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世辉教授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妙悟自然写心源(上)

 杨柳-晓风-残月 2022-05-14

“辉映云山” ——申世辉山水画作品展 展品选刊

文/翰韬

文章图片1

太行山洪谷(1)

在申世辉教授的水墨世界里,有一种能够让人如醉如痴,迷恋其间的山水画。画面之中水墨恣肆、笔墨灵动、离披点画之间激情绽放,墨彩幻化里情思涌动,山间水畔疑似人间仙境,鸟语花香尽皆丹青水墨,这是申世辉教授在宣纸上创造的他心中最美丽的自然,也是他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传递给人们的艺术感受和气息。它能将你带入那奇幻的诗一般的境界中,让你的心随水墨的变幻,在水墨世界里荡漾畅游,神思飞扬。丹青水墨是人们形容中国水墨画的词语之一。说起申世辉对泼墨挥写的散锋大写意山水画法的研究与创作,却是别有机缘。

文章图片2

《雾隐黄山》61X31cm 2020年 申世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傍晚,申世辉教授走进了一个陌生的村庄——当阳峪。

当阳峪这个小山村在中国陶瓷烧造史上大大的有名,它是宋代民窑“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窑口。因为特别历史原因,当阳峪窑在宋代突然中断烧造,有许多宋代的陶瓷还没有来的及出窑,就此封存在了田野之中。

文章图片3

铁画银钩——当阳峪绞胎瓷

据村中所存“大宋德应候百灵翁碑记”记载,宋代崇宁年间当阳峪烧造的盛况就已是“窑户数百家,资养者万余人”,可见当时陶瓷烧造之胜。烧造由宋代而止,现在的居民都是后世迁居而来,所以村民在耕作过程中,常常会在地里“种出”宋代的瓷器来。

文章图片4

当阳峪陶瓷(1)

从出土的陶瓷作品看,当阳峪的陶瓷烧造工艺十分精湛,作品也非常丰富精美。其中有细腻的宋代白瓷,书写意味十足的铁锈花,颜色漂亮的宋三彩,各种不同色彩、不同造型的日用瓷等等,其中最让他震撼的还是当阳峪出土的宋代的刻剔花瓷和绞胎瓷。

文章图片5

当阳峪绞胎瓷(正面)

刻剔花是在蘸了多层釉色的胚体上一层层刻去剔除掉没有用的釉色,保留所需的图案,有层次感、有空间感。他常常为瓷工们在器皿之上的取象不惑而感叹,也常常被他们刻剔花时的铁画银钩所折服。

文章图片6

当阳峪绞胎瓷(背面)

绞胎瓷的制作则是一种自由自在抽象的制作过程,两种以上颜色的瓷土排列组合,瓷土宽窄、长短、大小的不同形态,加之制作中人为的旋转绞动,使陶瓷器皿的纹饰形成内外相通、动感强烈、既可控而又多偶然图像的美丽纹饰,生动典雅,妙不可言。

他每次到家乡写生时,都会抽时间到子房沟(今云台山)下方庄的焦作市陶瓷四厂亲手烧作几件瓷器高兴高兴。

陶四的研究所是国营单位,研究所里只有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当阳峪出土的宋代陶瓷作品,所以研究所里的刻剔花,绞胎瓷的研制,当时在全国也是领先的,那里研制的作品常常在全国陶瓷展上获得大奖。

文章图片7

当阳峪绞胎瓷印泥盒

一件偶然的事情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研究所允荣贵所长让申世辉教授看了一组他和田修潮师傅新研制的绞化妆土和绞胎随形的抽象作品。申世辉教授说:今天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他初步涉猎、喜爱散锋山水画的第一个启示。

绞化妆土是用化妆土泼洒于胚体之上,旋转流动互相碰撞、渗化而形成的美妙纹饰,奔放而生动的,是不可复制的偶然得之的艺术作品,若高水平的大写意水墨画。

文章图片8

当阳峪绞化妆土作品

文章图片9

当阳峪绞胎瓷(抽象图案)

申世辉教授常去陈列室揣摩他们的新作品,用毛笔在速写本子上临摹。最初使用钢笔,后来用毛笔。陶瓷纹饰的变化,让他目不暇接,本来生动的纹饰到了速写本里成了呆板的图形。后来他为了呈现那些美丽的纹饰变化,就索性就将毛笔散开去勾勒写画,反倒与陶瓷纹饰的变化相吻合,也变得生动自然了。这个过程,是他第一次将小毛笔散开来使用,他惊喜的发现,散锋的尝试竟与陶瓷上的纹饰感觉十分相近,因为聚拢起来的毛笔画的不像。

文章图片10

当阳峪绞胎瓷(流水)

