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兰若静云 2022-05-13

厦门塘边社位于兴隆路以北、湖里大道以南,东至嘉禾路一带,它是厦门岛内为数不多的城中村之一。说是城中村,仅仅是指很早之前曾是农村,随着城市化进展,那里早已楼房林立。由于房子租金比较低,吸引了很多外来打工者在此居住。从外表上看,塘边社跟别的岛内城中村没什么两样,没想到里面竟然隐藏着好几座老宅,有红楼、白楼、黑楼和乌烟厝等,附近还有神秘的石头皮山,值得探访。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虽然这几年我一直在拍摄岛内的城中村,但上周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塘边社。同行的萍姐是我们此次活动的领队,她曾来过一次,尽管她手机里有老宅的照片,但我们还是在迷宫般的巷子里转得迷失了方向,沿途一直问路,但遇到的都是外地人,她们一脸茫然根本不知所云。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最后还是萍姐凭着记忆将我们三人带到了“塘边大队”旧址。这是一幢两层石头厝,建于1971年,上面写着“前线公社 塘边大队”,非常有时代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塘边大队部所在地。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从上面写的口号中可以领略到当年塘边人的精神面貌。时光荏苒,不觉这建筑也有半个世纪了。由于找不到红楼,萍姐联系了塘边本地人林静灿先生,热心的林先生亲自过来带我们去参观,并一路为我们讲解。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在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塘边林氏祠堂。这是一幢五层楼房,从外表根本看不出祠堂的模样,原来祠堂建在最顶层,一至四层出租,租金用于族人每年一度的冬至祭祖聚餐、分红以及宗族的各项费用。不得不佩服塘边人很有经济意识,既保留了祠堂,又增加收入,增强族人的凝聚力,也令各项民俗活动可持续发展。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登上五楼,见到祠堂大门,门楣上写着“林氏祠堂”。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祠堂内悬挂着两块牌匾,从“进士匾”上的文字得知林氏族人曾被钦点探花御前侍卫,赐封二品官衔,还被赏戴花翎头以及颐和园昆明湖住宿,允许在乾清门和坤宁宫行走,好神气。另外一块“急公好义”匾是嘉奖“红楼”的主人林在华。清光绪十三年,厦港火药局发生爆炸,引发的火宅烧毁千余间民宅,民众流离失所。时任广东县丞的林在华回乡省亲,遂将其父从南洋寄回家乡置产的银两捐出去赈灾。林在华因此善举被当时的提督彭楚汉、道台奎俊授予“急公好义”匾额。数年之后林在华出任泉州府正堂。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离开“林氏宗祠”继续前行,途径“圆塘宫”,可惜大门紧闭,无法进入参观。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宫庙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光绪十二年立的'重修圆塘宫’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捐款修庙者的名字及善款数目,另外一块立于千禧年。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沿着石碑边的小巷走到底就到红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是红楼的前门,看起来很普通,周围线路杂乱,经林先生指点,才发现门上方有一个小窗,其实是个枪眼,可见它不仅仅是一道普通的门,还起着防御作用,关键时候可以从上往下射击。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红楼”是一座两层红砖番仔楼,建于1915年,主人林在华于清末下南洋经商,事业有成后返回厦门居住,林氏祠堂内的“急公好义”匾就是嘉奖他慷慨解囊救济灾民的善举。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红楼的外观为西式洋楼,平面呈L型,一二楼都有漂亮的连拱券门和圆柱。柱子使用的是专门烧制的弧形红砖垒成的,类似这样的柱子我曾经在角美“天一总局”里也见到过,因为弧形砖的烧制工艺要比普通清水方砖高,平常难得一见。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是院子里的拱形边门,另外一边被搭建的房间挡住了,看不清楚。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红楼外观虽为西式洋楼,但装饰上还是保留了闽南传统风格,堪称中西合璧。一楼大门的匾额上有“珠光剑气”四个字,是主人林在华手书的,红楼也称被为“珠光剑气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大门左右两侧的墙上有大面积的交趾陶画,靠近屋檐处还有类似水车堵的装饰。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右侧这边的交趾陶画中有花瓶,象征平平安安,有蝙蝠,象征“福到”,有大象,即“太平有象”之意,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虽然已经历经一个多世纪,但颜色仍清晰可见。左侧的画被后来搭建的房间挡住,看不到。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大厅里面十分破旧,中间的木制屏风不翼而飞。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房间门为花岗岩拱券门,门楣上有浮雕。好可惜,这么漂亮的一座番仔楼无人维护,已沦为出租房。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离开红楼,我们继续跟着林先生去探访“白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白楼”也是一栋番仔楼,因外观为白色,塘边人习惯称之为“白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白楼的主人是林哲栽,年轻时下南洋谋生,赚到钱后于1912年回乡建了这座楼,大门的匾额上写着“亦爱我庐”,可见主人对这座宅邸的喜爱。白楼也被称为“亦爱吾庐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白楼”洋气的外表下依然是一颗中国心,中堂的屏风上有一幅彩绘“教五子”图,颜色鲜艳,可惜如今画前杂物堆积,无法拍一张完整的照片。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二楼屋檐处有细腻的浮雕装饰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一楼柱面上的灰泥浮雕还清晰可见,仔细看有荷叶、芭蕉、麒麟和花鸟等,栩栩如生。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离开白楼,我们继续前往“黑楼”。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黑楼”也称为“屏山小筑”,因为墙面涂上了一种灰黑色的材料,看起来有点黑,当地人就称其为“黑楼”。如今大门上的题刻以及装饰画早已模糊不清。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黑楼”建于1913年,主人是林文国,可惜目前已变成危房,大门紧闭,透过缝隙看到主楼墙上布满了爬藤,地上杂草丛生,无法进入参观。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幢建筑是“佘氏小宗”,建于清代,因为外墙涂上了灰浆,当地人称之为“乌烟厝”。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大门两侧的砖雕画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是一座两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大厝,左右后都各有护厝,占地面积非常大。可惜中堂已经面目皆非,屏风不见踪影,站在门口可以一眼望到二落里面的厅堂。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脊梁上有彩绘八卦图案,灯梁的装饰图案还清晰可见。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乌烟厝”虽然破败不堪,但从精美的木雕仍可以一窥往日的风姿。二落的厅堂上悬挂着朱熹题写的“木本水源”匾额,不知是不是怕人偷窃,匾额焊上了铁架。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屋前的大埕边种着一株巨大的杨桃树,枝繁叶茂,在厦门难得见到这么高大的杨桃树。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是“乌烟厝”的正门,也是面目皆非。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从侧面看护厝,两落进深很长,非常霸气。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乌烟厝”后面还有一排建筑,这是入口,主要是给家里的帮工们居住。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一排房子的装饰就比较简单,墙面贴的是红砖,部分红砖上有手工描出来的装饰图案。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参观完几座老厝,继续跟着林先生上后山。我一直挺好奇为何此地叫“塘边”,难道以前这里有很多水塘?

