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方梅 2022-05-14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一种古往今来为无数炎黄子孙孜孜以求、至高无上的处世境界。

  我一向以为,在天地之间,一定会有一些地方,能够完美地诠释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成为展示这种处世境界的绝妙载体。这样的地方也许不算很多,但是一定会有。

  奔流不息的岷江,流到成都平原的西部之后,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大字的一撇一捺,深深镌刻在天地之间,已经接近八十三万个日日夜夜了。这段漫漫的时光,长度基本相当于中华文明史的二分之一。

  都江堰,就是那个大写“人”字的别称。作为一项举世闻名的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今已被开发为广为人知的旅游胜地。山清水秀、草木葱茏的都江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览胜。那些徜徉流连在都江堰的游客们,是被她秀美的风光所吸引,还是被这伟大的水利工程所震撼,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因公或者因私,我去过成都好多次。每次去成都,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都江堰看看。那是一个怎么看都看不够,每次去看,都会让人生发出一番关于人与天地、关于人与自然之全新感悟的去处。因而,为都江堰写下一些文字的念头,在我的心头,已经蛰伏了接近二十年。之所以迟迟不敢下笔,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对都江堰的伟大,感悟理解不深不透,就贸然写下一些粗陋浅薄的文字,那便是对她的轻慢亵渎,至少也是不尊。

  水,是既平常又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繁衍,片刻也离不开水的滋润涵养。当然,这是指它在温驯状态之下而言。当它变得狂暴之时,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这世间所有的大江大河,在滋养了流域民众的同时,频发的水患也经常祸害着他们。岷江,自然也不例外。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时起,人类就在不断探索与水相处共存之道。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个传说。这个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不仅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折射出人类与水复杂紧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不仅要防治水害,更要让宝贵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所用。换而言之,治水的理想境界,应当是变害为利、合理有效地使用水资源。于是,世间便有了“水利”这个词汇。

  接近2300年以前,一位叫做李冰的秦国官员,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此前在他的辖区,一方面岷江经常发生水灾,使流域民众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大量江水在白白流失的的同时,成都平原多数时间却处于比较严重的缺水状态,民众耕种完全要看老天的脸色。都江堰,便是李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造福一方民众,而创造出的不朽杰作。

  都江堰的建成,在成就了李冰伟大水利家名头的同时,也证明了他是一位心系国家民众、具有悲天悯人情怀,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官。在当时那种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下,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会怎样的耗时耗力啊。一个只会关心自己官帽利益的官员,又怎么肯下决心做这样旷日持久、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悲天悯人,是一个现代语境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悲天,是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悯人,是为对民众苍生的关爱。具有这样的情怀,方能生发出人间之大爱。所以,这四个字的分量,是很重的。翻遍中外历史,真正配得上这四个字的人,我以为并不是很多。我只能说,这世间比较多的,是悲天与悯人二者只具其一的人。而因为都江堰,李冰成为了当之无愧两者兼具的一位。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初次从导游口中听到这些名称的时候,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一听而过而已。那几个地方,看上去也比较平淡自然。草木土地与别处无异,平缓流淌的江水也很普通平常。总之,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什么特殊之处,更谈不上宏伟震撼了。

  都江堰,是个有大内涵的所在。如果多去几次,对她进行细细品读回味,从天地自然与人的关系层面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她的神奇,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这么说,都江堰给人的震撼,是一种心灵精神层面的、无形无声的震撼。而现代一些诸如大坝之类的水利工程,虽然看上去非常雄伟壮观、效用也称得上十分显著,但比之于都江堰,总感觉有些失之简单粗暴。如果说它们也体现了一些美学精神的话,那也是一种暴力美学。

  有一种修为,叫做大道至简。有一种存在,叫做大象无形。都江堰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她一点也不像是人力之所为的水利工程,而更像是一种浑然天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精髓,是“无坝引水”、“四六分水”,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地势落差,顺势导水分水,完美地兼顾了用水治水两个方面。旱时,便于引水灌溉,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涝时,利于分流行洪,尽可能减轻洪水的危害。都江堰,完美地体现了顺法自然、因势利导的理念,简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来之笔!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都江堰的修建,把对于自然的改变和破坏,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时常祸害民众的岷江,便也在基本没有改变模样的情况下,大大改变了自己的性情。由一条过往令人畏惧的害河,变成了与人亲密相处的益水。以往非旱即涝、基本靠天吃饭的成都平原,也因此而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沃野千里、物产丰足的天府之国。