申世辉教授说,他非常幸运,这也是奇遇,也是天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试着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加入一些散锋笔的意韵。这是天地大美的艺术触发,是姊妹艺术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也是生活给予他的艺术滋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他常去家乡南太行山写生创作,自然山川的丰富美妙很难画的尽善尽美,所以常常在写生中参用小毛笔散笔锋的手法表现太行山的风貌。

九十年代初,他与纪振民先生共同创作山水画,见到他用大笔散锋作画。后来,机缘巧合他在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工作,多次观看孙克刚老师作画,又读了傅抱石先生的作品。许许多多的散锋技法豁然明了,融会贯通,使他真正的理解并走进了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创作领域。

文章图片11

天然画本——田坪老龙河谷(7)

一次触发、亦或一个机缘,他发现了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天然范本,揭示了自然大美存在的密码。如果说绞胎瓷的美丽纹饰是申世辉教授散开笔锋的诱因,那么,家乡田坪村的画谱峡谷老龙河就是他感悟自然,精研泼墨散锋山水画技法的天然范本。

文章图片12

一笔多锋——散开的笔锋

文章图片13

大胆落笔——直接书写物象的主体结构

文章图片14

干淡墨、慢行笔、顺势铺衍、随意生发

文章图片15

散锋笔法——提而成线、按擦为面

文章图片16

边界推衍、一笔多象

他几十年来在老龙河谷中徘徊,寻觅着山水画艺术的要义,印证着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痴迷其间。坐石上,小径行,展素娟,写山川,终于成就了他完整的山水画教学体系的主线教学法——“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研究与“申世辉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建立。

文章图片17

天然画本(13)

文章图片18

一笔之迹——墨色变幻、干湿映衬、平动不燥

老龙河谷山岩石壁、石理石纹的自然美是申世辉教授的重要发现。是他对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笔法、理法的深化研究。

文章图片19

天然画本(12)

文章图片20

因形而用笔,因受而赋墨

老龙河谷的山石纹理,沟壑皴痕,褶皱凹凸,存在着与中国画理要求上非常相近的美的因素,许多纹理酷似中国画山水画皴法的用笔痕迹。

文章图片21

天然画本(2)

山石本来就有着粗糙的质感,自然的力量,将质地紧密不同的山石表面变成带有宽窄不同的裂痕,疏密有致的褶皱,长短不同的皴痕,大小不一的孔洞,圆润厚重的边界(轮廓),有些似层峦叠嶂的山水画本,有些似老干琼枝,又有些似烙印在石壁之上的古代先贤、世间人物,这些皴痕纹理酷似水墨画的用笔,同时还呈现着水墨画用笔中的抽象美感,恰似画中的节奏韵律,还像丰富多姿的画本图式。中国画用笔当中的苍与毛、快与慢、断与连、正与侧、宽与窄、线与面、用线的长与短。节奏上的疏与密、虚与实、黑与白、整与碎在老龙河谷的山岩石壁上随处可见。

文章图片22

天然画本(8)

文章图片23

信手写就是家山

古人说:皴分十六家,老龙河山峦石壁之上所呈现的山石皴痕,涵盖了山水画的各种皴山之法,何止十六家。

文章图片24

散锋笔法——太行石理

在山岩石壁之上还存在着无尽的类似传统画谱一样的图式,这些图式中,有符合我们印象中的中国画经典山水画图式,更有出乎意表的神妙图式,这些出奇画本一样的图式,对于画家创作中拓宽创作视野,汇聚心源存储,丰富创作题材,创立新画风大有益处。

文章图片25

散锋笔法——太行石理

文章图片26

太行石理——天然画本(1)

文章图片27

笔法研究——太行石理

文章图片28

画面节奏变化——散锋笔法所形成的干湿浓淡、黑白虚实

在偶然发现认识了老龙河谷山岩节理的美妙,发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后,就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分解和研究。先是勾写山石上的美妙纹理,记录山岩石壁上存在的美妙图式,再后来将这些符号悟化,有机地与散锋山水画技法的研究结合起来。汲取生活中的营养,以自然为师,他在不断矫正创作中的习惯手法,这使他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创作及理论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与境界。

文章图片29

天然画本(9)

文章图片30

天然画本(4)

文章图片31

笔法研究——太行石理

文章图片32

笔法研究——太行石理

文章图片33

墨法研究——太行石理

文章图片34

天然画本(10)

文章图片35

笔法研究——太行石理

老龙河无穷无尽的天然画谱,千形百态的范本,让老龙河谷里存在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了申世辉教授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它使申世辉教授探索新的艺术语境,构筑新的艺术语言,建立新的绘画风格成为了可能。

文章图片36

太行山青龙峡(2)

从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笔法的研究,到对山岩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水墨取象,是一个逐步悟化、衍进的过程。

文章图片37

太行山田坪村老龙河谷(2)

