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堂课赢来的一幢楼——思源堂(国保档案/天津篇)

 无愧我心 2022-05-14

一堂课赢来一幢楼——思源堂(国保档案/天津篇)

“一堂课赢来一幢楼”,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在一百年前,天津南开大学却确实有过一段这样的佳话。据传,1922年12月初,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准备捐助天津南开大学,就打算派该会的驻华代表前往南开大学,实地考察一下该大学的理科教学情况后再作决定。当时的南开大学属于私立学校,校内的建筑几乎都是靠捐赠建成的,就连时任校长的张伯苓都称谓自己为“化缘的老和尚”。“老和尚”为了让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位“大施主”满意,就把考察时的讲课任务交给了化学系主任邱宗岳教授。考察当日,邱宗岳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一堂别开生面的全英文授课使在场的考察者们赞叹不已,并说在美国大学里也很难听到这么高水平的授课。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为南开建设科学馆提供费用,并捐助科学馆的仪器设备。后来全校师生在笑谈中,说邱先生的一堂课就给南开赢来了一座楼。

当然,这所科学馆并不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全额的,因为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除了他们的捐款外,必须在国内筹得另一部分。正在“老和尚”感到“头痛”时,一向热心教育事业的河南企业家袁述之奉母命捐款七万元,解了这个燃眉之急。后来南开校方为了纪念两方捐助者,特将科学馆命名为“思源堂”,“思源”二字取自“饮水思源”,同时也有“思袁”之意。

思源堂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的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有东南侧,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当时南开大学最考究的一座建筑,既是科学馆,也是理科教学楼。该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坐南朝北,平面呈“凹”字形,南面底层有三分之一层“卧”入地下,主入口设在二楼的正中,主入口前是高高的平台,两侧设台阶。入口前由六根两层高的古罗马大石柱,支撑起前檐,檐上的“山”字墙正中嵌有“思源堂”三字。平台两侧立两盏大灯,灯盖朝天,造型别致;钢制灯架,富丽堂皇。建筑立面对称协调,外观朴素大方,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

在近百载的风风雨雨中,思源堂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曾遭日本侵略军的轰炸,在炮火的洗礼中,思源堂虽然留有千疮百孔,但是全校唯一未被摧毁的主要建筑,仍然傲然挺立在校园内,极大鼓舞了全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抗日信心。抗战胜利后,思源堂作为南开大学仅存的老建筑得以修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天津城内好多建筑都有一定的损伤,但思源堂却福大命大,仍然挺过了这一劫。

思源堂是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据资料介绍,我国化学家伉铁镌、植物学家殷宏章、数学家刘晋年、江泽涵和陈省身等大师级别的著名学者都曾是这里的莘莘学子,在思源堂这座教学楼内度过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源堂由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作为教学楼使用,如今为南开大学医学院使用。上世纪末,思源堂被列入天津市区二级文物古迹名录;2019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