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朱丹溪痛风学,谈国医大师朱良春创浊瘀痹新病,及瘀毒蕴结治法

 新用户25016145 2022-05-14
文章图片1

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810期

朱良春为代表的10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当属瘀毒蕴结证

这个论断可以从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看——多表现为关节疼痛,且反复发作,关节肿胀疼痛,病患处皮肤常变深、紫暗,组织肿胀,舌质紫黯,舌底脉络黑,苔黄腻等。

瘀毒蕴结证痛风的病理基础其实主要是血瘀。

清代医家唐宗海所著的《血证论》,为中医治血的重要论著,其内记载:“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结则血凝。”

这个也是中医常认为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如果一个人气机不畅,血液随之也会在体内运行缓慢、瘀结而不得行,时间长了就发展为瘀毒蕴结之证。

再说,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如果血不得行导致血瘀,必然会导致局部的气滞,形成气滞和血瘀相交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把这两个词经常放在一起的原因——气滞血瘀,因为反之亦然:血瘀气滞。

人体肝气的生理特点是疏泻,主升,主动,调畅全身气机;肝气畅达,则气血调和,人体内的瘀血得以活化,从这个道理上讲,对于瘀毒蕴结的痛风急性期,可以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方可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文章图片2

瘀毒蕴结痛风,为什么要牵涉朱丹溪痛风学说?污浊凝涩!

金元时期,名家辈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不但创立了中医滋阴派,而且还首次创立痛风疾病这一名称,对痛风还有着系统性的研究,

其中朱丹溪最有定论的一些论述,经常被古今中医在研究和探讨时提及,如——

“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

“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噬之状。”

而且朱丹溪还认为痛风归类于痹症范畴,但又区别于历节风,并给这两个疾病做出明确的界定:“历节风痛走注不定,痛风有定,夜甚。”

我为什么要谈论瘀毒蕴结痛风时,把朱丹溪的痛风学说扯进来呢,是基于一个重要的论点,痛风为“血热得凉”,“热血得寒,污浊凝涩...”

这就谈论到痛风致病的病机了,这里有朱丹溪对痛风病机分析的最重要的论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

这是因为热血得寒,血不得行,导致污浊凝涩,痹阻经脉而为。

难道这不是标题中的瘀毒蕴结证痛风急性期的病机吗?

但朱丹溪治疗热血得寒污浊凝涩痹阻经络的痛风,提出用”辛热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这难免受到了当时《惠民局方》的影响,因为其时医家多崇尚辛温香燥方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千年痛风治疗方——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就是基于这个治疗原则的经典方剂。

一代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浊瘀痹,与朱丹溪的痛风诊疗思想,有多大关联

与朱丹溪提出痛风疾病的贡献一样,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基于中医经典和朱丹溪的痛风理论的理解,从痛风病机或病理物质的血瘀、污浊凝涩致病特点,结合毕生临床,反复推荐提出痛风之“浊瘀痹”疾病名称。

朱良春大师认为,中医里痛风是广义的痹症范畴,而今天人们理解的痛风已经专指由于尿酸高引起的痛风关节及其他并发症等症,所以中医的痛风和今天人们理解的痛风还有着较大的区别,也就是名字相同,但并不完全对等。

朱良春大师认为,痛风虽然有朱丹溪认为的“热血得寒、污浊凝涩,夜则痛甚”的原因,但热血得寒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朱大师认为痛风多发于身体较为丰腴的中老年人群,通常有着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的爱好,而痛风发作多在夜半而作,伴有痛风石,所以认为痛风是湿浊瘀滞内阻,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提出“浊瘀痹”的疾病名称,并提出浊瘀仅仅是痛风的病理物质,脾肾亏虚会导致浊瘀内蕴,而浊瘀蕴结也可以损伤脾肾,如此恶性循环。这个说法,印证统一到中医痹症之中,还区别于西医,是为中医创新之作。

基于浊瘀痹的痛风理论认知,主导师充分吸收朱丹溪“辛热之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疗原则基础上,提出“恪守泄化浊瘀大法,贯穿于本病始终”,并临证依据寒热偏颇不同,加以调整,并善用虫类药,独创痛风方,独具特色,方中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泄浊解毒,佐以桃仁、地鳖虫、地龙等活血行瘀组成基本方。

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或者对朱良春大师的浊瘀痹或痛风方感兴趣,以后的科普可以继续梳理这方面的内容。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


为了让风友形成日常有效降尿酸,预防痛风发作,给自己的生活、饮食、用药、运动有个好习惯,在2022年开启痛风健康千名援助计划,和风友实施降尿酸鸡尾酒疗法,预防痛风,可关注@中医科院药学博士后回复“报名”,对一一解困答疑,科学有效降尿酸,远离痛风疾病。#头号周刊##心健康信科普##哆咖医生超能团#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网络,侵删):1.2019年第5期《中医研究杂志》唐兆安等文章《从肝论治》。

2.痛风(浊瘀痹)诊疗与康复手册/朱婉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