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将一切看淡,喜怒不形于色,悲喜不溢于面

 小桥流水1i79ra 2022-05-14
文章图片1

向内觉察

回归本源

文章图片2

有这样一句古语:“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喜欢的和讨厌的不直接说出来,伤心和快乐都不会表现出来,生与死都不会屈服于上天的安排。

这些话,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城府,既有贬义也有褒义。

不管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往往内心有更大的格局。

遇事不动气

是一个人的格局

在《庄子·庚桑楚》中有言: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一个人,受人敬重不狂喜,受人侮辱不暴怒。

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看淡悲喜,看淡名利,看淡荣辱。

一个人只有将一切看淡,才能够真正地稳定下来,才能够处理任何事情时,以客观的态度进行。

对于一个人而言,受人尊敬而不狂喜也许还很容易,但是被人侮辱却不动怒就有一些挑战。

过荣辱关,是每个人必经的关卡。

比如说,在生活中,陌生的人误解了我们,我们可能并不在意。

我们能够允许陌生的人对我们有误解,因为我们不在乎。

但若是亲近的人,误解了自己,可能就会火冒三丈。

因为内在有一个认知,你和我这么亲近,竟然还会误解我。

本质上,陌生人和亲近的人是一样的,不管别人是否误解了我们,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

我们的动气了,意味着我们的荣辱关没过,意味着还不能容。

凡是有格局的人,都能够做到遇事不动气。

若我们动气了,只能说明我们内心的修养还不够,格局还不够。

而这个时刻,正是我们修心的时刻。

见的事多了

心自然就宽广了

文章图片3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对一些事情看得就越淡。

这种淡泊的心态是阅历以及经历带来的。

一个人见得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心态就越坦然,心量也就越大。

很多时候,我们在意的不过是一点点事情而已,也就是说那些小事,束缚了我们的自由。

非马在《鸟笼》里说: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把自由,还给鸟笼。

鸟生性是自由的,把自由的鸟关在笼子里,鸟失去了自由,笼子也失去了自由。

就像我们在意的,放不下的事情,我们抓住了那些小事,我们也失去了自由。

人要不断地在事情中经历,只有在事情中,才能看得清,自己这颗心究竟有多少容量。

在事情中不断的磨砺,我们才能做到遇事不慌,才能将一切变化看淡。

困难,就是经历,放下,就是放过自己。

修一颗平常心,万事随缘,不怒不惊。

修一颗平常心

将一切看淡

文章图片4

《了凡四训》有一句古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告别,也是新生。

每一天,不管怎么样安排,时间都是流逝的。


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去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回避,也没有办法去对抗。

接纳变化,接纳时间的流逝,接纳新的事物不断源源而来,这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庄子说: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不被客观的物体所局限,不让杂事扰乱自己的心,不受他人的影响。

人要学会从心的局限中走出,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中。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人生的低谷,人生的昏暗,不过是因为一件小事而起。

有的时候是一次口角,有的时候是一次争执。

如果我们困于其中,负面的能量会吞噬我们,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愤怒与怨恨,也就会连接到更多的负面的能量。

归根结底,起因于一件小事,可能放大成更灰暗的时刻。

如果我们看淡小事、放下纠结就能走向更广阔的道路。

一生说长不长,余秋雨说:人生既是有常,也是无常。

外面下起了雨,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在于我们看待的视角。

若能修一颗平常心,将一切看淡,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