问过林先生之后才明白“塘边”这个地名的由来。原来林氏的开基祖林冲海于元朝末年就从尚干镇来到厦门岛内的深田路一带从事农耕。当时深田路附近的山上有很多山泉,流下后积水成潭,邻里就称呼林氏家族为“潭边林”。到了明朝按照里甲制度在报官造册时,记录者听错误将“潭边林”记录成了“塘边林”。明朝厦门筑城时,林氏家族又搬迁到现在的石头皮山南边居住,“塘边”这个名字也就跟着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沿着楼梯爬上山,这是后山上的“云岫庵”,始建于明崇祯癸酉年,光绪二十八年重修,目前是再次重修的。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云岫庵”边上还有一座小庙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云岫庵边的山下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有一块是云岫庵光绪壬寅年重修石刻,另外一块是云岫后界石刻。这两块石碑是林先生偶然发现并收藏的,云岫庵重建后就立在这里。幸亏林先生慧眼识珠,这两块记录了云岫庵历史的石碑才得以保存至今。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云岫庵紧邻石头皮山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在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步行去看石头皮山。路上见到大片黄土用绿膜覆盖着,原来这里正在修建公园。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草堆中可见一座碉堡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跟着林先生,终于来到“石头皮山”顶。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以前坐公交车时曾听说过“石头皮山站”,当时就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站名,原来说的就是这座“石头皮山”。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这座山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石头表面非常粗糙,当地人称之为“石头皮”。林先生说当年塘边人经常挑着谷物来石头上晒谷,这里空间宽阔阳光充足,又有自然风,谷子晾晒在石头上,风一吹那些轻飘飘的谷壳就会随风飘走,所以大家争着上来晒谷。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石头下方还有一只“石船”。我恐高加上鞋底滑不敢下去看,还是萍姐厉害,跟着林先生下去拍了下面的这张照片。可惜石头早已被草木覆盖,看不出“石船”的模样。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石头坡度还挺大的,上来容易下去难,林先生走起来却如履平地,不愧是从小经常爬石头皮山的人,就是不一样。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站在“石头皮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仙岳山和南山路一带的楼房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目前石头皮山上还比较荒凉,期待公园尽快建起来,这里将会是又一处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厦门塘边社,看红楼、白楼、乌烟厝与“石头皮山”

当年塘边人下南洋谋生,跟无数闽南华侨一样,他们爱拼敢赢,有了积蓄之后就回乡“起大厝”,这些番仔楼是老一辈华侨勤劳致富、不忘乡土的见证。只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这些原本精美的楼房长期没有维护,有的坍塌荒废,有的岌岌可危,沦为出租房,也许将来某一天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老房子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高楼的兴起,很多原来的村庄如今只剩下石头上镌刻的名字,或者公交车的站名。我原本一直以为这些城中村消失后,当地传统的民俗与乡土文化也会随之消失,听到林先生讲他们塘边社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祠堂,保留着每年冬至祭祖和族人聚餐的习俗,感觉特别欣慰。

但愿这乡土民俗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令海外侨胞回乡时还可以寻得到根,记得住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