聚。农场领导层及其施政,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势面前,也变得相对温和宽松一些了。

但王宇明却始终未获得离场返家的机会。究其原因,正在于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卦子人才”,常胜为首的场领导,不愿放他走,或者说舍不得放他走。对此,王宇明苦闷不已,思乡之情更浓。他不断找常胜恳求,而且,每当常胜等场领导,向他布置一项新工作新任务时,他都要提一次:“是不是我把这事做好,把这个任务完成,就放我走了吧?”

最后在1980年那次,常胜又安排王宇明去负责修建营房。他再次提出:“常政委,我把修营房任务的完成,是不是就放我回家?”这次,常胜终于点头了。

几个月时间,新营房建起来了。王宇明去找常胜,说:“常政委,营房已经修建好了,任务完成了,我该回家了吧?”没料,常胜却突然发火:“都走!都走!你们大家都走!”

王宇明不敢再说,怏怏而退。但第二天,常胜还是让人给王宇明办了离场手续。

至此,王宇明阔别将近30年后,终于回到了家乡自贡。

  10  

图片

 


王宇明正式离开劳改农场,返乡与家人团聚,最高兴的莫过妻子关淑仙。

自相恋成家30多年来,王宇明有三次离家经历。除第一次是一年多“远征军”岁月外,后两次都是落难坐牢。这个角度看,两人真是“患难夫妻”。

尤其后一次王宇明那“历史反革命”罪名,以及长达近30年“雷马屏劳改”经历,对家庭带来的打击与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妻子小关,头上顶着“反革命家属”帽子和压力,在当年政治背景下,带着三个未成年儿子在严酷现实中求生,其中之艰难苦楚,可想而知。

王宇明被捕及判刑后,全家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身为家庭妇女的关淑仙,好不容易在朋友帮助下,于新桥头开了一家小豆花饭馆,起早摸黑,含辛茹苦操劳,维持一家人生计。

不仅如此,在当局容许探监后,小关还爬山涉水,历尽旅途艰辛,去“雷马屏”探望服刑的王宇明。送去自己节衣缩食购得的一点香肠、糖果等食品,并叮嘱丈夫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争取早日团聚。

王宇明1980年代初返乡,“患难夫妻”终于团聚。可惜的是,仅一年后,妻子小关即因胰腺癌不幸离世。采访中,说起第一任妻子小关,王宇明老先生语调悲伤,眼中含泪,对笔者说:“我这一生,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关淑仙。这几十年,她为我吃了好多苦,却没享到啥子福,那么早就走了。”

小关之后,王宇明第二任妻子姓黄。两人成婚后,与也面临着生计问题。好在改革开放大势下,社会大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其时,当局鼓励发展个体户和私营经济。经过一番市场考察,王宇明与妻子小黄,决定从有悠久传统的盐都小吃入手,走风味“独树一帜”之路,创出自家的品牌。

最后,夫妻俩在闹市区灯杆坝坡下“鹤鸣巷”里面,开办了一家“风味凉粉”小吃店。由于做工精细,尤其凉粉调料配制得好,价钱实在,该“风味凉粉”在消费者中一炮打响。一时,洛阳纸贵,顾客盈门,“风味凉粉”真正成了盐都小吃的一个品牌。报纸,电视都广为宣传,连当时的自贡市长公务之余,也专来小店品尝一两碗“风味凉粉”。

“风味凉粉”小吃店开了两三年,经济效益还不错。此时已是80年代中期,王宇明考虑到妻子身体不好,自己年龄也大了,就想找个固定工作。得知市环卫处正招聘人员,王宇明前往应聘。市环卫处也不拘一格选人材,将王宇明招为环卫车司机。

在市环卫处刘剑鸣等领导支持下,王宇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技术专长,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创新,为环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对全市街头垃圾库,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并将卡车改装为环卫翻斗车、吊装车。此外,还研制成功扫地车,先后生产了数十台,还销往市外。后因资金不足停产。王宇明这些技术革新和创新,既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同时提升了全市环卫工作质量与层次,受到各方好评赞扬,虽年过五十,仍破例转为正式职工。

前些年,官方《自贡日报》,对王宇明的“远征军”经历,做了正面采访报道。不过,令王宇明老先生遗憾的是,1950年初“镇反”加于其身的“不公”,至今未能平反。

2020年9月初稿  10月末定稿

插图:来源作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