文章图片38

用笔研究——提与按

文章图片39

笔法研究——疏密虚实、画面节奏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研习大自然中存在的范本,申世辉教授多次带领研习山水画的学生和朋友们到老龙河谷写生、观摩。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老龙河谷真的就成了自然力量写就的、存在于天地之间,天生地造的画谱峡谷,天然范本。

文章图片40

《一树樱桃带雨红》 136cmx68cm 2014年 申世辉

生活的滋养,老龙河谷的反复研究,让他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因形而用笔,因受而赋墨”,“用笔直接书写物象的主体结构”都是在老龙河谷悟化所得。

2007年申世辉教授写出“意在笔先与随意生发——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中的情感与情绪因素”,2017年出版的《新画谱》教材,就有多幅研究画稿编入其中。让创作者“人”成为创作中的主导因素,寻求画中用笔用墨的更加生动鲜活,这是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基本要求。写出意境,抒发情感是追求,泼墨散锋是艺匠手段,山水则是情感的载体。

申世辉教授认为:一个艺术家所具备的艺匠手法可以从几个方面获得。首先是艺术的师承,要取法乎上,学习路径要顺畅。第二要研究历代艺术经典中所存留的艺匠手法并加以继承。第三要刻苦锤炼,反复实践,烂熟于心,将艺匠手法变成创作中的下意识状态。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中,往往可以在不经意间形成个人的习惯手法,这些习惯手法在创作中也会不自觉的重复,多了就成为了带有个人习惯的固有程式化东西,当然,一个画家的个人风格和个人与众不同的艺匠手段是分不开的。

文章图片41

《绚淡秋色》 68cmX136cm 2020年 申世辉

一个画家的个人风格中若能带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光是向前人学习还是不够的,还应包含着个人对生活的悟化而提炼、总结、概括出来的艺术语素和艺术语言。这样他的艺术风格才会更加丰满,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羁绊,融入今天人的审美情趣,融入时代的生活要素,融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自然。

“走进自然、反观传统”,是申世辉教授多年倡导的创作思路,也是一个画家完善个人艺术语言的必由之路。画家和自然的关系由最初的以自然为师,向生活学习,印证传统语言中存在的画法、理法。到对一个地域的反复亲近,研究一个地域自然中所存在的、与其他地域不同的、带有专属性特质美的特征。不断的悟化一个地域所存在的美的符号,并将其转化为画中的水墨语素,串联这些语素而为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进而变成画家专属的独有的艺术语言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章图片42

对景写生《梵净山》100X50cm 2019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43

对景写生稿《五龙沟》 50X100cm 2018年 申世辉

行万里路,心储万物,容山纳水。创作中自由调度乾坤,就是画家要调度自然、运用自然。同时为了避免形成固有的程式,保持写出意象的鲜活,保持创作的持久生命力,就要不断走进自然,注入自然的生意于新作品的画幅之中。是生活的源泉不断滋养了申世辉教授的艺术创作,使得他的山水画创作常画常新,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与民族的文脉相连通,使他的山水画艺术能生生不息,创作出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文章图片44

《白云人家》写生示范画稿 50X150 2019年 申世辉

申世辉教授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创作,是他在多年的创作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带有个人独特语言、独有特色风格的山水画。家乡的自然山川使他妙悟了新的语素、新语言和带有可操作性、可以讲授的山水画技法、理法,使他的山水画艺术变得既有丰满的技法语言,又有理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情绪化的创作过程,是申世辉教授一直感知存在的创作状态。创作中的灵感闪现,挥写中的激情绽放,情感的抒发无不与创作者创作中的情感与情绪有关联。

申世辉教授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是不同于古人而又异于今人的,由于更多关照情感与情绪的作用,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变成了创作者主体“人”始终占居主导地位的创作状态。而艺匠手法退居为下意识的本能反映,所有创作过程都服从于情感的抒发而存在,从而使他的山水画艺匠手法更加明确的成为了抒发情感的水墨语言了。

文章图片45

《云顶人家》 136cmX68cm 2014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46

《露浸砚洲岛》 136cmX68cm 2011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47

《春来尽是桃花水》136X68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48

《激流有声》 68X68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49

《鸟鸣山更幽》136X68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0

《山鸣谷应》 136X69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1

《山自纵横水自流》136cmX68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2

《山中一夜雨 树梢百重泉》 69X136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3

《烟林云岫》136X68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4

《溪流水畅》136X69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5

《云开雨收》136X69cm 2020年 申世辉

文章图片56

申世辉教授

申世辉,中国著名画家。1959年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云海画院”副院长、天津渤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艺术顾问、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吕擎宇、胡萌

“辉映云山”

——申世辉山水画作品展

展品选刊 (五)

展览地点:北京 中国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