  最深刻、最有效的哲学原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哲学家的口头上、印刷在专著里和论文中,而是应当运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李冰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史籍也没有记载下他的什么哲理名言。但是他主导修建的都江堰,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生动形象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个不具有悲天悯人大情怀的人,是断不会有这样的大手笔的,即便他很想这么去做。心存杂念的刻意而为之,是成就不了不朽的。

  若要强国,必先富民。没有百姓的富足,一个国家不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强大,充其量也是个伪强国。都江堰和后来建成的郑国渠,在造福了一方百姓的同时,也一起为秦国的强盛直至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冰和郑国这两位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师,都能够在秦国获得展现才干、成就伟业的机会和平台,个中缘由,也很值得后来人深思。

  对自然的深度理解,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我相信,在都江堰动工修建之前,李冰一定无数次来到这个地方,长久地凝视着这里的山水草木,在心灵深处同它们进行反复真诚的沟通对话。在双方彼此达成了充分的谅解、高度的默契之后,一向桀骜不驯的岷江,心甘情愿地做出了妥协让步。于是,在大自然雕刻出的那长长一撇的一个恰当节点,李冰又主导着写下了那有力的一捺。一项不朽的水利工程,便也宣告问世。

  “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是对于都江堰最常用的文字介绍。这些文字,很普通、很平常,一点也不华丽深奥。但是对于李冰而言,这是对他伟大历史功绩最中肯、最实在的评价。我以为,“仍在一直使用”六个字,比所有褒扬文字的分量,都要重得多。因为这再简单不过的六个字,李冰把自己的名字,永久地刻进了人类文明史。

  历史,没有也不应当忘记李冰那个全力协助他修建都江堰的儿子。虽然历史没有记下他这个儿子的大名,人们只能称他为李二郎。没把大名写进历史,并不妨碍李二郎跟自己的父亲、跟都江堰一道永垂不朽。

  风光旖旎的都江堰,游人如织。我不知道,那些或漫步游览、或品茗下棋、或轻舞练拳的人们,可曾感觉出,古老的都江堰,宛如一架硕大的古琴,铺陈在苍穹之下。那个大写“人”字的一撇一捺,就是这架琴上两条粗大强劲的琴弦。人们又可曾聆听到,都江堰这架古琴每时每刻都在弹奏着一首雄浑低沉的奏鸣曲。左边大大的一撇,奏响的是对天的尊崇。右边深深的一捺,弹出的是对地的敬畏。在这一撇一捺中间,和弦着对自然的顺应。在这首奏鸣曲之中,清晰地律动着李冰父子的脉搏、混响着李冰父子的嗓音。所以,这首没有休止符的奏鸣曲,长空会听到,大地也会听到。

  凝神聆听这撼人心魄的乐曲,我仿佛看到,李冰父子虔诚地伫立在天地之间,久久地凝视着都江堰。那不仅仅是他们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他们向天地自然最好的致敬。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没有理由不向李冰父子、不向都江堰永久致敬。

  有时在都江堰漫步,我不由会突发奇想,我们国家“基建狂魔”的雅号,原来是有着悠久的精神传承的,那就是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的进取精神。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等于在自然面前逆来顺受、无所作为。在秉持保护自然环境的大前提下,努力让自然变得更加适宜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是对于自然最好的敬畏和尊重。俄罗斯伟大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当歌声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那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建设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为了纪念,也为了宣传介绍李冰父子,后人为他们修建了一些祠堂、树立了一些雕像、绘制了一些图像,等等。这些东西所展示的李冰父子形象,我想基本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他们的真实面容,早已被漫漫时光所淹没。

  李冰父子的模样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明白,仅仅修建几座祠堂、树立几座雕像、绘制一些画像,并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方式。

  最好的纪念,是精神的传承。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中国作协会员,公开发表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多次获奖,多部作品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

壹点号谷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