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加坡圣淘沙的环球影城。 ![]() 圣淘沙的艺人扮演组成新加坡国家的各民族,左二是红头巾(广东三水自梳女-终身不嫁),作为女性建筑工人,为新加坡的早期发展居功至伟。 2010年5月中旬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一行,它们对于我来说,似乎有点神秘感,也有很多情意结。 因为小时候居住的邦加岛,离新马不远,甚至听到那里的广播电台。 新加坡台每天都要报告邦加岛白胡椒的国际价格,也许受到该诱惑,邦加岛也有人敢于冲破封锁,走私锡沙及胡椒、橡胶到新加坡的,大发其财,几名大富大贵的的闽南人,包括苦力出身的Bukui Ton(乌鬼盾)及Bopeng Fat(麻子发)都是如此这般致富的,还成了华侨领袖,热心公益,所谓发财立品吧。 胡椒价格是以广府话(粤语)、福建话及普通话播音的,而随后的说书节目,如《方世玉打擂台》、《薛英贵》等武侠及历史小说,却以广府话播出,还配有惊堂木,到了情节紧要关头,“拍”一声还很响。 大舅移民新山无音讯 我记得父母讲过,我还有个没见过面的大舅,他约在战前还是战后,移居马来西亚的新山。 据我一个定居澳大利亚的表哥廖照山说,他还在70年代探望过大舅,在新山郊外自己的橡胶园住,那么多年了,大舅应该过世了吧? 我姑丈陈广扬1950-70年代经常去新加坡办货,还去过新山见过我大舅,回来跟我母亲讲了半天其情况。 ![]() 圣淘沙原为荒野,高树参天。差点变成跨国石油公司的炼油厂,在前几天91岁去世的新加坡早期领导人吴庆瑞坚持下,才成为消闲公园。 这次去新山只停留一日,没有想到要找到其后人,找到也该很隔膜的吧,因为大舅是个不负责的人,与新山的福建籍女人结婚,抛妻弃儿另立新家,一去不回,连信都不写,别说寄钱养家了。 但是我母亲的几兄弟姐妹,都非常一致地同情我大舅妈及表哥、表姐,不满大舅的移情别恋与寡情薄意,现在也不知印尼这些没见过面的的表哥、表姐,他们现在邦加还是移居雅加达? 总之,说起新山,会想起原来那里还有个陈世美式的大舅,也够刻骨铭心的。 祖父在新加坡参加兴中会 至于新加坡,更因为出身于梅州籍的广州清朝骑营小官家庭的祖父周子纯,成年后从广州移居那里,后来又迁至印尼邦加岛,觉得很应该去看一看。 而且他在新加坡经营钱庄,是旧时的银行,也不简单。听过孙中山的讲演,甚为感动而加入兴中会,捐了很多钱给辛亥革命,后来到邦加岛磨咖啡卖为生,还是追随孙中山,并担任国民党的负责人呢,直到西安事变后去世。 假如他不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也不会捐款资助孙中山,更不会最后很少顾及钱庄生意,就不会全部交给大字不识的祖母打理,结果被人以假汇票等骗走不少钱,逐渐亏空,家道中落,只好移居邦加岛以经营加工咖啡为生。 ![]() ![]() 从新加坡河见到的英国人留给新加坡的老房子,但都保养良好,显示这个国家有较强的环保及文化遗产治理能力。 早期的革命文化中心 我小时也见了很多来自新加坡的爱国书籍,据说是马来亚共产党托人带来的,送给爱国华侨扩大宣传,如记录华侨抗日历史的《南侨蒙难记》、还有讲郁达夫在印尼失踪(被日军撤离前秘密杀害)的杂志,印象最深的是记录陈平为首的马来亚共产党抗日人民军的书籍,许多照片中人民军军装很类似解放军的装束。 其次是《风下》杂志,这是革命老人沈兹九、胡愈之等人主编的很有质量的杂志,不久前印尼一家华文报纸,还刊登区柏如写的关于《风下》的回忆录,引起我很多回想。 ![]() 有点模仿悉尼大剧院,但规模及外观都逊色不少的新加坡文化设施建筑物。 后记: 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现时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今昔非比,只能以轻松的心情、冷眼观察、触摸其风范,带着游客的心态认识它就是了。所以,打算陆续将拍摄的照片及浮光掠影的观感,以随想形式记录,目的与网友分享。 博文原刊于2010-05-25 00: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