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红彦游击队传奇,1954年评衔名单上没他,毛泽东:晋升他为上将

 新用户40828904 2022-05-14
近代在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之下,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1954年开始,为了铭记先辈们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国家开始筹备授予军衔的工作。
在评衔期间,大家一致评选毛泽东创建了全国民主武装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民主战争的胜利,功劳无人出其右,应授予“大元帅”的头衔,而且全国仅一人能获此头衔,实属众望所谓。
其实当时一些国家,比如中国的“老大哥”苏联就授予了斯大林同志“大元帅”的头衔。
图片
(斯大林)
然而毛泽东得知大家的意见后,坚决推辞大元帅的头衔,他诙谐、贴心地给评审人员说道:我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你们让我穿上大元帅的衣服再走到群众中去,我感觉活动不方便,也很不舒服。你们评审工作很重要,也不好搞,你们也是辛苦了。
图片
(毛泽东)
毛泽东的态度,让许多人纷纷主动放弃了被授予军衔的机会,评衔工作得以快速、顺利地推进。
同时经过审慎考虑,出于负责的原则,此次评衔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因此偶尔会出现一些“散落的明珠” 。
当拿到评定方案时,毛泽东仔细看名单,发现一些人功劳卓越,却没有被评上,在毛泽东的努力争取下,中央特批授予一些将领“开国将帅“的头衔,其中就有我们本文的主人翁阎红彦。
出身贫寒,少年老成
阎红彦,又名侯雁,1909年9月出生在陕西安定县。因家中贫困,阎红彦从小就跟着父亲兄弟种地,烧制砖瓦,生活十分艰苦。
图片
(阎红彦)
因阎红彦聪明好学,9岁时,家里把攒下的所有积蓄供他到私塾上学,但半年后家里因无力支付学费,阎红彦被迫辍学,然后到附近一个砖场干活,小小年纪,手上便长满了老茧。
年少的阎红彦,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经常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11岁的那年,阎红彦独自离家谋生,到一个当地军阀的家中干活,因为势单力薄,他经常会受到军阀一家的欺负。
有一次,阎红彦放牛回来,刚好军阀的儿子摔了一跤。军阀为了出气,不由分说对着阎红彦就是一顿的毒打。
一怒之下,阎红彦跑了出去,然后在附近以打短工为生,年纪轻轻就能自食其力。
1924年,安定县开始招兵,阎红彦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在部队里,阎红彦很有名,他身材魁梧,外表也阳光帅气,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同时因为年少时历经了很多磨难,他灵活机敏,心中也有一腔正义。
慢慢地,他被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看中了,后经过介绍,次年4月,阎红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行伍,崭露头角
此后,阎红彦经常跟着共产党把打土豪劣绅打的抱头鼠窜,战功颇丰,但是他们很快就被大军阀冯玉祥关注了。
冯玉祥指派陕北军阀井岳秀逮捕杀害了大量共产党员,还诱杀了李象九、谢子长的旅长石谦(虽然他并未入党,但思想开明,屡次保护共产党员,是革命烈士)。
面对不利局面,1927年10月12日,共产党人爆发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在这场起义中,阎红彦带领一队人马活捉了清涧县长张友之,立下了大功。
图片
(清涧起义起义的油画)
但因敌众我寡,起义活动在辗转10余地,持续了三个多月后惨遭失败。
1929年,阎红彦渡过了黄河到达了山西绛州,后被公选当上了红军游击队的大队长。
当大队长后,阎红彦继续为民除害,因此损害了土豪乡绅的利益,他们迅速向国民党报告,希望能够消灭阎红彦和带领的红军游击队。
因敌强我弱,阎红彦不断与敌人周旋,不断地打游击战,他的名声越打越大,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最后队伍壮大到300多人。
1931年2月,山西革命根据地成立,同时临时游击队指挥部也成立了,后来临时指挥部正式改名为陕北游击队,阎红彦担任支队长,负责联络工作。
在后续的战斗中,阎红彦带领支队屡战屡胜,连续获得了寨儿山、营盘山、玉家湾、瓦窖堡等战斗的胜利,把国民党部队打的闻风丧胆、四散而逃,因此阎红彦威震陕北,成为了当地的传奇英雄。
阎红彦声名在外,国民党对他束手无策,因此便向他的家人伸出了魔爪,阎红彦的父亲被抓,兄弟姐妹也各奔东西了,但这也没有影响阎红彦革命的决心。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反日寇的情绪日益高涨,阎红彦所在部队被改编成西北反帝同盟军,阎红彦担任大队长,职位仅在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之下。
图片
(抗战时的阎红彦)
