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药名,你读对了吗?——本草药名中的多音字

 龍隱毉I易I譚 2022-05-14

在本草药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不同的药名中使用同一个汉字,但它们的读音却不同。

/ 阿胶和阿魏

如阿胶和阿魏。在药名里,阿胶的“阿”念“ē(音婀)”,阿魏的“阿”念“ā(音啊)”,绝对不能混淆。

中医所称阿胶就是驴皮胶,古云阿胶是用东阿县(今属山东省)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东阿”,读音作“dōng ē”;熬制阿胶的那口阿井,读音作“ē jǐng”,则“阿胶”自然也就念作“ē jiāo”。

阿魏为伞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或阜康阿魏的树脂,为外来药物,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俗称“臭阿魏”,本草中用作化癥散痞、消积杀虫药。阿魏一词源于古吐火罗语ankwa的音译,“阿魏”的读音也就是“ankwa”发音的谐音“ā wèi”。

又如,蛤蚧和蛤蟆油。

蛤蚧的“蛤”念“gé(音葛)”,蛤蟆油的“蛤”念“há”。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中医用作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药。宋《开宝本草》云:“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时珍曰:蛤蚧。”蛤蚧鸣叫时,发声如“gé—jiè—”。此虫以其鸣叫拟声命名,故称“蛤蚧”(géjiè)。

蛤蟆油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雌蛙的输卵管,临床用作补肾益精、养阴润肺药。在民间,“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通称。中国林蛙是蛙的一种,自当以“蛤蟆”为名。但是,在江南一带及至南方不少地方,却没有将青蛙和蟾蜍称作“蛤蟆”的习惯。比如在江浙一带(包括上海),多称青蛙为“田鸡”,称蟾蜍为“癞(lá,音剌)胳膊”或“癞斯胳膊”。人们只有在使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熟语时,才会将“癞蛤蟆”同“癞胳膊”联系在一起,脑子里出现蟾蜍的动物形象。

“蛤”字虽然有“gé”和“há”两种发音,但“gé”的发音使用范围略大,如:蛤蜊、蛤壳、蛤蚧、蛤柱、蛤蜃。而“há”的发音很局限,仅用于对蛤蟆的称呼。既然南方人没有称“蛤蟆”的习惯,当然就会有不少人不清楚“蛤”在组成“蛤蟆”这个词时发“há”音。相当多的南方人习惯于将“蛤”念成“gé”。而如果将“蛤蟆”念成“gé蟆”,那一定会感到十分别扭,旁人也无法理解。为避免误读,《中国药典》(一部,1985年版)将“蛤蟆油”之名改成了“哈蟆油”。平心而论,这个名称并不规范。当然,这样改完全是出于无奈。

再如,芫花和芫荽。

芫花以及芫荽的果实芫荽子都是传统中药。芫花功能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等。芫荽子功能发表透疹,用于感冒鼻塞、痘疹透发不畅。芫花的“芫”念“yuán(音元)”,芫荽的“芫”念“yán(音盐)”。

白芥子和芥蓝。

白芥子和芥蓝都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子以白芥的种子供药用,功能利气豁痰、温中散寒、平喘,用于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芥蓝,《中华本草》和清代《本草求原》中均有收载,以芥蓝的根、茎、叶入药,功能解毒利咽、顺气化痰、平喘,主治风热感冒、咽喉痛、气喘,并能预防白喉。白芥子的“芥”念“jiè(音介)”,芥蓝的“芥”念“gài(音盖)”。

另外如,莴苣和苣荬菜均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苣”念“jù(音巨)”,苣荬菜的“苣”念“qǔ(音曲)”。在民间,苣荬菜常被戏称作“去买菜”。再如,枸杞子和枸橼。枸杞子的“枸”念“gǒu(音狗)”,枸橼的“枸”念“jǔ(音举)”。枸橼为中药香橼皮的基原植物。

上述几例都是由两个读音多音字组成的药名,还能举出一些,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在本草药名中,还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呢。

荠,一个经常出现在不同本草药名中的汉字。

“荠”之一,荠菜。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野菜。荠菜入药始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功能凉肝止血、清热利尿,多用于目赤疼痛、赤白痢疾、乳糜尿及出血诸证,还可用于治疗眼底出血、高血压病、肾炎水肿等。《本草纲目》曰:“荠生济济,故谓之荠。”“济济”,《诗·大雅·旱麓》毛传:“济济,众多也。”荠菜生长繁茂,故得“荠”之名。嫩苗可供菜蔬,故名荠菜。味至鲜美,因称鸡肉菜。传统中药以荠菜带花、果的地上部分入药,药材名为荠菜花。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痢疾、崩漏、尿血、吐血、咯血、衄血、小儿乳积、赤白带下。

“荠”之二,荸荠。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功能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多用于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等证。俗称马蹄、地栗。“马蹄”之名缘其形似,“地栗”之称因其味似。《尔雅》名凫茈、凫茨,《广雅》称乌芋,元代《日用本草》始见荸荠之名。中医以其球茎经加工制得的干燥淀粉和植物的地上部分入药,均为传统中药。前者药材称“地栗粉”,功能清热、化痰、明目,用于痰热积聚、瘰疬结核、目赤翳障,多入成药制剂,外用适量。后者称“通天草”,功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荠”之三,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多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证。《尔雅·释草》:“茨,蒺藜。”《说文解字·艹部》则曰:“荠,蒺藜。”《国风·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诗经》则作“墙有荠,不可埽也”。按“茨”“荠”音义俱同,古代音韵学家认为它们皆为“蒺藜”的急读之声。蒺藜的果实呈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作星状排列的的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一对。《本草纲目》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

“荠”为多音字。上述三个药名,荠菜的“荠”字念jì(音寄),荸荠的“荠”字念qí(音齐);作为蒺藜的异名,“荠”字读如cí(音磁)。一笔写不出两个“荠”,一个“荠”字却能读出三个不同的音。这真是个有趣的文字现象。

在本草药名中,一字三音现象并非绝无仅有。例如,“茈”字。如上文所记,荸荠,《尔雅》名“凫茈”,这个“茈”字,读作cí(音磁)。其二,茈草;其三,茈胡,分别为中药紫草和柴胡的异名。《本草纲目》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经检,茈草(即中药紫草)之“茈”读作zǐ(音子),茈胡(即中药柴胡)之“茈”读作chái(音柴)。

又如,“柠”字。音、义俱与“楮”字同,读作chǔ(音楚)。木名。《说文解字·木部》:“柠,楮或从宁。”《集韵·语韵》:“楮,木名,榖也。或作柠。”《本草纲目》曰:“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中药中有楮实子,功能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其二,读作zhù(音住)。木名,即梧桐。《集韵·语韵》:“柠,木名,梧桐也。”传统中药有梧桐子,功能顺气和胃,健脾消食;用于胃脘疼痛、伤食腹泻诸证。其三,读作níng(音凝)。柠檬的“柠”,为“檸”的简体字。

同汉语中大多数多音字一样,本草药名中的多音字主要也是来源于方言异读、文白异读、古今音、字义区分、语音演化归并、外来语音译、假借字等;另外,还有简化汉字引起的归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最后固定为今天的读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文作者:程超寰

本文编辑:朝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