在抗击日寇的紧要时刻,孙殿英却在抗日前线叛逃,投靠了大军阀阎锡山。
阎红彦接到组织交代的任务,开始在孙殿英的部队搞兵运工作。
阎红彦的手段十分了得,仅用时一个月便带走了孙殿英的一个团,在之前的战斗经历中,他深刻地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
于是他从团队里选出了一百多名精干战士组成了骑兵连,自己担任连长,经常在前线冲锋陷阵。
1934年7月,阎红彦被中共中央派遣到俄罗斯参加“共产国际七大”,负责汇报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工作。
阎红彦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三个多月达到了俄罗斯,达到后,他直接进入了俄罗斯军校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科学。
图片
(长征时期的红军)
此时红军正处于长征时期,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组织的破坏,共产国际已经完全失去了和我党的联系。
1935年4月,为了尽快恢复通信,阎红彦当即带着密电码回国,成为双方的“联络人”。
因当时国民党的特务横行,密电码随身携带十分危险,阎红彦只能把密码记下来,这对于只有半年私塾经验的阎红彦是个巨大的挑战。
阎红彦废寝忘食、日夜苦读,最终将内容烂熟于心,为了避免身份被暴露,他乔装成商人,突破了层层关卡,辗转伊利、兰州、宁夏等地,最终在年底到达了瓦缸窑。
图片
(长征结束后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在这个熟悉的地方,阎红彦见到了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向他们完整汇报了密电码,让我党成功与共产国际取得了联系,毛泽东称赞他立下了大功。
君子之交,嫉恶如仇
此后,毛泽东等领导人让阎红彦负责部队东渡黄河的任务,阎红彦深知任务艰巨,与群众、战士们日夜造船,圆满完成党的任务。
毛泽东后来回忆时说道:“阎红彦是位好同志,正是因为他,部队才能很快东渡黄河,才能顺利完成抗日的任务!”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阎红彦奉命在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直至事变和平解决后,阎红彦才奉命回陕北担任三十军政委。
本来说好的一致对外,蒋介石却集中兵力拦截红三十军,为了避免大规模作战,阎红彦和军长宋时轮选择避其正面,但还是在大宁和敌人打了一场硬仗。
国民党轮番派出飞机对三十军进行轰炸,情况不容乐观,宋时轮对阎红彦说道:“老阎,你带着大部队先走,我负责掩护!”
图片
(宋时轮)
战乱之际,阎红彦深知宋时轮这句话就代表着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阎红彦红着眼睛说:“军长,还是我来掩护吧,你带着部队先走吧!”
宋时轮直率地说:“你是不放心我吗?相信我,我和部队是不会丢掉的!”阎红彦说:“这不是我的部队,这是党的部队。”
宋时轮看阎红彦不愿离去,直接喊道:“你赶紧走!这是命令!”军令如山,阎红彦只能带着司令部和大部队渡过了黄河。
到达对岸后,阎红彦让部队先走,自己则留在黄河边等着宋时轮。
过了好久,宋时轮才带着掩护部队渡过黄河,当看到阎红彦早已站在那里时,宋时轮上去便握住了阎红彦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君子之交,令人钦佩!
此后,阎红彦带领部队一直在河口、界首等地狙击日军,牢牢把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2年,阎红彦奉命到中央党校学习,在这里,他遇见了西北局书记高岗。
图片
(高岗)
有一天,高岗想要阎红彦作伪证,承认他是陕甘游击队的领袖。
阎红彦为人正直,他是游击队发展的见证人,他也知道高岗当过支队的政委,于是严词拒绝了。
高岗恼羞成怒,后来对阎红彦进行了诬告和陷害,最后还是毛泽东和周恩来肯定了阎红彦:“阎红彦是名好同志,他对高岗的看法是正确的。”
解放战争开始后,阎红彦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副司令员,他和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曾绍山紧密配合,完成了横扫鲁西南、千里挺近大别山、渡江战役等成果,转战全国,可谓战功赫赫。
图片
(陈锡联)
根据晚年陈锡联的回忆:“红彦同志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他有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的能力。战争刚开始时,我做手术住进了医院,他不让我归队,让我安心养病,三纵在他和绍山同志的带领下打了很多大胜仗,还活捉了国民党三师的师长赵锡田。”
阎红彦敢啃硬骨头,哪里的仗打得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有一次,他在前线指挥战斗,突然敌军的一排子弹打向了他。
警卫员赶紧把他扑倒在地,卫生员以为他中弹了,赶紧拿来担架,谁知阎红彦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嘿嘿一笑:“还是我的命大!”
图片
(阎红彦将军的铜像)
1948年11月,徐州会战打响,国民党集中了四个整编师扑向了三纵,在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我军的作战条件十分艰苦。
阎红彦和陈锡联多次到前线去看,有一次,为了部署方便,阎红彦索性在国民党的一辆烂坦克下面挖了个洞,在里面办公了一个多星期。
这个洞离敌军很近,经常可以能看到敌军抢上明晃晃的刺刀,有很几次都很危险,大家都很担心。
炊事员能送过来饭他就吃,送不过来他索性不吃了,因此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到了晚上,他索性把大衣往身上一裹,枕着石头就睡着了。
阎红彦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12月15日,敌军全军覆没,旅长黄维也被我军活捉。
图片
(黄维)
解放战争结束后,阎红彦由于操劳过度,头上长出了白发,邓小平开玩笑道:“老阎和伍子胥一样啦!不过没关系,以后还会变黑的!”
正是无数和阎红彦一样的先辈多年的付出,华夏大地才能再次看到光明,中国人民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心系群众,伟人不忘
1949年12月开始,阎红彦一直在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不忘初心,一直为人民群众服务。
图片
(阎红彦)
国民党败逃前对西南地区进行了疯狂的破坏,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惨象。
在他主持工作的几年里,剿匪、反霸、减租、土改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人民群众称赞他:“雷霆风雨,三载奏功。”
1954年开始,国家开始评衔工作,当毛泽东拿到提名方案时,他发现自己被评为了大元帅,可毛泽东坚持不要大元帅军衔,无论别人怎么劝,就是不要,直到1965年这个头衔被作废。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十分细致,他敏锐地发现了名单中没有阎红彦、皮定均等人,他们对新中国的功劳绝对不能被忘记。
在毛泽东的努力下,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头衔,阎红彦也晋升为上将、荣膺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图片
(阎红彦的上将军装照)
获此殊荣的阎红彦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继续为人民群众服务着。
1959年春夏之际,阎红彦私访了四川仁寿县,得知当地发生了旱灾,为了保障群众的生活,他当晚就调拨了500万吨粮食。
60年代初,阎红彦在私访时看到了一个老奶奶艰难地在雨中赶路,根据周边的百姓说,她要去公社食堂去吃饭,而且她的距离还不算远,有人为了吃一顿饭还要骑着毛驴。
阎红彦听完后十分难受,他自己也过过很长时间的苦日子,深知群众的难处,他发怒道:“是谁把公社建得这么远的?下次让他也试试!”
图片
(阎红彦)
1961年,在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号召下,阎红彦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给毛泽东写了一封6000多字的信,本文无法一一列举,总结为几条,具体内容如下:
图片
(生产队耕作时的场景)
社队规模问题。“我”觉得,社队的规模要考虑居住条件、经济水平和民族关系等诸多因素,该大就办的大点,该小就浓缩的小点。在一个公社内,核算单位可以是大队,也可以是生产队,要根据地方情况。
公共食堂问题。“我”的意见还是要尊重群众个人的意见,群众真正想办,那咱们那就办,群众不想办,那咱们就不办。当然把已经办的食堂解散,需要做好准备,避免发生混乱。
供给问题。我们要实行全面的供给分配制,要照顾困难户、五保户,毕竟他们的规模才占据百分之2-3,最多也不超过百分之5,不能实行部分供给制,要保障全员的粮食供给。
这条建议侧面也说明了当时的“扶贫”工作做得很好,贫困人口也不多。
耕牛和农机具大多数人都建议归生产队所有,我认为这条也基本可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生产队的责任心。
实物分配上,首先社员要按需分配,其次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图片
(毛泽东)
这封信朴实无华、实事求是,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他亲笔批示,转发。
然而世事无常,1967年,年仅58岁的阎红彦溘然长逝,当时云南的老百姓自发为其举行了追悼会。
周恩来同志听到消息后感慨地说道:“阎红彦是位好同志,在那样艰难处境下,他仍是一心为工作!”
结语:阎红彦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伟人铭记,并授予上将的军衔,然而天不遂人愿,不及花甲之年便驾鹤西去,令人无限唏嘘。
1979年,任白戈的一首诗写出了对阎红彦同志的思念:蜀中人民齐悼念、云南大地亦悲伤,下关苍山风雪漫,大理洱海血花残。
阎红彦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名字响彻巴山蜀水、响彻苍山洱海,也响彻在群众的心扉。
参考资料:《人民网-开国上将之阎红彦》2013年2月1日期刊;
《讲历史-开国上将阎红彦,传奇功绩的一生,为何最终却早逝?》2019年11月2日期刊;
《文史春秋-开国上将阎红彦的无畏人生》2014年11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